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历史,才可图未来 ——新书《未来简史》解读

知历史,才可图未来 ——新书《未来简史》解读_第1张图片

17年期待的书籍之一就是《未来简史》,尤瓦尔·赫拉利作为一个通才式的学者,把一切综合起来,让我们对现代世界有着更深入的认识。
整本书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
  1. 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真实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
  2. 人文主义就是现代世界的宗教。
  3. 科学和人文主义有一个交易,使得我们现在对人文主义的信念越来越强,而且要根据这个信念去改造世界和自己。
  4. 但是人文主义有个本质缺陷,会让这个故事在未来讲不下去——必须换一个新故事。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什么是人文主义?即 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学历史的作用:通过历史绝不只是让我们有个更大的视角,而且让人更自由。并且能了解一个思想:历史发展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选择的。历史学家的作用也仅仅是在紧要关头告诉我们下一步的多种可能性。
在历史的每个阶段,我们都会畏惧某一个威胁我们生命的事物:疾病、食物或战争,但在现代社会,这三个事物的威胁都大不如前,那么现在人们在追求什么呢?
赫拉利的预测:成为神人。
  1. 追求永生,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为了解决许多疑难杂症,特别是各类恶性癌症,但收效不大。
  2. 追求幸福,从个人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人们认为政府应当提供给国民幸福。
  3. 直接成神,通过基因改造以及人机结合等方法。
这三个方面的预测未必真实,但正如之前所说,学历史能让开阔人的思维,去想象不同的命运。


1 意识
远古采集部落认为:众生平等。人必须学会推测动物的所思所想,才能追踪并捕食猎物,亦或是躲避猎物的追踪。在此阶段并不认为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原始社会)
宗教出现后:人的地位提高,仅次于“上帝”,例如基督教宣称给人以永久的灵魂,而动物没有。即认为神是第一可宝贵的,人是第二个可宝贵的(农业社会)
进化论出现后:人是第一可宝贵的。赫拉利认为其原因不是因为人的智力以及对工具的使用,而是因为人有意识。(近、现代社会)
重点来了,意识是什么以及人为什么需要意识?
我们作为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各种感觉、感情和欲望,各种情绪在大脑中稍纵即逝但是情绪的流动永不停止,这就是意识。通过现在脑电波的研究看来,意识只不过是一个额外的副产品,这不就说明意识无用吗?(个人观点:可能是如今科学的分析角度不对,需要一个全新的分析方法。就像历史上频域分析,就能发现许多时域上所不具有的规律)对于意识的作用,暂且搁置,期待科学家们的后续研究。
现在许多科学家有了充分的证据能够证明一切的哺乳动物以及部分爬行动物都具有意识,但人的意识与它们相比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人的意识相信虚构的东西。
猫在捉到老鼠前可能会想到老鼠的美味(客观),但它想象不出“神”的存在(主观),因此它们意识中只有客观现实,人类则有主观现实。更厉害的是,让人们实现大规模合作的,是“互联主观(inter-subjectivity)”,也就是人人都相信的虚构的东西。(国家、公司、金钱等)这些联合想象遍布日常生活中,并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为金钱、公司而付出。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联合想象。从上帝到现在的自由与民主。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是每一个时期人们共同想象,虚构出来的是什么。

2 虚构的重要性
如上节所述,国家、公司都只是一个联合想象。 有权有势者不在乎真相如何,只需要把虚构出来的信仰强加给每个人,并用这个信仰改变世界。钞票、学位证书等东西它们的价值也都是虚构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没有这些东西可就不好办了。。虚构的强大之处,不在于它距离真实有多近,而在于它能把更多的人有效地组织在一起,促进这些人的合作,例如宗教。
宗教的定义:
  1. 有一套号称不是人发明的,而且不能被人改变的道德法规,要求人们必定遵守。
  2. 给人们一个承诺,只要遵守这套法规,就能如何如何。
  3. 目的是为了巩固自己设想的社会秩序。
而在现代社会,是否能用科学代替宗教呢,答案是不行,科学和宗教实质上使一对夫妻。宗教关注的是秩序,科学关注的是力量。它们到底能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呢?

3 欧洲自由主义的史诗
国人对欧洲人的诸多观点不大理解与认同。例如为何如此强调个人、让小兵成为战争影片的主角并以小兵的苦难批判整个战争。要想彻底了解这一区别,就需要了解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实质上是人文主义的最大分支。 人文主义倡导我们崇拜人性、用人性取代过去宗教的地位,用人的体验,给外部世界制造意义,即遵照你的“本心”。孰好孰坏的评价标准在于自己,只要自我感觉好并且不伤害其他人,那么就可以。(PS: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能无法得出最符合主流道德的结果,但这一结果符合人文主义的特点)举个例子,耶路撒冷爆发了一场同性恋游行,宗教人士接受采访时说的不是“这一行为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而是“这一行为伤害了宗教人士的感情”。因此,如果想在人文主义的时代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就不能轻易伤害他人的感情。赫拉利提出:
知识=体验X敏感度
解释:在生活中注意体验各种情感,就会变得越来越敏感。这种体验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知识,逐渐就会分辨对错,成为更有智慧的人。

