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天,在下午放学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冲突,现在想来还觉得挺有意思,于是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事情的起因其实非常简单,也极其常见——正值放学高峰,两名四年级的孩子出校门时打打闹闹,其中一个孩子被另一个孩子不小心推倒在地,本来也没有什么,但倒地的孩子却无意中撞倒了一位从旁边经过的正在滑着单板车的幼儿园小女孩。小女孩被撞倒在地后,瞬间大哭了起来,而此时,走在前面的爷爷听到孩子的哭声扭头看过去,发现是小男生的打闹撞倒了自家的孩子,顿时火冒三丈,冲上前去逮到其中一个孩子劈头盖脸地责骂了起来。
事情描述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请问各位家长,是否觉得这样的场景很熟悉?如果觉得似曾相识,那么,我想请你代入自己去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位爷爷,遇到这样的场景时,你会怎么处理呢?
先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位爷爷是怎么处理的。
这位爷爷逮到撞倒他孩子的小男生G,非常愤怒地指责道:“谁让你们放学的时候打架的?你是哪个班的?我要去找你的老师。”而G也涨红了脸,推卸道:“不是我撞的,是别人撞倒了我。”可这位爷爷仍然不依不饶,继续呵斥G,非要他给出一个交待。而因为声音过大,吸引了很多围观的学生和家长,一时间堵得水泄不通。
此时,另一位与他打闹的男生Z正好是我的学生,看到我在,则迅速站到我旁边,大抵是希望己能逃过这一劫。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G由于抵挡不住老人的责骂,把他揪了出来,以示证明并不是自己的错,都是Z的问题才导致事情的发生。
我告诉Z,事情的发生,本来就是他们俩相互打闹引起的,这锅不能让G一个人背,作为当事人,他应该学会面对和承担自己的行为后果。于是,Z鼓起勇气走到爷爷的面前。这位爷爷还没有等孩子开口,就怒气冲冲地问到:“你家住哪里?我要去找你父母。”Z如实地告诉爷爷,他并不住在这个小区,他只是在这里上课后托管。让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爷爷问他,那他的老师在哪里,Z如实地回头指向我,告诉爷爷,我就是他的老师。
而此时,我留意到,那个被撞倒在地的小女孩仍然坐在地上,开始好奇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并且时不时地笑着自个儿玩了起来。而那位爷爷,仍然怒气冲冲地面对着小男生们,发泄着自己的情绪。
接下来,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呢?老人家来找我告状?或者要求我对孩子批评教育?亦或者通过我找孩子的家长?
NO,NO,NO!!!
这位爷爷在发现我是孩子的老师后,立即将矛头指向了我,用了比对孩子还要激烈的情绪和措辞,在大庭广众之下将我骂得一无是处。
比如,“你作为老师,看到孩子打架难道都不管吗?”“你凭什么当老师,你有什么资格当老师?”“我要不找你,你就一直站在旁边看着吗?你就在那装佯吗?”
一瞬间,我被他骂得无地自容,不仅感到脸上有灼烧,甚至竟一时语噎,不知怎么回应才好。
和大家分享这件冲突,倒不是想要说自己受了什么委屈,或者这位爷爷的公共素养怎么样。而是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很微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反思。
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如果是这两位男生的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当众责骂时,一定心里非常不舒服,要不忍气吞声、赔礼道歉,要不反骂回去、不甘示弱。当然,有素养的家长还有可能会当面批评自己的孩子不该打闹,撞倒了别人,同时让自家孩子去道歉。这些做法都是常见的处理类似冲突的方法,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件冲突难道仅仅就是因为两个孩子打闹造成的吗?
我们一起来还原一下现场。有几个细节需要大家注意一下,先来看看两位小男生:第一,男生G在撞倒小女孩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就被爷爷训斥了一下,被要求说出自己的班级,于是他的第一反应是“不是我撞的,是别人撞倒我的”,并且还把同学揪了出来。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卸责任的方式。第二,当男生G被爷爷逮到的时候,另一个男生Z迅速逃离了现场,站在远处观望。这种行为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没有勇气面对事情发展的后果。再来看看这位爷爷,一来,当他看到自家的孩子被撞倒在地嚎啕大哭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选择抱起孩子看看有没有哪里受伤,而是弃孩子于不顾,先逮到当事人进行训斥。再者,骂完了孩子再来骂老师,典型的“得理不饶人”,从根本上来说,其实就是受害者心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他的意识里,自己本来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自己出现了问题,那都是别人的问题,是因为别人给自己施加了伤害。
那么,后来发生了什么呢?
