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小记

(一)

全班同学完成了每个人的第一次“演讲”。

讲诗,讲文言文,讲名著,说是讲,其实只是基本的叙述。把自己理解的,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表述出来。让听者明白,让讲者自信。学过的古诗和文言文,名著《西游记》和《朝花夕拾》,都在讲述之列。

有几个孩子很出彩,站姿自然,表情丰富,表达清晰。尤其是成绩不好的几个孩子,表达力倒是蛮好的,真的出乎意料。最最主要的是,他们对语文课充满期待,对讲者充满期待,也对自己充满期待。也许这样的讲,不会对成绩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培养了对语文的热情,他们开始了整本书的阅读。这样的机会,就像一颗颗种子,开始在他们心中萌芽,并渐渐长大。

我给每个人拍了照片,留作未来的回忆。七年级的语文生活,有了别样的色彩。

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阅读之花,会在每个人的心中慢慢绽放。

他们又开始了其他的阅读讲书——《红岩》《海底两万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猎人笔记》……

和她们共享读书的时光,共享讲书的时光,是对岁月、对成长最好的回报。

(二)

经常看到许多语文老师把知识性的东西视为珍宝,到处搜集并细心整理好,让学生“抄录”并强行记忆。比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题型及解题方法,学生笔记倒是记得清晰完整,但轮到做题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以。我却以为,这些东西固然重要,但比这些更重要的是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总以为,语文应该靠“渗透”,而非“漫灌”。读一篇文时,根据文本类型,自然引导一些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去修正、完善自己的做题思路,而非老师自我的“经验传授”。这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到达目的地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这个奔走的心理历程。每一次奔走带给心里的感受,才是未来路上的真正财富。知识,我们一定获取。过程,我们更要考究。思维方式,心灵成长,语言运用,情感熏陶,只有融于其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我理解的语文教学,是慢慢的蜗行。而非速成班的节奏。在对话中,在倾听中,在质疑中,在思考中,在碰撞中,生生共长。

(三)

教书将近二十年,才渐渐学会在课堂上分层教学,确实够晚。每堂课,提问的每个问题,布置的每次任务,要求的每个层次,达到的每个标准,都不整齐划一。我知道,这才是科学的,虽然不是最完美的。正因为他们各不相同,我们才不能“一刀切”。完成的快的,可以再做点别的,为他自己提速。完成的中档的,是大部分,也是课堂重点。完成的慢的,甚至完不成的,再在课下督促完成。做得虽然不是很好,但基本符合自己的底线。优的吃好,中的吃饱,差得别饿着,才会有每个人的成长。他们就像一棵棵小树,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弱,有的壮。助力快的,等等慢的,帮帮弱的,就是我们的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语文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