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你早晚得淹死

前两天和朋友聊天,她说她买了【得到】上很多专栏,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和微博,觉得每天要窒息了。我问为什么?她说关注的人更新了或者购买了的知识如果不看会有罪恶感,但是信息量太大,让她有些焦虑。

这种焦虑绝非她一人所有,在半年前,我和好友共同关注了一个励志社群的公号,每天送上一大盆鸡血。后来她说她觉得好累,想要取关,因为这个号的每个标题都让她紧绷着弦,太多励志故事想要效仿跟从,觉得大家都生活得如此精彩,对自己越来越没自信。后来她真的取关了,也终于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上。(她忘了,每个人意愿不同,那些多姿多彩的人生也只是在某个方面做得好而已啊,她自己也有好的一面只是没被写出来而已。)

余秋雨老师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你不断地大量读各种信息的时候,读了其实等于没有读。表面上你占有了信息,实际上是信息占有了你,你再也抓不住自己的生命。”

要我说,你如果不赶快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早晚得淹死。今天就教大家几个“游泳”技巧:

不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你早晚得淹死_第1张图片

了解自己的需求

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当你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时,你更多的时候都是漫无目的地刷信息,或者别人给你看什么你就看什么。

微信曾做过数据分析,朋友发到群里的信息比发到朋友圈的信息更容易被点开,而公众号里的信息由于信息量太大,少于前两者被点开。可是,朋友分享给你的对他有用就一定对你也有用吗?

这就好像紧身连衣裙虽然有着流行的色彩和修身的剪裁,你虽喜欢,但并不适合你。不能因为做模特的朋友买了一条,你也果断下单。

了解自己的需求,是我们应对巨大信息洪流最关键的一环。量体裁衣,将一些和自己无关的信息阻隔在外,就好像巨大的泳池,只留到膝盖高度的水,怎么会轻易淹死呢?

我以前买书常会犯这样的错误,看当当网该分类里排名第一,或者看朋友读了说好,我就买了。可是因为对自己目前没有太大帮助,和自己想要学习的领域也并不相关,所以买了几年也没有动力拿起来读。

我写作群里几个大咖经常分享他们的书架,刚开始我会焦虑于他们读的书要么经济学、要么心理学、要么哲学,都很高深的样子,会怀疑自己读时间管理、读知识管理就不上台面似的。可是后来一想,他们读的都是他们要研究的领域和即将出书的领域,必然要系统地读。我既然要研究时间管理,读管理学、读心理学、读时间管理达人的分享书才是我的方向,完全没必要看别人菜单下菜。

当我们明白每个人的喜好和需求不同,也就不会面对别人给的压力那么焦虑了。


根据需求绘制学习地图

设置学习计划

上大学学习一个专业,我们会由浅入深设计多门课程系统化学习,如今进入工作岗位,更加了解自己需要弥补哪些技能缺失、深入学习哪些领域的知识,也就是说,其实就业后的我们更需要系统化学习。

如何绘制学习地图和设置学习计划呢?

1)面对全新的学习领域

很多人就业后的工作和自己原专业并不一致,虽也能胜任新工作,可想要做到专精肯定不如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来得快,所以就需要边工作边进行系统化学习。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我运用的办法就是,找到这个专业在全国最好的院校,去它的官网上找这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你就立刻绘制好了一幅全面而专业的学习地图。

不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你早晚得淹死_第2张图片

比如这是我打算学习心理学后,在北大官网“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版块找到的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

相关所有课程你都可以在网上买到教材,甚至在慕课网上找到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视频。再通过书籍、视频、甚至老师的自媒体,设置一个时间计划去完成。

PS:你可以找到排名前几位的这个专业牛X的院校比对互补地看,直到绘制出适合你的、全面的学习地图。

2)职业技能的再造

我上大学的时候office办公软件用得很少,直到快毕业,哥哥推荐我去格兰仕实习,要求会使用EXCEL,我才恶补了一阵子。就算是我最爱的PPT,也是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时边摸索边学习的。

但所有招聘信息的岗位要求里都会写着“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从没有人教,那要怎么学?

