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速率,传输数据速率,也叫数据率,比特率,单位有:b/s、kb/s、Mb/s、Gb/s、Tb/s
(2)带宽,最高传输速率,即为速率最高值,单位与速率相同
(3)吞吐量,单位时间通过某个网络信道或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kb、Mb、Gb、Tb
(4)时延,发送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所需时间)、传输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所需时间)、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5)时延带宽积 = 传播时延 * 带宽
(6)往返时间RTT
(7)利用率:信道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2、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OSI: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协议:为了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分层带来的好处:
(1)各层独立,将大问题分解成多个独立的小问题
(2)灵活性好,只要保证接口不变,内部实现可以修改并不影响上下层
(3)结构上易于分开
(4)易于实现与维护
(5)促进标准化工作
3、五层结构(七层结构是在应用层下增加表示层与会话层,更多是一种理论的结构,实际多以五层结构表示)
(1)应用层
(2)传输层
(3)网络层
(4)数据链路层
(5)物理层
二、物理层
1、物理层的主要任务就是确定与传输媒体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包括:
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
2、信息交互方式
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全双工通信
3、信道复用技术
频分复用:用户在同样时间占用不同资源
时分复用:所用用户在不同时间内占用相同资源
波分复用:光的频分复用
码分复用:码分复用是用一组包含互相正交的码字的码组携带多路信号
三、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除了代表物理层的一条物理线路外,还包括一些控制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数据链路
2、网络适配器:数据链路层协议一般是由网络适配器实现的,它实现了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层两层的功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计算机与外界局域网通信。
3、数据链路层的协议数据单元:帧
4、点对点的数据链路通信步骤(点对点的数据链路、使用广播通信的数据链路是两种主要的数据链路):
(1)节点A把该节点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添加在首部与尾部封装成帧
(2)节点A把封装的帧通过物理层链路发送给节点B
(3)节点B在检查接收到的帧无差错时,上交给B节点的网络层,否则,将丢弃此帧
5、数据链路层协议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1)封装成帧——帧开始符SOH,结束符EOT、
(2)透明传输——防止传输文本出现在SOH或EOT,造成错误开始或错误结束
(3)差错检测——广泛使用CRC循环冗余检测
6、PPP点对点协议是数据链路层使用最多的协议,它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报服务;因为数据链路层不必要提供比网络层IP协议更多的功能,所以PPP协议不需要纠错,不需要序号,不需要流量控制,简单就是PPP协议首要的要求与最大特点。
7、以太网:当今使用最广泛的局域网规范,使用CSMA/CD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各种电缆上。
8、CSMA/CD协议: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9、CSMA/CD核心要点:
(1)“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方式互联到一条总线上,同一时刻只有一台计算机可以占用总线传输数据。
(2)“载波监听”,每个站(计算机)都必须不停检测信道是否在传输数据,没有被占用才能获得发送权
(3)“碰撞检测”,边发送边监听,如果检测到有总线有两个站同时传输数据,立即停止传输
10、MAC地址:以太网的物理地址
11、网桥:可转发、可滤帧,可连接不同物理层、MAC子层与不同以太网,可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缺点是增加时延
12、集线器:可转发比特流,工作在物理层,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四、网络层
1、地址解析协议ARP:将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解析到硬件地址。
2、ARP机制:每个主机都有一个ARP高速缓存,里面有本局域网中各主机、路由器的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而且这个映射表还经常动态更新
3、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提供主机或路由器询问情况,报告差错或异常情况。
4、ICMP报文类型:
(1)差错报告报文 (2)询问报文
5、ICMP应用:
使用ping命令,在应用层越过传输层直接使用ICMP协议回送请求与回送回答报文,测试主机之间的连通性。
6、路由器分组转发算法(网络层操作):
从数据报首部提取出目的主机的IP地址,根据IP地址类别(A、B、C、D类),提取出网络地址
1、若网络地址N就是与路由器相连的网络地址,则直接将数据报交付给该网络的目的主机。(这里包括了网络接口软件通过ARP协议将IP地址转化为MAC地址,将数据报封装成链路层MAC帧,通过物理层线路发送此帧到目的主机的过程)
2、若网络地址不是与路由器相连的网络地址,则查询路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