18世纪末的英国哲学家边沁主张, 所谓至善就是"为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快乐", 并认为国家, 市场和科学界唯一值得追寻的目标就是提升全球的快乐. 政治家应该追求和平, 商人应该促进繁荣, 学者应该研究自然, 但不是为了荣耀什么国王, 国家或者神, 而 是为了让你我都享有更快乐的生活.
现在的思想家, 政治家甚至经济学家, 都呼吁要用GDH(国内幸福总值)来补充甚至取代GDP. 毕竟, 人们到底想要什么? 他们不想总是忙着生产, 而是想要幸福快乐. 生产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能够为幸福提供物质基础. 但这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目前, 我们的三大议题似乎是不死, 快乐和神性. 但只要一接近达成这些目标, 所造成的动荡就有可能使偏离, 走向完全不同的目的地. 了解智人究竟是怎么样的生物, 人文主义如何成为主导世界的宗教, 以及为什么实现人文主义的梦想反而可能导致人文主义的崩塌.
大象, 黑猩猩等有社交能力的哺乳动物, 虽然合作起来比蜂蜜更加灵活, 但它们的朋友与家人数量都太少. 它们的合作以彼此认识为基础; 如果你我都是黑猩猩, 而我想你合作, 就必须认识你, 知道你是只怎么样的黑猩猩; 你究竟是猩格高尚, 还是猩品低下? 如果我不认识你, 怎么可能和你合作? 据我们所知, 只有智人能够与无数陌生人个体进行非常灵活的合作. 正是这种实际具体的能力, 决定了为何目前主宰地球的是人类, 而不是什么永恒的灵魂或者独有的意识.
只要智人住在相信同样一套故事的地方, 就会遵守一样的规矩, 于是不仅很容易预测陌生人会有什么行为, 也很方便组织大规模合作的网络. 智人也常常用可见的标记(例如头巾, 胡子或者西装)来代表"你可以信任我, 因为我跟你信的故事是一样的". 但我们那些黑猩猩堂兄弟无法创造并传播这样的故事, 因此无法的大规模合作.
人之所以很难理解"想象的秩序"这种概念,是因为人觉得现实只有两类: 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 所谓"客观现实", 就是事物的存在与我们的信念和感受无关, 例如重力就是一个客观事实, 早在牛顿之前便已存在, 而且不论我们信与不信, 都会受到重力影响. 相反, 主观事实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感受, 然而, 显示还有第三个层次, 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 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 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 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 比如, 金钱并没有客观价值, 1美元不能吃, 不能喝, 也不能拿来穿. 但只有几十亿人都相信它的价值, 你就可以拿它来买吃的, 买喝的, 买穿的.
实际上, 人类合作网络的力量就是依赖于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平衡. 不过扭曲现实, 力量就会被削弱, 让你敌不过那些能看清现实的对手; 但想要有效壮大组织力量, 仍然得依靠那些虚构的神话. 如果坚持一切都要百分之百的现实, 绝不加入任何虚构, 追随者肯定不会太多. 就像法老统治下的埃及, 欧洲的各个帝国以及现代的学校系统, 这些真正有力的人类组织, 并不一定都能把现实呈现得清清楚楚. 这些组织大部分的力量, 都在于能够将虚构的信仰建立在一个让人顺从的现实之上. 例如, 货币的整个概念正是如此. 政府制作出本身并无价值的一些纸张, 宣布它们是有价值的, 接着就开始用它们来计算一切的价值.
怎么知道某个实体是否真实? 答案很简单, 只要问问自己"它是否会感觉痛苦"就行了.
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 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 而科学最在乎的则是力量, 科学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 以治疗疾病, 征伐作战, 生产食物. 就个人而言, 科学家和神职人员可能很在意真理; 但就整体而言, 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及秩序和力量, 因此, 两者一拍即合. 对于真理毫不妥协的追求, 其实是一次灵性之旅, 在宗教或科学机构之内却很少见. 因此对于现代历史更准确的一种看法, 其实是科学与特定宗教(也就是人文主义)达成协议的过程. 现代社会相信人文主义教条, 而科学的用途不是为了质疑这些信条, 而是为了实现这些教条. 就算在21世纪, 也不太可能有纯粹的科学理论取代人文主义教条, 但让两者目前携手同行的契约可能会瓦解, 取而代之的是科学与其他后人文主义宗教之间截然不同的契约.
10.“现代性"的基本信条可以总结为一个简单的想法:” 如果想解决问题, 可能就需要拥有更多; 为了拥有更多, 就要生产更多." 现代政治和经济笃信增长的必要性有三个原因. 首先, 生产越多, 消费就越多, 就越能提高生活水平, 也就越能享受到所谓的更快乐的生活. 其次只要人类持续繁衍壮大, 仅仅为了维持现状, 经济增长就已经很有必要了.最后就算印度人口停止增长, 中产阶级也满意, 那么那些上亿的印度人口该怎么办?
