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决定生活品质的是随遇而安

有人说,在老家这样的N线城市,即使月薪2千也过得很幸福,而我们在北上广深,赚多赚少都未必幸福。因为那里是家,我们可以心安的去生活,其实,真正决定我们生活品质的不是钱,而是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因为没钱觉得不快乐,有钱时也不会快乐。


三毛——随爱情而安

三毛第一次从书中看到撒哈拉沙漠时,恍惚找到了前世回忆的乡愁。她告诉朋友,她定要去那里生活,却遭到了绝大多数朋友的反对。

没多久的一天,三毛突然接到了恋人荷西的来信:“我已在撒哈拉找好了工作,租了房子,就等你来。”她便立刻奔去,与荷西结婚。

荷西问“你要一个赚多少钱的丈夫?”

三毛说“吃的饱的钱就够了。”

荷西问:“那你吃得多吗?”

三毛说:“不多,不多,以后还可以少吃点。”

没有别墅,没有豪车,只有撒哈拉的黄沙漫漫,三毛毅然决然的嫁给了一无所有的荷西。

婚房是一栋只有30多平米的小房子,屋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像样的家具,于是他们用铁皮和玻璃做了一盏风灯,用垃圾场淘来的旧轮胎做成沙发,用拾回来的快腐烂的羊皮制成了坐垫,用深绿色的大水瓶,插上一丛野荆棘与野花。工作之余,他们钓鱼补贴家用,将各种不起眼的食材做成美味;也会跑去沙漠的深处寻找化石,经历苦难又化险为夷。

三毛说:自由自在的生活,就是精神的文明,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要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啊!

撒哈拉这片荒芜孤寂之地,被三毛与荷西,用爱情活成了最美的诗与远方。


苏轼——随清欢而安

如果用苏轼的词形容三毛在撒哈拉的生活,那应该是“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这两句是苏轼和朋友去郊游,喝着小酒试吃山野菜时,发出的感慨。

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山珍海味,看路边的石头能发现钻石的华彩,品一杯清茶比觥筹交错更能找到灵魂。我想这就是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在比任何人都苦的环境中,活的却比任何人都幸福。

苏轼的词一直以豪放、积极、乐观而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使苏轼的心境与诗词达到巅峰,是在他被贬黄州后。那是他人生最重大的一次挫折,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回首向来,终识平生功业,这个东坡居士才真正活的清明透彻。

苏轼初到黄州,穷得要命。于是每月初拿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份挂于房梁,每天不敢超过一百五十钱。于是就有了“从来破釜跃江鱼,只有清诗嘲饭颗”“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

后来开了东坡,亲自务农。黄州城东,山坡上开三间房,字号雪堂。“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灸风吹面如墨。”东坡二字便一直跟随了他。

再后来苏轼更是化身吃货,研究东坡肉。当时黄州的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就每天琢磨着怎么吃肉,耐心水煮,火候足时他自美。若是苏轼能娶到《金瓶梅》里的宋蕙莲来煮猪头,想必也是美事一件。

从寂寞沙洲冷的清贫,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萧然,到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畅快,苏轼终于可以随遇而安。写下了: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黄州这片清贫的土地,被苏轼用清欢与文才,变成了被历史铭记与传颂千年的东坡雪庐。


随遇而安的态度,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应当如三毛与苏轼一般,在任何状况下,都能积极的用现有的条件,去创造最有品质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正决定生活品质的是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