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是修出来的》自序(1)

跳出矛盾,即是般若

七佛通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今学佛人多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明了“自净其意”就我为数不多,又何云“降伏其心”?

我们生活在矛盾的世界里——内与外,是与非,对与错,阴与阳,有与空,即使满天的星辰,也与浩瀚的虚空相对。

站在矛盾的任何一边,都无法看清世界的真实,在对中不知道什么是错,在错中不知道什么是对,在矛的一边,不知道什么是盾,在现在不知道未来,求索必然伴随着迷茫,希求成功而失败又是如影随形。

多少人彻夜不眠,在真理与谬误中辗转反侧,在取舍中迟疑不定,在痛苦与茫然中徘徊。

辛勤的付出有时是必然的失败,在修行的路上往生净土却不知何方?欲达究竟又无法把握,欲消除妄想,而欲望膨胀又无法清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不站在矛盾的任何一面,跳出矛盾,即是般若,即到彼岸,是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跳出空而圆融空,跳出有而圆融有,是故空而不空,有而不有,终极之圆智也。

一切法门皆以众生离苦得乐,跳出相对世界的束缚为宗旨。

知其所束,心结何存?

若众生皆不住矛盾,岂非一片祥和?

普愿法界含识,远离颠倒梦想,能除一切苦,究竟涅槃。

角度

学佛同仁,大多是想从这个世界苦中解脱出来而进入修行的。

可是很多学人,修行了很多年,不但没有解脱出来,反而越学越累,越学越疲惫。更有甚者,家不像个家样,开口埋怨家人不配合,并咒家人下地狱,拼命的让自己的家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最终导致家庭矛盾百出,乃至破裂。这种与人类本然不和谐的曲调,使那些不学佛和想学佛的人,视学佛人为精神不正常的人,视其为人群中的异类而远之。

人们对学佛人,产生偏见,使学佛人成了精神病的代名词,学佛这个词也成了迷信的代名词,为什么呢?其实就是个角度问题,找出自己牢不可破的角度,破掉这些角度,让自己站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看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当你处在没有角度的角度上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早已得到解脱,在没有束缚你的地方,原来的束缚不过是自己的角度而已,没有角度了就可圆满一切,容纳一切,所有的存在都成为一种“合理”现象。

一个人的角度,极不容易被自己发现,而这种角度能使人发达明星,焉能使人进入死角,受苦烦恼,一生都不能觉知。一旦“去掉”这个角度,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那么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角度呢?下面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当与人辩论的时候,有时感觉词穷理尽,内心很难受,这时自己问自己“我为什么有难受的感觉,这种难受是从哪里来的?”

2,当对方用莫须有的事情加以指责时,你会有气愤的行为,自问一下“我为什么有气愤?气愤是从哪里来的?”

3,当你无缘无故被别人骂一顿的时候,你会产生报复的心理,总想还他一句吗?这时问一下自己“为什么?它从哪里来?”就有可能找到你老不可破的角度。

当你真的发现自己的固有角度时,最好是在问自己一下,自己词穷理尽的时候,“我”凭什么要难受?当被别人冤枉时,“我”凭什么要有恨意?当被人谩骂时,“我”凭什么要气愤?就因为有个“我”吗?没有“我”当如何?

欲望是痛苦的根源

每一个生命都有两面性,即空无性和有为性。认识这个自然界也是用这个两面性去分析了解的,虽然多数人会利用这个两面性,但不认识这个两面性,学佛人也是如此,当让他站在一面去认识另一面时,却成了登天之事,比如:从有欲过渡到无欲,从万有过渡到什么也没有,而我们不要说过渡,就是站在有上认识一下空也成了难事。

离开了自己的利欲,整个世界就变得无意义了,人们怕空,怕无意义,就拼命的争取个什么东西,在争取的过程中,有胜利的欢乐,有失败的痛苦,于是喜怒哀乐就成了人们的主流,而且苦大于乐,苦长乐短,为摆脱这样的苦,才有了宗教。

佛教为了解决这种苦,用他独特的角度和方法,教人离苦得乐,统观一下,所有的苦都来源于欲望,而所有的感受又都是生于空性,灭于空性,知道欲望的虚无性,去掉欲望心,归于空性,就能从各种痛苦中解脱出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禅不是修出来的》自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