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说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
即使你赞同我的观点,你的生活也不会因此有任何改变!
除非——你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这是书先生在的第98篇原创文章。本文约2900字,请花6分钟来阅读。)
引子
1982年版的《银翼杀手》被科幻迷追捧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两部科幻片之一,和它并驾齐驱的就是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2001太空漫游》。作为一个资深的科幻迷,书先生当然是第一时间就去刷了前者的续集《银翼杀手2049》。
维拉纽瓦没有让我失望(虽然我对他上一步作品《降临》不敢恭维)。他既完美致敬了前作,又对剧情做了精彩的延伸。影片情节虽然不像很多科幻大片那样紧凑火爆,但缓慢中自有张力。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画面,简直每一帧都可以当电脑桌面。所以,书先生强烈推荐大家观赏电影的IMax版本,感受一下超大屏带来的震撼。
我相信,很快就有一大波专业的、或者假装专业的影评铺天盖地的袭来。虽然我是一个电影迷,朋友们也经常说我的影评犀利到位,但我可不打算把这篇文章写成影评。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我的专长是观察语言现象,探究背后的秘密,然后把有趣的发现贡献给读者。
《银翼杀手2049》里刚好就有一个这样有趣的语言现象,而且这个有趣的语言现象还包含着导演的良苦用心。可以这么说,这个细节没有真正理解,《2049》就不算真正看懂。
诡异的基线测试(baseline test)
前方预警: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高司令所饰演的代号为K的复制人,在每次完成任务后,都要接受一个基线测试,其过程大致如下:电脑会问他一系列问题,而他必须用指定的单词或者词组来回答。这些问题一般和感情或情绪有关,而用于回答的单词和词组却和问题没有任何联系。
这背后的逻辑是:如果问题引不起被测试对象的任何感情波动,那么他将会毫不犹豫的用那些指定词汇来回答问题;反之,如果他犹豫了,那就说明他在思考那些问题的答案。这当然是不允许在复制人身上发生的。
在一部和复制人有关的电影里,这种情节的设定很自然。但让人感觉诡异的是那些用于回答的词汇。在影片里,K接受了两次测试,第一次通过了,第二次没有通过。在两次测试里,K分别被要求用下列词汇作答:
第一次测试:cell(细胞,监狱,电池等),interlinked(互相联系的),within cells interlinked(在细胞里互相联系的?或在监狱里互相联系的?)
第二次测试:cell,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dreadfully(糟糕地), distinct(区别明显的), dreadfully distinct(极其不同的), dark(黑暗的), within one stem(在一个树干里), against the dark(对抗黑暗),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一个高大的白色喷泉在表演)
我相信已经已经去尝鲜的朋友,看到这两个情节时,脑子里肯定和我当时想的一样:我X,这都是些什么鬼?为什么是这些词?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从意思上看完全没有什么联系啊?
根据我长期观看科幻片的经验,这些科幻片的导演一定不会放过在影片里穿插彩蛋的任何一个机会。像这种大段的对话,以这些导演的尿性,一定会塞点什么东西进去。鉴于维拉纽瓦的上部电影里使用了语言学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背景,我不禁怀疑,这些词背后一定有点语言上的玄机。
所以,出于一个语言学研究者的敏(无)感(聊)和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寻(没)根(事)究(找)底(事)精神,我决定把这些词背后的东西找出来。在现在这个资讯发达得让人想吐的年代,这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
果然,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网站上一阵乱翻后,我找到了这些词的出处。
更诡异的诗歌
原来,电影里基线测试所有用于回答的词和词组连起来是一个诗歌的片段: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cells interlinked
Within one stem. And dreadfully distinct
Against the dark, a tall white fountain played.
哇,好有收获,完美解决了问题!但是,等等。这个诗歌片段又是什么鬼?它到底在谈什么?更关键的是,导演为什么要在影片里间接引用这段诗歌?
再次警告:下面的内容有严重的剧透。如果你还没有观看影片,请不要阅读(不过可以先收藏);如果你已经观看过影片,下面的内容将会极大的提高你的观后体验和装逼指数。
这个诗歌片段出自 Vladimir Nabokov(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长诗Pale Fire(苍白火焰)。有没有觉得这首长诗的名字很眼熟?没有?你是怎么看电影的,一点不注意细节?细节决定一切啊,朋友们!
第一次执行任务回家后,K的虚拟女友Joi试图拿起桌上的一本书,那本书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两个字Pale Fire。看来,维拉纽瓦导演是铁了心要把这本书和这部电影绑在一起了。但是,为什么呀?
用心良苦
要想明白导演的良苦用心,我们得了解这个诗歌片段到底在讲什么。从意思上来看,这个诗歌片段描绘了一个诡异的场景:在一个树干里的相连的细胞里细胞相连(没有写错,不放心可以再读一遍)。在黑暗的背景里,非常清晰的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白色喷泉在喷洒(或者在玩耍?)。
看了这么优秀的翻译,有没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有?果然都是社会人,撒谎眼睛都不眨。我这个尝试翻译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写什么。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么诡异的场景,正常人平时一般看不到。这的确不是平常人平时能看到的场景,而是一个人用诗歌在分享自己的濒死体验。在Pale Fire这本书里,这首诗歌被另一个人看到了。这个人是一份报纸的编辑,他正在翻看一些收进报纸的诗歌。
濒死体验里出现一些奇怪的景象应该是正常的,但不正常的是,这个人在报纸上又找到了另一首关于濒死体验的诗歌,里面出现了同样的物体:a tall white fountain。
于是这个人有了一个假设:高大的白色喷泉可能和濒死体验有一种神秘的联系,否则在不同人的濒死体验里出现一模一样的事物,那也太巧合了。说不定这是人有来世的证据。
这样重大的发现的确让人兴奋,但他需要更多的证据。由于诗歌的原作者已经去世,于是他去拜访了当时收录这首诗歌的一个编辑,询问他在刊登这首诗歌时,是否做了任何改动。编辑的回答让他大失所望:我没有改动诗歌,只不过发表时,我把white mountain错打成了white fountain。
这个人刚刚燃起的希望瞬间崩塌。
苦命的人、悲壮的抉择
上面是Pale Fire里和基线测试有关的一段情节。如果你已经看过电影,这个情节是不是非常熟悉?什么?Doesn't ring a bell?(想不起什么来?)你怎么看的电影?快去电影院再看一遍。不过,说真的,这部电影值得再看一遍。
K的遭遇和Pale Fire里的编辑遭遇何其相似!前面的种种误导,让他以为自己有着特殊的身份,燃起了心中热切的希望,并勇敢地去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但这个希望却在见到Deckard和保护他后代的组织后化为泡影。
原来那个独特的孩子根本不是我,原来一切的推测都是自己的幻想。失去了虚拟女友,又失去了特殊性的K,可以说是失去了一切。他有所有的理由憎恨这个世界或者至少转身离去。
——但是他没有。
他选择了牺牲自己去营救Deckard,让他能够和自己的女儿见上一面。在这样的情节安排里,导演对什么是人性提出了终极的拷问。我的理解是:Humanity is in the action, not in the identity.
你的理解呢?
【作者简介】
书先生和路夫人,80后大学教师一对。
书先生语言老司机,玩转英语、德语、Python计算机编程;
路夫人旅游达人,足迹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和大洋洲!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过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