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释义
日行一善,即每天做一件好事。多做善事好事,积善成德。出处:古代有位葛繁日行一善,后来官至太守职务。有人请教他如何“日行一善”,他说:“比如这里有条板凳,倒了碍人走路,就弯腰把它扶正放好,即是一善。”“别人做了好事,心生欢喜,真诚的赞扬,就是一善。”(说明:多做好事,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使人们更加尊重你,必然提升你在人们的心目中和社会上的地位,生活工作随之顺利,因为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帮助了自己。)
二、指导思想
根据《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以“创文提质”、“养成教育”为主线,践行“公民道德建设20字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合力的作用,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活动目标
“日行一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小恶小而为之”,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树立起“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他们“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每日做好行善记录、每周写下行善感言,定期开展交流、分享活动,以此不断强化学生的行为,通过长期积累,积小善而成大德;月习一德,即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细化成若干主题,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充分整合利用各类德育资源,对学生集中开展教育和熏陶。
四、活动要求
“日行一善”以“存善心、发善言、行善事”为主要活动内容,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环境”为活动对象,以“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为活动范围。
存善心: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向善、从善、行善的心理品质,怀有感恩之心、富有责任之心、拥有反思之心等。
发善言: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语言文明,会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会理解别人、安慰别人、鼓励别人,真心赞扬他人的善行。
行善事:就是培养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自觉为他人和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凡是一切真、善、美的意识和行为,凡是一切有利于学校发展、有利于学生个人健康成长的意识和行为,都属于“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容。
善待自己: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上进,珍爱生命,热爱生活,追求美好,快乐成长,心理自调,行为自律、情感自控。
善待他人:正确认识别人的长处与不足,接纳他人,乐于助人,宽容他人的过失,忍让他人的过激,能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能为别人的忧愁而忧愁。
善待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善在学校: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做合格的学生。如:(1)理解老师;(2)体谅老师;(3)尊敬老师。
善在家庭:孝顺父母,生活自理,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待人热情,做合格的主人。如:(1)回家向父母问声好,离家向父母说声再见。(2)为父母倒一杯水或拿一双鞋子。(3)吃饭之前请父母先吃,然后自己动筷。
善在社会: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主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方便,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爱护环境,追求和谐,做合格的公民。
五、活动过程:
“日行一善”是一个从想善、言善、写善到行善、思善、扬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想善:就是每天在心中回想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
言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是每天说一些自己或他人的善行、善言;一层是语言文明。要会安慰人、会鼓励人、会理解人等,不断送给他人温馨与热情。
写善:就是把每天想的善事、说的善事、做的善事、看的善事一点一滴记录下来,是形式上积善成德、厚积薄发的一个过程。
行善:是善的落脚点。能积极为他人做好事,对人有礼貌,与人和睦友好相处等。行善就是方便他人、善待自然、和谐社会。行善也可以是改掉自身存在的缺点,修正已有的错误,做到不给他人添麻烦,不给环境添污染。
思善:是想善、言善、写善的思想升华,是自己内在品质提升的重要过程,自己通过对善事的感悟和反思,将善变成自己优秀品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变成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从而支配自己的行为。
扬善:就是不断地利用各种机会向周围的人宣传行善的好处,讲古今中外行善积德的名人故事,宣传行善积德对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诸事众物的相生关系,引导大家都明白行善于人于己都有利的道理。
“月习一德”结合本校及本学期的特点,三月份结合学雷锋活动,对学生进行明礼诚信教育;四月份结合清明节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五月份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六月份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六、活动措施及活动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2月)
2018年2月下旬,举行隆重的活动启动仪式。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方案和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深入实施阶段(2018年3月开始)
1、学生收集有关“行善”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此为榜样,激励自我;并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校园、社区、家庭,主动“行善”。学生人人建立“日行一善道德手册”,每天将自己的“善行”记录在手册上,每周撰写“‘爱心超市’周记”(并写下“行善”感言)。
2、各班级利用班会进行“‘爱心超市’周记”交流“做人”格言,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从“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选定一个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
3、结合学雷锋活动,全校各年级开展以“日行一善 月习一德”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和主题班会等活动。
第三阶段:总结表彰阶段(每学期末)
在各班级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将结合活动,对“日行一善 月习一德”活动的情况进行阶段总结,并评选出10名美德少年。
豫灵镇庙上小学政教处
二0一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附:为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提出了少年儿童应该养成的17个基本行为习惯。这17个基本行为习惯是:
1、说话有礼貌,对师长用尊称;
2、说了就要做,对朋友要真诚;
3、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别人的请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4、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
5、做事情想到与别人合作。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应养成的四个基本行为习惯:
1、在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中以小主人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
2、在社区里多做好事;
3、每天注意阅读、收听、收看新闻;
4、按规则行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应养成的三个基本行为习惯:
1、自己不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伤害小动物等对环境有害的事;
2、节约不浪费;
3、保护环境卫生。
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中应养成的五个基本行为习惯:
1、做人讲道理,做事有计划;
2、不向困难低头;
3、不迁就自己的毛病;
4、天天锻炼身体,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
5、爱动脑筋,以创造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