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 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 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 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 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现代人对婚外情的看法各有不同, 但无论立场如何, 理由都会比较偏向于人的感受, 而不会基于圣经或上帝的训诫. 人文主义告诉我们, 只有这件事让人感觉不好, 才有可能是件坏事. 谋杀之所以是错的, 并不是因为有神曾说过"不可杀人", 而是单纯就是因为这会让被害人及其家人, 朋友十分痛苦. 偷窃之所以是错的, 并不是因为有什么古籍说过"不可偷盗", 而单纯就是因为如果有人失去财产, 会感到不开心. 如果某个行为不会让任何人感觉不好, 就等于没错. 如果一份古代文献说我们不可以制作任何人类或者动物的形象(出埃及记20: 4), 但我就是喜欢雕刻这些人物, 动物, 在过程中又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这究竟能有什么错?
在伦理上, 人文主义的座右铭是"感觉对了, 就做吧". 政治上, 人文主义告诉我们"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在美学上, 人文主义说"看的人觉得美, 就是美". 在经济学上, 顾客永远是对的. 教育, 为自己想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则教导学生要自己思考. 看待事物好与坏, 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对这些事物的看法. 教学生如何思考.肃然不见得总会成功, 但这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目标.
天堂和地狱也不再是云层之上和火山之下的实际地点, 而是人类内在的精神状态. 只要你在心中燃起愤怒和仇恨的火焰就是经历地狱的苦痛; 只要你原谅敌人, 忏悔错误, 与穷人分享财富, 就是享有天堂的幸福.
在中世纪的欧洲, 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 知识 = 经文 x 逻辑. 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非常不同: 知识 = 实证数据 x 数学. 但科学公式有一个重大缺点: 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人文主义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等到人类对自己有了足够的信心之后, 一个获取伦理知识的新公式出现了: 知识 = 体验 x 敏感性. 如果想知道任何道德问题的答案, 我们需要面向自己内心的体验, 以最大的敏感性来观察它.
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 第一正统派, 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 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 个人的自由意志都应该比国家利益或宗教利益更为重要. 个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 整个世界就会变得越美丽, 丰富, 有意义. 由于这种正统派强调自由, 也就是"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 或简称"自由主义"(liberalism)
在19-20世纪, 人文主义的社会公信度以及政治力量与日俱增, 开始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 社会人文主义(包括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 以及进化人文主义(纳粹).
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受, 而不顾他人的感受. 没错, 人类的体验是一切意义的根源, 但世界上有几十亿人, 每个人的价值都不比谁小. 自由主义要求人眼光向内, 强调自己或本国的独特性, 而社会主义则让人不要再迷恋于自己和自身的感受, 要注意他人的感受, 注意自己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体验. 一个人当下的政治观点, 喜好与厌恶, 兴趣和抱负, 都没有反映真实的自我, 只是反映了我的成长和社会环境, 这都是由我的阶级, 邻里和受教育水平决定的. 无论富人还是贫人, 都是从一出手就被洗脑, 富人被教育要无视穷人, 而穷人则被教导要无视自己真正的兴趣.
事实上, 自我反思很有可能只是让我更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抉择, 却忽略了社会环境. 正因为入如此, 社会主义并不鼓励自我探索, 而是主张建立强有力的集体制度(比如社会主义政党和工会), 为我们解读这个世界. 可以做个比较, 自由主义政治认为选民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自由主义经济认为客户永远是对的, 但社会主义政治认为工会永远是对的. 各种权威和意义仍然来自人类的体验(因为无论政党还是工会, 都仍然是由人民组成, 以减轻人民苦难为目的), 但个人必须听从政党和工会的决定, 而不是自己的个人感受)
纳粹主义的诞生, 是将进化人文主义结合了特定的种族理论, 再加上极端民族主义情感.
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 体验自我及叙事自我. 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 叙事自我就像记者, 诗人或政治人物, 不会叙述所有细节, 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的结果来编织故事. 整个体验的价值, 是通过把峰值与终点两者加以平均而确定的.
叙事自我要对我们的体验下判断时, 并不会在意时间持续多长, 只会采用"峰终定律", 也就是只记得高峰和终点这两者. 再平均作为整个体验的价值. 我们日常的大多数关键抉择, 比如挑选另一个, 职业生涯都是叙事自我来决定的. 叙事自我只在意故事, 觉得记不住的体验只是白费力气.
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并非各自独立, 而是紧密交织的. 叙事使用体验作为故事素材, 体验使用故事来赋予感受. 例如, 斋戒月禁食, 与单纯没钱买不起东西吃, 对于饥饿的感受会有所差异.
大多数人认同的都是自己的叙事自我. 我们口中的"我", 讲的是我们脑中的故事, 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当下体验. 我们认同的是我们内心的系统, 而不是身体持续感觉到的当下体验. 我们认同的是自己内心的系统, 想从生活的各种疯狂混乱中理出道理, 编织出一个看来合理而一致的故事. 不管情节是否充满谎言和漏洞, 也不管故事是否因为一再重写而总是自打嘴巴, 一切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一个单一, 不变的身份. 就是这种感觉, 塑造出令人质疑的自由主义信念, 误认为自己不可分割, 内心有个清楚而一致的声音, 而且能为整个宇宙提供意义.
