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的时候我去看了广东男篮的比赛,见到喜欢了十二年的易建联。
从他低着头入场热身,到他结束比赛低着头退场,我在看台上扯着嗓子喊了无数次“阿联”,但他并没有甩我。不过欣慰的是,他也没理其他高喊他名字的观众。嗯,就跟电视上一样。
虽然我本人疏于锻炼,并且不精通任何一项运动,但从小就很喜欢看体育比赛。
02年世界杯的时候开始看足球,本来是为了看国足创造历史,结果成了德国球迷,至今未变。
04年亚洲杯决赛,国足输给日本,我在电视机前气得嚎啕大哭。
同年希腊奥运会,我半夜起来看刘翔的比赛,看女排的比赛,一个人在客厅里激动得手舞足蹈。
08年北京奥运会,刘翔退赛,我长篇大论地跟网上的喷子打嘴仗。
这么一想,我当年还真是个热血少女。
我第一次知道易建联是2005年初。
那一年正值我高一的第二个学期,文理分科,我选的理科。因为我们班选文科的同学少,所以原班级保留下来,只补充进来几个新同学,换了几个老师。
分科后我们老班级的同学和老师拍照留念。照片洗出来每人发了一张,几个男生对着照走了样的一个哥儿们哈哈大笑,然后他们发现了了不得的事情。
“化学老师像不像阿联?!”
这就是我第一次听说易建联的经过。
现在想来,那个化学老师凭借着近乎菱形的脸,高眉骨和淡眉毛,迅速跟易建联拉近了关系。
这几个传诵着“化学老师长得像阿联”的男生也是我们班最爱篮球的几个人。
我们班当时的篮球氛围非常浓,聚集了一批热衷篮球并且让班主任非常头疼的学生。文理分科后又补充进来几个很会打球的男生,我们班的篮球水平一时之间远近闻名。
高二篮球联赛时,我们班以全胜的战绩拿了冠军,这帮动不动就被班主任揪耳朵踹屁股的男生也在一段十分短暂的时间里成了班里的“功臣”。
自此这帮人“乘胜追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打球。课间十分钟在教室后面传球、运球,砸中过墙上的奖状、后门的玻璃以及我的脑袋,幸运的是我的脑袋比前两者结实很多。
即便是到了高三,他们还是会在晚自习前在球场上蹿下跳。我有个同桌就是其中一员,他经常打完了球回到教室,用第一节晚自习偷偷摸摸地吃煎饼,再用剩下的两节晚自习昏昏欲睡。
至于班主任在课堂上、自习时没收和撕掉的《灌篮》《篮球先锋报》,更是数不胜数。
我读高中那几年,正是姚明在NBA为国人挣足面子的时候。
火箭队是当时很多人心里的本命球队,姚明和麦迪成了无可替代的偶像。当时班里还有个男生自称麦迪,又因为喜欢刘亦菲而给自己起了个麦迪·菲的笔名,经常在班级的流动日记本上大书特书。
当然科比、奥尼尔在高中生里的人气也很高。但无论把谁当成偶像,那个大洋彼岸的赛场都是很多篮球少年的终级梦想。
有段时间学校给我们安排了外教课。在一节课上,外教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去NBA打球。高个子的外教很是赞赏,在接近房顶的位置用粉笔画了条线,意思是“让我看看你的弹跳能力”。实际上这个男生摸到的位置在粉笔记号之上,外教当即就啪啪鼓掌。
姚明在国外扬名的时候,也是易建联在国内成名的阶段。
我最近一直在回忆自己是怎么开始关注易建联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从2005年斯杯上中国和波多黎各的那场斗殴开始。
那时候网络不像现在这么发达,我连电脑都没有,资讯来源只有电视和报纸杂志。我家里至今还留了一堆有关易建联的剪报和广告。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班里很多人知道了我喜欢易建联这件事,还有人专门把杂志赠送的易建联海报给了我,把我激动得当场就想跟他“桃园三结义”。
我考上大学那一年,易建联参加NBA选秀。最后他被雄鹿选中。那时候我们都期待着他会成为第二个姚明。但很可惜,姚明只有一个。
我那天去现场看比赛的时候,旁边坐了一对父子。儿子只有四五岁的样子,非常乖,一直扶着看台的栏杆专注地盯着赛场。易建联入场热身的时候,这个父亲指着球场说:你看,那个九号叫易建联,是姚明之后篮球打得最厉害的!后来每当易建联有精彩表现,小男孩就稚气地喊一声:易建联,加油!
可惜今年全运会,广东半决赛就输给了新疆,看得我在电视机前破口大骂。赛后我想起了宏远时期的广东队,又觉得很伤感。
如果按照官方年龄来算,易建联已到而立之年,成了中国男篮队伍里的老大哥,也是两个儿子的父亲。球迷们的讨论渐渐变成了“谁能接阿联的班”。
而我和那些曾热爱篮球的男孩们也都到了奔三的年纪,很多人的肩上已有了家庭和孩子的责任。我们分散在各地,忙碌地维持着生计。不知道他们有没有长出啤酒肚,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还会想起曾经做过的NBA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