4 我到底是谁?
上节的内容可能许多人并不认同,包括我,但是仔细想想,人文主义思想还是有部分可取之处的,即每个人的体验可能不同,但都同样有价值。这节说的是自由主义的危机,我们先从自由主义的三大假设入手。
  1. 只要用心审视,就能发现内心真实的自我发出的声音。
  2. 这个真实的自我时完全自由的——即自由意志
  3.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我必须自己做决定。
然而现在科学家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三点都是错的。
首先,自由意志其实并不存在。意识实际上受欲望控制,在一组实验中,科学家给受试者一组选择,并观察他们大脑的核磁共振图像。科学家在受试者选择之前(在受试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会如何选择时),就能根据图像知道他会怎么选择。
其次,人们在选择时,会以为这是真实的自我做出的选择,其实不然。大脑里并不只有一个声音,而是有许多声音在不停地争论。有的时候作出的决定是随机的,有点像量子力学理论。
因此,自我意志以及所谓的“自我”都是幻觉。

5 二十一世纪的三种人
上一节中已经把自由意志与自我给否定了。可自由主义在过去几百年也运行得不错啊,至少人们觉得没有人比我更了解自己。但是。。。。。从现在开始,计算机算法其实比人类更了解自己了。因为算法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优于人类做出得判断,如果从利益来看,自由主义已经没有存在得必要了,我们应该把决策权交给算法。
赫拉利认为:世界有三个也许是共同发展的趋势:
  1. 人工智能的兴起,人作为工作者的经济价值和军事价值都将消失,那么经济系统就会认为人没有了价值。
  2. 也许人类总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以个体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价值的。
  3. 也许人类个体还是有价值的,但也是经过生物学升级改造的超人。
随着技术的进步,全体人类可能会被技术进步划分为三六九等。
首先,在工业化时代,每一个人都是特别有用的,例如二战时期,男子上前线,女子下工厂,重视每一个人可能不只是一种理念,也是经济、军事的需要。
其次,虽说搞人工智能的初衷是为人服务,但有很大一部分人类在人工智能的眼中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群体中的个体实际上也是无用的。举个例子,计算机算法跟我们的关系分三步走:
第一步,相当于我们身边的先知(oracle),提供解决方案,人类做决定。
第二步,相当于我们身边的代理人(agent),告诉它一个大的方向,它去执行。(PS:这不就是最近几年大火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么。。)
第三部,算法成为了君王(sovereign),索性都听它的了。
也许还有一些精英,算法不能理解他们,也无法准确揣测他们的意图,这些人才是站在算法背后,做重要决策的人。即普通人<算法<少数精英

6 万物之网
现在人类中的精英分子,已经在试图用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生命进行升级,想要变成“神人”。例如美军内部在实验一种“注意力头盔”,有了它就能大幅提高注意能力。这种头盔可能没有生理上的副作用,但赫拉利认为, 它带有认知上的副作用。例如注意力头盔,戴上了确实能提升注意力,但会牺牲怀疑能力以及容忍度,再也不会质疑树上的东西。不仅如此,任何想要成为神人的升级,都带有副作用。
赫拉利考察了精英们的思想,认为未来存在着两种主义:“ 技术人文主义”和“ 数据主义”。
技术人文主义:例如注意力头盔的应用。以现在与远古时期对比,古人能捕捉到附近的“恐惧”信息,快速识别陌生环境的危险因素,现在大多数人都没有了这些能力。我们的智力是升级了,但相应地,我们的感知环境的能力下降了。人文主义要求人们“follow your heart”,而技术人文主义甚至使用技术手段去除某些不必要的欲望。真的好吗???
数据主义:处理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公司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对一堆数据的处理。数据主义认为对于过分复杂的数据,理解不了也无妨,直接用算法去处理即可。这也就是“大数据思想”。例如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一个分布式的数据处理系统。计划经济其实就是一个集中式的处理系统。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这个系统增加效率的历史。到最后,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是在为“大数据“这个万物之网服务。
终有一日,万物之网会发展到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算法之间互相配合升级产生新的算法,万物之网将独立于人类而存在,到时候万物之网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宝贵的东西。
通过数据主义与宗教的定义比较可以发现数据主义其实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所谓的”宗教“,在此详细引用赫拉利对数据主义的定义:
  1. 宗教得有价值观。数据主义的价值观就是信息要流动。过去我们说“言论自由”,这是“人”的权利。而将来我们会说“信息自由”,这不是人权,而是“ 信息 ”自己的权利。信息,想要自由流动。数据主义者认为哪怕是这个信息的生产者,也不能拥有和控制这个信息,信息自己“ 想要 ”让更多的人看到它。
  2. 宗教得有戒律。赫拉利说,数据主义的戒律有两个。第一是你要跟尽可能多的媒体和信息连接,不断生产和消化信息,最大化自己的信息流。第二是你要把更多的东西跟万物之网相连,哪怕是有些东西自己不愿意联网,你也要设法让它连上网。
  3. 宗教得有许诺。数据主义的许诺就是如果你允许信息自由流动,让万物之网越来越完善,它就能造福每一个人。

结语:意识与虚构作为构成现代协作社会的基石,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也在不断改变,从宗教到人文主义再到未来的”数据主义“,都能给予我们启示。特别是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上,多了解历史可以对未来有更加灵活多变的思考,也能从中找到意义所在。作者最后提出的”技术人文主义“以及”数据主义“对我的冲击是巨大的。个人认为,以数据与道德作为依托来改进技术,使其真正服务与人类,或许才是未来发展的道路。欢迎大家在评论中探讨与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