"自我"也像国家, 神和金钱一样, 只是虚构的故事. 每个人都有一个复杂的系统, 会丢下我们大部分的体验, 只精挑细选留下几样, 再与我们看过的电影, 读过的小说, 听过的演讲, 做过的白日梦全部混合在一起, 编织出一个看似一致连贯的故事, 告诉我们自己是谁, 来自哪里, 要去哪里. 正式这个故事, 告诉我们自己该爱谁, 该讨厌谁, 该怎么对待自己. 如果情节需要, 这个故事甚至可能让我们牺牲自己的生命. 每个人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类别: 有些人活在悲剧之中, 有些人上演着永不完结的宗教戏剧, 有些人的日子过得像部动作片, 也有不少人过着喜剧人生. 但到头来, 一切都是故事.
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想法, 认为所谓的"自由个人"也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组合. 中世纪的十字军相信是上帝和天堂让他们的生命有了意义. 现代自由主义者则认为是个人自由选择让生活有了意义. 但无论如何, 这都是妄想.
在第三个千年的起点, 自由主义受到的威胁不再是"没有自由个人"这种哲学问题, 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科技挑战. 我们即将拥有各种超级实用的设备, 工具和制度, 但这些设备, 工具和制度并不允许个人自由意志的存在.
自由主义推崇自由市场和民主选举, 是因为自由主义相信每个人都独一无二, 各有价值, 而且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就是权威的本源. 但在21世纪, 有三项"务实"的发展, 可能会让这种信念成为明日黄花:
人类在20世纪的伟大成就–克服饥荒, 瘟疫和战争–都是为了让所有人享有富足, 健康与和平. 至于21世纪的新议题: 获得永生, 幸福快乐, 化身为神, 也同样希望为全人类服务. 然而, 由于这些计划的目的在于超越而非维持基本要求, 最后就可能创造出新的超人类阶级. 砍断自由主义本源; 超人类看待一般人, 就会像是19世纪欧洲人看待非洲人的情况.
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心智改造, 让人类能够接触主体间的领域, 也就让智人成了地球的统治者; 而第二次认知革命则可能会让智神接触到目前还难以想象的新领域, 让智神成为整个星系的主人.
早在一个世纪前, 进化人文主义就希望创造出超人类, 而现在的科技人文主义则可说是这个梦想的新形态. 希特勒等人的想法, 是要通过选择性育种和种族清洗来创造超人, 但21世纪科技人文主义则希望通过基因工程, 纳米技术和脑机界面, 以更和平的方式达成这个目标.
如果人类整体就是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 它的产出是什么? 数据主义者会说, 其产出会是一个全新的甚至效率更高的数据处理系统, 称为"万物互联网(Internet-of-All-Things)"
数据主义不只是空谈理论, 而是像每一种宗教一样都拥有实际的诫命. 最重要的的第一条诫命, 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 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 让数据最大化. 第二条诫命, 就是一切连接到系统, 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
人文主义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 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 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 数据主义则认为, 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 而且我们不需要(甚至不可能)从自己内心找到意义. 我们该做的, 就是要记录自己的体验, 再连接到整个数据流中, 接着算法就会找出这些体验的意义, 并告诉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
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 其他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 都比不过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
这三项发展提出了三个问题. 今后要常挂与心:
END
目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前端开发工程师, 但其实我自己本人目前并不坚定相信这个职业在未来会很有前景, 通过很多社区等知识平台, 其实有一个很明显的动向, 前端这个新兴职业在未来应该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步消失, 会有新的综合前台展示开发人员所取代.
可视化搭建, AI自动生成前端网页代码技术将会逐渐成熟, 在不久的将来会淘汰一大批处在低端开发展示层的同学, 包括native端.
即使是现在在纯端上, 前端技术也就是你抄我, 我抄你, wx想出了小程序的 功能载体 形态, 一推其它软件纷纷跟风做出自己的小程序体系, 但是本质上依旧是在前人开发出来的三层产物(操作系统 => 原生APP => 小程序)上进行开发. 不得不承认设计的很不错, 难度也很大, 很有实用价值, 缩短了开发新功能的开发周期, 但, 不足以改变世界今后的方向, 也不贴合书中所提到的数据主义.
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初入职场时的感悟, 感觉前端这个岗位在公司并不是那么重要, 我目前在公司所做的产品是个好产品, 难度也不小, 但其亮点是产品思路上的亮点, 谁来开发都一样, 今后当前产品规划的动向也是贴合算法给出的智能推荐, 前端依旧是基于PRD开发页面, 那么前端在整个产品链路上究竟是处在什么样的角色?
当然这并不是彻底否定自己当初的决定, 毕竟不是谁或者学了哪个技术就可以改变世界或者获得很多财富, 今后自己也会应该长期处在这个职位, 但应该不会是太长时间.
以上是鄙人的一些拙见和感悟, 有兴趣的可以在评论区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