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S]洪湖接班人工作坊01过程记录

1 工作坊简介

1.1 背景

《接班人》新一期的社区营造项目点位于罗湖区笋岗街道洪湖社区。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我们自觉,作为一个由青年组成的项目执行团队,我们对“老”相关的问题认识还不够深刻。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盲目地引导参与者进入社区,最后出来的东西可能会只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

另外,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背后的价值观或者说初心,才是撬动改变发生的最重要支点。

所以我们决定,先梳理出问题的脉络,明确项目的态度,再走进社区开展下一步行动。



1.2 目的

需求调研,从青年群体的角度探讨老年群体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后期再与面向老年群体的调研进行对比,寻找可行动的需求切入点。

● 了解青年群体对“老”相关问题的看法

● 重新看见老年群体不被关注的需求

● 寻找《接班人》在洪湖社区项目的行动切入点



1.3 流程

● 自我介绍,并提问;

● 梳理出参与者关注问题的核心词;

● 通过回想父母的生活状态,认识“老”及“老年生活”;

● 通过演绎自己未来生活的状态,认识“老”及“老年生活”;

● 介绍社区现有的针对老人群体的服务项目/机构;

● 对比理想的老年生活和现有的社会支持,探讨可以实践的方向。



1.4 观点

● 老人被当成弱者,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不公平的对待

“老”成为了社会资源倾斜的一个理由,正如“扶贫济困”中的“贫”与“困”。然而,据我所知,慈善界已经开始检讨,不求回报的施舍和积攒眼泪的同情,实际上并不能斩断穷根。当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步迈入老龄化的阶段,难道要让所有老人接受自己是“弱者”的事实,然后心安理得地向年轻阶层索要资源吗?这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群体的人都已经失去了向上发展的动力,老人是因为“没有必要”,年轻人是因为“负担太大”。从个体角度来说,“我”真的愿意被社会以“行为上关怀,精神上抛弃”的方式对待吗?

● 更多老人的真实需求还有待挖掘

现在的老人因为失去了主流的话语权和参与权,正慢慢地活成了社会所“预设”的样子。这是年轻一代对年老一代的“预设”。那么老人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是什么?

有人说,老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规划,现在的生活就是他们想要的。但是,时代正在急剧变化,老人在为未来设想的时候,跟现在已经完全不是一个背景条件。他们当年的设想还适用于如今的情况吗?

● 老龄化问题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

我们的父母会老去,我们也会老去,现在老人们面临的问题,很有可能也是我们需要面对的。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我们为老年生活做的打算在未来真的能实现吗?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产生出一套机制,与时俱进地跟踪、发现并解决老年群体的需求,我们又能怎么样让自己的需求在未来能够被看见?



2 信息整理

2.1 内容概括

● 工作坊的参与者,集中在85、90后。他们的父母处于50~60岁之间,属于“准”老人群体。参与者对自己的老年生活都持有乐观的态度,认为自己在老年时会有所成就,并且基本上没有太多地思考到身体状况问题,更多的关注点在于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参与者的父母身体情况都较为良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但仍然存在跟社会脱节,找不到生活乐趣和社会价值的问题。



2.2 有趣观点

● 为什么要让老人活得年轻点,而不是让我们活得老一点?

● 老人才是最及时行乐,最有资本去冒险的群体。因为他们有钱、有闲,而且将近走到生命的末端,再不体验享受,人生就要结束了。

● 对生命长短的认识会影响对人生的思考。

● 与老人相处时,首先要不把他们当老人看。

● 老年人考虑得最多的反而是死亡的问题。

●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类寿命可能延长到120岁,那么活到60岁,也只是走完人生的一半。60岁以后,怎么换到老人的节奏,找到下半辈子要干的事情?

● 我们对“老年生活”的认识,跟现在老人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差异。

● 自己过不去的坎就想让所有人都过了。关注老年问题也是为了找到一些解决方法,让所有都能够有美好的晚年生活,这样才不会辜负自己所受的苦。

● 老人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年轻的时候,是你往你的梦想走,到老的时候,其实是你的梦想也在向你走。对于老人来说,实现梦想可能只是转个身(改变心态)的事情。



2.3 意外发现

● 部分经济条件优越的“准”老人群体也在考虑国外的“抱团养老”的方式

参与者分享,母亲希望居家养老,同时也在和伙伴们考虑搬到一个地方,买地自建房子,以不打扰儿女的方式,住在一起度过晚年生活。

● 部分参与者反映,在工作坊中思考老年问题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考虑到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相处模式

在工作坊现场,黄主任作为父辈的嘉宾,跟我们分享了他跟女儿的相处模式,也表达了希望了解年轻人想法的愿望。

而参与的青年反映,在家的时候往往没有耐心听父母讲话,但是在工作坊现场反而能心平气和地听黄主任解释老人的想法。



2.4 关键词语

活力、积极的力量、无龄感生活、快乐、找乐子、价值



2.5 补充发散

● 老年协会的宗旨是“老有所依,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会如何去引导老人?从老有所“乐”激发“为”,“学”,然后“教”,最后达到“依”。(老人在跳舞中得到快乐,会希望跳得更好,就想继续学习,达到一定水平后,可以教导其他人。在整个过程中,结识的朋友,可以是社交关系上的依靠;而舞蹈本身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 传统风俗对老人生活模式有一定影响:

老一辈的长辈有落叶归根的传统情结,甚至认为不能老死在故乡,便会成为孤魂野鬼。在类似的背景下,老人的养老方式也会受到影响。

● 现在的公共养老面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 独生子女政策下,一个孩子抚养6个老人,供养压力巨大。

● 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空巢问题很严重。

● 社区中存在啃老的问题,孩子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老人的生活。

● 社区现有的养老形式过于单一。



3 思考总结

3.1 目标达成度(各项指标满分10分)

● 了解青年群体对“老”相关问题的看法(自评:7分 )

① 对“老”的年龄界别范围非常大,基本上父母辈55岁左右(临近退休范围),就已经被认定为“老人”。

② 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需求,因为没有切身感受健康问题,所以对身体状况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思考。

③ 认为老人应该多与年轻人接触,同时参与者自身也愿意和老人进行互动。

● 重新看见老年群体不被关注的需求(自评:3分 )

① 是否有谈论“梦想”、“兴趣”、“社会价值”这些所谓的“虚”的东西的权利?

② 渴望接触青年群体,了解时下流行的想法和活动,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 寻找《接班人》在洪湖社区项目的行动切入点(自评:6分 )

① 社区养老机构/服务中多以“功能性” 为主导,满足老人的单一需求。能否提出一种让老人的生活得到整体改善的“自循环”系统服务?

② 黄主任提到,老人希望接触时下的潮流事物,然而会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故事化表达”是一种很好的,跟老人沟通的语言。以故事化形式表达项目内容,有利于我们降低跟老人的沟通成本。

③ “参与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设计”这样的议题对于青年参与者来说,太大且太远。是否可以从“在与社区老人相处中,探寻‘理解父母,改善与父母的关系’的方法”的角度,吸引年轻人参与本期社区营造项目?



3.2 反思与待探讨

① 参与者的父母不直接属于社区养老体系的受益者,而大多数人的爷爷奶奶辈并不在深圳生活。所以参与者也很难对社区养老体系发表看法。

② 时间设置上,关于落地行动的探讨部分,可以更多一些。


项目支持机构:

你可能感兴趣的:([TAS]洪湖接班人工作坊01过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