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三)|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

(与耶稣相似,迷一样的人物,没有著说成书,由门徒整理,受到不公正审判,从容就义,吸引涂众追随。注重个人与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对大自然的力量不感兴趣。)

苏格拉底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我们对苏格拉底的了解,主要是通过他两位弟子的叙述,但他们所叙述的却大为不同。

色诺芬:是一个军人,头脑不大开明,他竭力主张苏格拉底是非常虔敬的,而且对于受过他影响的人起了十分有益的作用。但是如果真的是色诺芬所辩护的那样,苏格拉底是绝对不会被处死刑的。

柏拉图:难以判断他究竟是有意描绘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还是借苏格拉底的话表达自己的意见。

通常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对话是《申辩篇》——苏格拉底受审时为自己所做的辩护。但这也是若干年后柏拉图根据记忆所记载的。苏格拉底并不想承认自己有罪而作为让步,避免死刑。

《申论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画面: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至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他坚信灵魂不朽,虽然口头上表示不相信,他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生活将是幸福的。

苏格拉底可能患有癫痫性的昏迷病。他总是穿着褴褛的旧衣服,光着脚到处走,他不怕寒暑,不怕饥渴。他做到了灵魂对肉体的完全驾驭。他在最终时刻对于死的淡漠,就是这种驾驭力的证明。

苏格拉底主要关怀的是伦理方面,而不是科学方面。苏格拉底坚持说自己一无所知,他之所以比别人聪明,只在于他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但他并不以为知识是不可得到的。

在希腊思想中,特别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中,德行与知识密切相关,而在基督教的伦理中,内心的纯洁才是本质的东西。

苏格拉底的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有足够的知识而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的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的逻辑的使用。(知道但逻辑不清晰)

你可能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三)|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