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

017-11-24 14:19 · 字数 1439 · 阅读 99 ·  日记本

《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十年来,随着时间的迁移,对于跑步的理解,每一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跑步和马拉松的这条道路上,多年来,自己就像一个好奇的小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对所有的东西都有着无边无际的向往。跑得越多,跑得越久,就越能感觉到自己的浅薄,对于跑步和马拉松的认识理解,还是停留在非常肤浅的层次。

在古代,中国人习惯用“子”来尊称知识渊博的大学问家,诸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莫不是学识精深广大,个人素养也是与日同辉。对于跑步人来说,跑者,等同于读书人的“子”。这不是由跑步的时间和距离来决定的,更无关乎于江湖地位。这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誉,是身体与思想在跑步的过程中交相汇融后,在精神世界里发生了化学反应,对于跑步运动和马拉松的层面上思想的升华。



《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从来都不敢以跑者自居,也深知自己这样一个跑渣,距离跑者这个层次,还有多少的差距。跑步用的不单单是双脚,用的更多的还是大脑。对于那些无脑的所谓跑马人,究其根本,迟早都沦为马拉松的亵渎者。跑步和马拉松,带给人的首先是快乐和健康,抬眼望去,比比皆是的带病带伤还在以坚强为借口自慰的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对于普通业余马拉松爱好者来说,波士顿马拉松相当于专业运动员的奥运会,是绝大多数跑马人心驰神往的圣殿。自然,借着波士顿马拉松炫耀的普通人的故事,也就当个故事听听得了。发生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上的那场爆炸,因为有着马拉松的元素,许久以来,都格外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听说以那次爆炸事件为内容拍摄的电影《恐袭波士顿》上了院线,早早就列入了自己的观影计划。今天恰巧有时间,来到了烟台城区最后一个放映的影院,也是最后一天。



《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个人的影院,也是前所未有的待遇。等到影片结束的字幕一一显现,我也从“坚强波士顿”的氛围里走了出来。眼角挂着的泪水,是为那位在爆炸中失去了左腿的美国人,佩戴假肢的他,完成了2014年的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前,他和同样被炸掉下肢的妻子紧紧拥抱,是涅槃?还是救赎?我想,更多的还应该是爱,是对生活对爱情的爱,对命运厄难不屈不挠的热爱。

坦率地说,这只是一部以波士顿马拉松事件为主线,展开的一场弘扬美国人民和美国警察,直面恐怖袭击之时的团结一心,正义凛然。套用我们习惯的名词,这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是向全世界展示不可战胜的美国以及美国的普世价值观的电影。


《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决定看一部电影之前,不喜欢被剧透,所以,走进电影院之前,我始终都以为这会是一部纪录片性质的电影。在大荧幕上欣赏到世界最高水平的马拉松比赛的画面,应该是不可或缺的吧。说实话,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花钱买的电影票辜负了我。这只是一个带有纪实色彩的故事片,没有十足的视觉冲击,也没有香艳的绚烂画面。甚至,荧幕上所展现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的现场,和我们亲自经历过的诸如北马等国内马拉松,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感觉,也就是我们县市级马拉松比赛的规模。挺失望的。

电影毕竟只是电影,就像生活之所以伟大,还是因为生活的不可重复性,不管是好的坏的,喜欢的讨厌的,你经历了,就是你的了。历史就是这样看起来冷酷无情,实则是严峻的警示,日子不能剪辑,也不能后退快进,错过了就失去了,拥有的也绝不意味着终生。

还是不得不佩服好莱坞的电影人,能把一部主旋律的电影拍得言之有物,不刻意拔高,人物的形象却不失丰满。特别感动的于影片的末尾片段,在即将抓获最后一名嫌疑人的时候,主人公警长坐在警车车头,和同事缓缓聊起了自己和妻子的故事,用爱和恨的对比来宣扬美国人对待恐怖袭击的认识,也由此点题,对待仇恨,需要用爱来化解。

好吧。我承认,今天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


《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恐袭波士顿》--我看的是一部假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