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9 14:23:03
改革,往往是一个国家由弱变强的必由之路。我们种花家的改革开放就不用说了,古代攻战频发,改革更是经常出现的历史片段;而这个片段中的主角,无疑是改革的主导者。然而,历史上许多主导国家重大变革的改革者,并不总是迎来花开花落的完美结局。比如,我们今天谈的商君。
变法之辩
上回我们谈到公叔痤的先荐后杀的对象就是今天谈的商君。原名公孙鞅,卫国宗族旁支,略带贵族血统,喜好擅长刑名法家学说。公叔痤离世后,公孙鞅离开魏国,只身前往了西边的秦国,托关系见到了励精图治的秦孝公,其富国强兵理论得到了秦孝公极大赏识,终于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公孙鞅施展抱负的机会其实就是变法,我们今天可以理解为国家内部的制度改革,本质上其实是社会资源重新标价与分配。而原有生产关系的改变必然触动既得利益阶层的权益,因此必然地,一开始就会遭到这部分阶层的反对。
当时的秦国,这部分既得利益无疑是秦国贵族,依靠占有的社会资源,吸血虫搬地吸食着国家的财富,占据着政权中的高位,盘根错节,正是励精图治的秦孝公最为头痛的。而开始变法改革,却又绕不过这些王公大臣,必须得到他们一定的理解与支持。
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一段著名的变法论战,一边是主张变法的公孙鞅,一边是反对变法的大臣代表甘龙,当然还有心里默默为公孙鞅摇旗呐喊鼓劲的秦孝公。
公孙鞅首先发言:大王,我听说对于您准备变法改革的决定,国内很多王公贵戚大臣都反对呢!不过,臣下之见,大王大可不必太过在意。因为: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今天看公孙鞅的这个观点依旧有可取之处,创业或变革初期困难多,风险大,参与人越多意见越难以统一,内部掣肘因素越多,反而不益;相反一旦创业变革成功,可以拉大家入伙共富贵,此时相对容易。而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公孙鞅搬出了圣人的做法,以此来暗比秦孝公以获得支持。
士大夫甘龙自然也不干示弱,立刻抛出短而精的一句:
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好嘛,这是大家最容易想到的一点,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而言,有什么是比循规蹈矩更好的办法呢?
然而,甘龙们并不懂得公孙鞅与秦孝公眼中的格局,只一句回应就使得甘龙哑口无言: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意思明白得很:聪明的人制定法律,愚笨的人才只能遵守法律;贤能的人制定礼法,无能的人才只能死守礼法!如果想开创前人未有的大业,怎能拘泥不前呢?!
秦孝公心中一震,心底憋闷许久的志愿仿佛喷薄而出,在甘龙苦思反击之前,斩钉截铁地一锤定音:说得好!
于是秦孝公正式启用公孙鞅实行变法,变法涉及军队、官吏值都、民生诸多方面,一言以蔽之,乃: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这和今天的我们有些不一样,但是也颇为适应战时的国情:无论你有多少钱,如果你对国家没有贡献,就是再有钱也没什么尊敬羡慕的!
变法之法
和秦孝公几番商讨,来回反复修改最终确定了变法的几项措施,然而,由于变法内容对于当时的秦国而言可谓大刀阔斧,因此秦孝公颇为担心受到人们的怀疑与抵制,从而无法施行。对此,公孙鞅提出自己来推行变法。
于是早已熟识的故事上演。公孙鞅来到秦国都城南门将一个三丈(今7米左右)的竹竿放到一旁,对百姓说有人能扛到北门赏10金!百姓们都很奇怪,更多是怀疑不可相信,就这么简单的活给金子?戏弄人吧!
于是公孙鞅将价码开到50金,终有一人半信半疑地完成了,立刻得到了50金的报酬。顿时到处都是后悔叹息没有尝试的人,而大家也知道了这个年轻人言出必行。
由此,变法首要取信于民,正式开始。
对此,太史公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保国。
新法施行一年后,前往过度控诉新法不便的百姓多达千人,这里面当然有真正的百姓,但是也有相当的当时贵族阶层的枪手。对此,公孙鞅知道法不责众,然而新法推行受阻,不能怪百姓,因为百姓没有胆量,那么问题肯定来自上层了。
恰好这时秦国太子犯了新法,公孙鞅顺水推舟,惩罚了太子的两位老师,百姓一看太子老师都如此,何况自己?便都默默返家,此事平息。然而,关于这样做的原因,公孙鞅的论断却在今天也值得我们警醒: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自古至今,一项政策的难以推行,怎能全都推怪底层的百姓呢?老百姓有多少资源和胆量豁出去对抗国家呢?大抵还是既得利益的当权阶层幕后指挥抵制罢了!
变法之终
公孙鞅变法十年,秦国边一派生机景象,士兵奋勇杀敌,百姓路不拾遗。变法十九年,公孙鞅击败魏国,获封商君。
当是时,商鞅可谓在秦国风光无限:一手坐拥商於之地财富,富可敌国;一方专断秦国内政,权倾朝野。年龄迟暮的秦孝公也不再怎么反对商鞅的做法,而秦国王公大臣无不怕得要死,因为商鞅制定的法律极为严苛,传说当年在渭水边处罚囚犯,杀的人流的血将河水都染红了!真相不可而知,但是变法几十年,商鞅手上的人血肯定少不了了!如此,秦国早已有很多人怨恨商鞅,恨不得杀了他报仇。
而商鞅也深知如此,每每出行,必同时带足贴身剑卫与骑马两侧的长戟护卫,一来状足自己的声势,一来提防仇人行刺。
而当年被处罚的太子老师公子虔早已不敢出门十余年,而太子的另一位老师公孙贾因为脸上被刺了字也无脸见人。就这样,虽然在商鞅的变法下秦国日渐强大,多次击败了魏国,一改往日颓势,渐渐露出逐鹿中原的雄风,然而,作为最大功臣的商鞅却天怒人怨,其出境危如朝露。
终于,秦孝公病逝,其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商君协助处理完丧事不久,公子虔的门人就想惠文王高发商鞅大权在握,意图谋反;惠文王想起了代替自己被处罚的两位老师,眼中热泪滚滚,脸颊发烫,不核实证据,直接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自知惠文王早已拿定注意灭自己,也不再争辩,而是带着家人门徒希望可以到魏国避难;然而魏国因为公子卬之事拒绝其入境;商鞅只得逃回商地,带兵攻打北边郑国,还没攻下来,就被截后路的秦兵抓住,最终,一代变法奇才商鞅被车裂而死,而其家人老小全被屠灭。
悲乎!叹变法之才吴起、商鞅之辈,强其国,却不懂安抚人心,以致天怒人怨,终不得善终。
古为今谈
1. 历朝历代,想进步就离不开变革;变革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重新标价与分配,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其必然导致既得利益与新型利益阶层的矛盾冲突。
2. 变法的关键是变法者,因此往往容易成为矛盾焦点与怨恨出口,反思吴起变法与商鞅变法,国家强大了,自己却未有善终,为我们带来反思与警醒的同时,还有历史中不尽的悲叹。
3. 变法变法,如何缓解新旧矛盾,以仁爱之心灵活平衡执法力度,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