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一小孩子,该有多好!

图片发自App

古典哲学鼻祖康德先后独立著述的“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被叔本华誉为“欧洲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书”,开辟了西方哲学界推崇

实体、理性、科学三大主义的新时代 。

康德因“惜命惜金”而终身未婚:重视养生、享年80岁的他认为性交行为会使人丧失多种体液,催人早衰折寿;先贫后富、怀疑爱情的他还认为在当时的德国婚姻法法条解释中,

“对婚前财产不予界定”与“对婚后财产必须均分”这两项,会令不劳得食的女性有空可
钻、染指于鼎。不念秦楼楚馆的康德曾有两回认真考虑结婚,但对方在他考虑完毕前已如
罗敷作人妇,不过他也未对此抱憾。

1804年2月12日,终身未离故土科尼斯堡的科尼斯堡大学校长康德婴疾卧蓐 、残喘奄奄。

41年来受教过的各届学生纷至沓来,宅邸周围乌鹊暴集。《康德传》初版作者之一、康德的起居执事兼爱徒瓦西安斯基上前将“三大批判”迁挪至床头柜上,希望恩师可在当时欧洲公认的皇皇巨著旁自豪而光荣而地辞世。

康德中止对《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书稿的逐字口述,在枕上默默歪头,从昏黄灯光间斑驳阴影里仰头望向自己的毕生心血之结晶(仅《纯粹理性批判》甫一出版就有856页,三部头厚度合计应超过12cm),一时哑口无言——许久,毕生沉静且禁欲的康德无法自持情绪,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一小孩子,该有多好!”。

虽然《实践理性批判》的全书结尾句“ 有两事充盈性灵,思之愈频,念之愈密,则愈觉惊叹日新,敬畏月益:头顶的浩瀚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已作为非康德本人指定的墓志铭永镌史册。

但“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一小孩子,该有多好!”此番临终遗言,道破伟人心事,引人抚卷感喟——终身未婚无嗣的西方哲学界伟人,褪去厥功至伟的华服,展露在理性得近乎冷漠的皮囊下的,终究还是一颗普通人的心——一颗渴望成就家庭、存留子嗣后代的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把这三本书换成个一小孩子,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