对于这种类型的职业技能,我的学习地图是:理论、方法、案例、趋势。少一样都不行。

以PPT为例:

理论方面我们要掌握PPT各功能模块可以达成的效果和基本使用方法;

方法方面比如快捷键的使用、小插件的使用等;

案例方面就是要多看排版、配色、动画效果,甚至使用PPT做演示的发布会等案例;

趋势上就更有讲究了。流行的配色和图片处理方式,每一年都像时尚圈一样有变化。很多人的PPT使用上没问题,但是设计风格还停留在office97版,就是因为缺少对趋势和案例的学习。

同样,我们可以通过慕课、图书、技能达人的分享来学习。

公号、微博,这些碎片化阅读平台帮助我们打开了对各行各业知识快速了解的入口,但实际上,他也提供了深入学习的通道。比如想要深入学习营销策划,关注一个行业内的知名人物,可以顺着他的微博关注名单和转发对象,找到他在交流学习的对象,了解他深耕的渠道和学习的读物。

当你知道你要学习的版图,在公号、微博上再看到这些碎片化信息,就能够迅速将它们归类,扔到相关文件夹里,为你的系统化学习提供补充。


追溯信息源头

看“去世”也看“趋势”

学习地图和学习计划都有了,还是觉得可看的信息太多了,是因为随着自媒体盛行,很多二手知识弥漫开来。

从前只有行业先锋才发表观点,现在平均每70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开了公众号,如果真想不浪费时间,找到知识的源头,跟从知识的上游,而不是在下游吸收别人的二手知识。

这么多公众号和微博就没有价值吗?有,价值在于开拓视野。

不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你早晚得淹死_第3张图片

知识管理界有个有名的说法叫做“读去世人的书”意思就是要阅读经典著作,而这些经典著作往往作者都已不在世了。但也不要全部照搬,对于像互联网、人工智能这样的新兴领域,你想读死人的书都难,这种就要追趋势,而微信、微博无疑是信息更替速度最快,对前瞻趋势把握最准的平台。

写到这,我不禁自问:我不是行业大咖,为什么大家需要关注我?

我觉得我们关注自媒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通过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媒体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来窥探不同人生,从每个人身上学习自己没有但优秀的特质,这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过去是我们无法想象和做到的,那时的我们只能从身边朋友身上去学习,而那个半径太小太小了。

优秀的自媒体人也是我们加速成长的阶梯。

在此也要感谢我关注的那些自媒体人,无论健身、护肤,还是营销、文案,亦或PPT、创业,都给予我人生更多的灵感。

而关注这些自媒体,其实也是开拓视野的目的。

利用大块时间

而非碎片化时间

你可能会惊讶,什么?这些信息不是应该利用碎片化时间看的吗?

问出这个问题之前先问下你自己,你哪次不是奔着碎片化阅读去的,结果一刷就是一两个小时。

不利用碎片时间阅读这些信息是为了避免它们被拖延成无用的大块时间,最后导致其他后果,比如晚睡。

正因为你觉得是碎片时间,才不会认真对待,看完就看完了不会煞有介事地做记录和总结,反而什么都没学到。

大块时间看公号文章会不会太奢侈了?那要看你看的是什么内容了,没价值的内容肯定奢侈。而你对待大块时间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的价值。

我个人在朝五晚九的作息下,早上五点起床后先洗刷,基本上五点半可以开始阅读,而早上的阅读时间我只用来做公号文章和微博的阅读。因为早上刚起床难免有点困倦,看书的话很容易没精神,进而失去起床动力。

公号文章通常在2000-3000字左右,几分钟一篇,快速吸收干货,迅速了解前沿资讯,半个小时看下来人基本清醒了。然后,我会在电脑前将刚才阅读的有价值的内容做一个笔记,最后扔到云笔记中对应的文件夹去。

别小看这些碎片化信息,当你集中关注某个领域的多个公号后,可以从中汲取到成体系的内容,积累的多了不亚于一本专业书。

带着脑子看信息

公号环境显然没有过去纯净了,粉丝做到一定量,广告商自己找上门来,想不植入都难;有些公号为了博人眼球,内容不怎么样,频繁运用夸张的标题吸引点击;一些自媒体为了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坚持日更,可是肚子里没墨水,天天就着一个事翻来覆去地说……

说说我对植入广告和日更的看法:

1)植入广告

植入广告本就是自媒体生存的粮食来源之一。想要好内容就得靠广告养着,想明白这件事,对于广告也可以尽量敞开心胸。如果文章有价值,植入的广告就当我为了感谢作者所做的投资了。而如若文章不走心,为了广告而写文章,那我会果断取关。

2)一日一更

如果我关注的公号是多人运营的,除了自己写稿还会为了找到好内容不遗余力,视内容如生命,我也就不担心它选择日更了。但如果是自媒体一个人运营,通过观察发现他日更纯属为了挑战自己,没有什么想分享的也非要找话说,那我也绝不会关注这种号。

我以前说过,输入和输出比在10:1才是最佳状态。每天更新3000字,作者每天能学多少新东西呢,早晚脑袋被掏空。

所以,带着脑子选择信息,也避免我们被那些被动信息洗脑。



最后提醒大家学会管理信息,无论微博分组还是微博、微信的收藏夹,及时整理到云笔记相应的文件夹,并在你需要的时间才去看它、利用它,而不是任它扑面而来。

下一次,我们就来聊聊云笔记在知识管理方面对我们的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学会在信息的洪流中游泳,你早晚得淹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