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到底好在哪儿?

作天晚上看了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中大概一半的内容,但是看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感触,后来我回到寝室看《叔本华思想集》中一些大师们对叔本华的评价:

叔本华这位“语言艺术家”(弗兰茨·卡夫卡的赞语)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把真理裹以最朴素的语言外衣,从而让真理直接发挥其必然具备的震撼力。

因为深刻,所以朴素;因为朴素,更见深刻。

尼采形容阅读叔本华的著作犹如抵达了“一处森林高地——在这里,我们深深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整个人感觉耳目一新,重又充满了生机”(《不合时宜的思想》)。

这组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但这些论文涉及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性学、美学、教育学、玄学、宗教等多个方面,足以让我们领略到叔本华这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托尔斯泰语)的思想魅力。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学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千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教育学著作可以相比的吗?

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看过他们对叔本华的高度评价后我才认真思索我今天看的《人生的智慧》前半部分。

我想,它们与普通的在知乎等网络文章的差别也许在这里:系统性。

这个系统性思想是我受到南怀瑾的《论语别裁》的启发和黎鸣的“真的不一定善,善的不一定美”逻辑分析而来。《人生的智慧》首先就说了人生幸福分为三个问题:

“人是什么”  “人有什么”  “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它们三个是联系十分紧密的,我现在依稀记得叔本华说了快乐,健康的重要性,当时感觉这和那些写高级鸡汤的文章差不多,但是现在仔细想来,快乐和健康是在问后面的论证打下基础啊,而有了基础有了后面的内容它们才连贯起来了,才能真的说明白人生的问题。

而那些鸡汤文章呢,我想大概是作者们读一读思想家们的思想文集,然后感觉某一段某几页写得不错,很符合作者们的观点,就把它作为作者们一篇文章的论证中心,似乎理解了它们人生就幸福美满了。

我想,他们也许是断章取义了,他们只选择了觉得深得他们内心赏识的某一段,而忽略了那一段内容的前提和后面的深入分析和扩展,从而一个正确的观点仅仅在极其有限的境地里面是正确的,作者们忽略了系统性或者他们没有能力去解释或者转述这个内容短小而思想庞大的体系!

这大概是写鸡汤文章的作者们的弱点或者说软肋:东拼西凑大师们的思想。杂文可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写好的。这是逻辑能力的缺乏啊。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每一个人,只要他没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对于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并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统的人就更少。

“哲学家必须进行哲学化;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于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后有系统地表达他的思想。”(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鸡汤作者们大概是这样的:

“咦,叔本华造的这个房子的门还不错,拆下来能拿去卖个好价钱”

“咦,尼采造的这个房子的门匾不错,也可以拆下来卖个好价钱”

“叔本华的门,尼采的门匾,老子的花瓶,孔子的牌子,马克思的菜刀,世界上最牛逼的东西啊,什么问题都能解决啊”

然后大家蜂拥而上,乱抢一通。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到底好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