我告诉这位爷爷,我虽然站在一旁没有上前干预,但不代表我置之不理,不管不问。而是我认为,两位小男生需要从这件冲突中,学会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不是立马冲到前面批评指责他们,而是通过观察他们的处理方式,去总结他们的问题,再去教育和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徜若我直接上前干预,那么孩子们仅仅知道了不应该在校门口打闹,可无法暴露出他们其它的问题所在,比如,我在前文中提到的,没有承担后果的能力。
但是这位爷爷仍然不依不饶,破口大骂,甚至扬言,他其实根本没有生孩子们的气,他气的就是我,觉得我这个老师非常不作为,事情发生了站在一旁,根本不出面。
而此时,他的孙女仍然坐在地上。
见和爷爷沟通无果,我转过头告诉两位小男生,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犯错,也都会遇到类似的冲突,但是第一件事情,我们需要去确认被自己撞倒的对方,有没有受到伤害。比如去扶起这个小妹妹,向她道个歉。其次,可以坦诚地告诉爷爷,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才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但自己没有其它的能力解决这件事,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把家长的电话提供给他,让他直接找自己的父母沟通。
听到我这样说,小男生G立马走上前去,想要扶起小女孩,但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小姑娘居然赖在地上开始撒起泼来,站在一旁围观的家长和其他学生也上前帮忙,可小姑娘赖在地上不愿意起来的动作更激烈了。而此时,爷爷却也只在旁边看着,并没有试图让孩子站起来的想法。直到听到我对孩子说“小姑娘,一个女生总是坐在地上这样的行为真的很不雅观呢”后,爷爷才上前把自家的孩子拉了起来。
两个小男生也拿出了纸笔,写下了自己的姓名和家长的联系方式,交给了爷爷。在爷爷对我的继续责骂声中,我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现场。
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是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来说,事情并没有结束。
或许,很多家长对孩子一番说教,比如以后不许在公众场合打闹云云之后,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可是,大家是否想过,如果事情发生的时候,小男生G主动面对后果,关心和关爱一下小女孩,并且态度诚恳地道个歉,那么这位爷爷是不是就不太可能当众训斥他;如果小男生Z一开始没有选择逃离现场,而是主动和G同学一起面对,那么事情的发展是不是就不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由此可以得知,在这件冲突当中,缺失的并不是孩子放学后的规范行为,缺失的是孩子们内心没有面对和承担责任的能量。
那么,孩子为什么没有这种能量,或者说没有这种承担后果的能力呢?
大家可以这样反思一下,当你的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你通常的第一反应是怎样的呢?是立马就有了生气的情绪呢,还是立刻就批评指责?无论是哪一种,对于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自己不被接纳的感受。同时,当孩子们看到大人们生气的反应时,他们的本能意识是害怕自己不被爱了。于是,为了不失去大人们对自己的爱,孩子们学会了把责任转嫁出去,其本能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失去了原本的爱。
所以,现在再来看一下孩子们那推卸责任的态度和方式,真的是他们的错吗?要想让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作为家长,首先在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要制止孩子说“不是我,是因为……”这样的句式,要教会孩子说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做了什么。其次,自己要做到以平静的状态面对孩子,并在听完孩子以正确的方式叙述完事情经过后,告诉孩子,犯了错误没关系,但是犯了错误应该怎么去解决问题呢?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并总结出正确的方式。最后,给孩子一个肯定的鼓励,相信他以后再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会处理得比现在更好。这样一来,孩子们内在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面对后果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他们也才能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是真正了解了这起冲突带给我们的教育意义。
而事件当中的这位爷爷,其实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教育意义。
我们常说,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事件当中的爷爷,看似是在保护自家的孩子,可是却在孩子被撞倒后,没有第一时间去关心和宽慰孩子,而是选择斥责肇事者,这个行为也就等于向孩子传递了“肇事者比你更重要”的意识,“指责比解决更重要“的态度。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除此之外,爷爷的这种在公众场合的持续性责骂,也只会让孩子学会发泄情绪就可以表明自己是对的。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当看到自家的孩子被撞倒在地后,第一时间应该去扶起孩子,询问有没有哪里受伤。其次,叫住当事人,比如说这起事件当中的G同学,以较为轻松的口吻“难道你不应该向小妹妹道个歉吗?”来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最后,告诉自家孩子,“你看,放学高峰的时候人很多,如果我们可以绕道而行,或者不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滑单板车,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撞倒了?”来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思。
一件小小的冲突,隐藏的教育问题往往最容易忽视,然而却是事情的根本。唯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我们才能真正教育好孩子,教育出好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