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 Kindle编辑推荐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笔记
- 起初是被书名吸引,在地铁上通过kindle广告页看到这本书,看了简介之后就用手机开了热点购买、同步了。我们都太渴望了解自己,也太好奇原生家庭环境在多大程度上对我们的人格产生影响、我们人格中的一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以及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这些偶尔会思考但是说不清的问题。我们和自己“朝夕相处”,但有时仿佛我们身体里住的是另一个灵魂,我们自己也无法解释自我人格中的某些特质,它来自哪里、由谁赋予,如果消极,能否改变;我想这些问题并不同于哲学的终极问题,这是心理、认知、生物、教育的交叉问题,是人的自我发现,我们总会在经历和思考中得到一个答案。
- 如果有什么让我们感到恐惧或者焦虑,要理性的放下畏惧,试着去了解、去认识让我们害怕的东西,而不是迫切的去改变或者逃避,当我们真的了解了它的本质,我们也就有了能够战胜它的可能。
位置 44
心理学家们认为,伴侣之间的这些互动模式,事实上是人们对早年与照顾者(主要是父母)之间互动模式的一种“投射”。也就是说,在婴幼儿时期,我们与父母之间形成的对彼此的信任与爱的表达方式,成为了我们成年之后处理亲密关系的一种“框架”
位置 139
此外,你需要真诚地表达需求。有人也许在交往的初期习惯隐瞒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生怕对方会因此离开,然而这种担心恰恰会因为隐瞒而噩梦成真。一旦交往深入,当彼此的了解加深,对方可能会产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反而更可能使两个人的关系万劫不复。所以,倒不如在关系的开始就与对方就彼此的需求沟通清楚
位置 363
父亲对我们来说,可能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词语之一。他是权威,是保护,也是危险,有时还是敌人。但可能正是与他有关的一切,使我们成为了更强大的人
位置 414
机能不全的家庭会出现一种“好孩子”,他们也被称为“超级孩子”“完美孩子”或者“英雄孩子”。尽管他们有一个不幸福的家庭,但他们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为了优秀的人,在家庭以外的地方(比如学业、工作、运动等领域)取得非凡的成就,以至于一切看起来似乎是正常的,家庭以外的人几乎无法想象他们家庭内部存在问题。他们希望借此逃避家庭中已经存在的问题,脱离家庭角色来给予自己积极的定义,保护自己不受家庭成员的批评,也给家庭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在“好孩子”中,有一种常见的亚类型,被称为“照料者”的孩子。他们认为自己有义务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因此在家庭中反过来担任家长的角色,担负起照料家庭中其他成员,特别是家庭情感上的幸福的责任,将家庭管理得井井有条。但与此同时,他们实际上默许了家庭成员的不当行为,没有提出任何负面意见,只是想办法为他们的行为收场。他们也给予其他受害的家庭成员一种假象,让他们觉得,因为有这样的好孩子存在,一切似乎没有那么糟。 “好孩子”的外表是成功、优越、强大、忙碌的。然而,他们的内心里却总是充斥着焦虑、恐惧、愤怒、悲伤、孤独的情绪。他们容易工作成瘾、过度控制,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差,难以容忍犯错和失败,无法带着轻松的心态去生活,也难以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需求
位置 445
就像我们常说的,“幽默大师都有一颗破碎的心”,在机能不全的家庭里,有一种孩子会成为家庭里的“吉祥物”或者“家庭小丑”。他们看起来对任何事情都一笑置之,会故意做一些滑稽、搞怪、不符合本来的自己的行为,以此来打破僵局或暴力局面,扰乱他人的愤怒,缓和气氛。这是他们分散家庭成员注意力的方式,也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受到的创伤的方式
位置 461
以上这几种类型的孩子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当他们承担起特殊的角色时,实质上是选择了使用自己的方式来保证家庭得以继续运转。在这样的家庭里,家庭成员之间其实存在一种共谋,大家秘而不宣,维持着家庭的外壳。于是,孩子们戴上角色的面具,隐藏了自己真实的情感,渐渐地,他们认为自己必须这样,因为如果他们不承担自己的角色,就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冲突,而且极有可能导致家庭破裂
位置 469
我们的人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说道:“人,并非是一个纯粹由生物因素决定的、由原始冲动欲望堆砌的一成不变的个体,也并非绝对由文化环境所操纵的木偶。” 我们人格的形成,是由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先天的因素对我们人格的影响常常被低估,同时,我们还没有形成记忆时的人生最早期的关系和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往往会被我们忽略
位置 474
人格,指的是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显现的自身在思想、价值观、社会关系、行为模式、情感体验等各个方面的大体趋势,以及在这些方面上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
位置 479
气质性格,也就是所谓的“秉性”,是那些在我们仅出生几天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的“脾气性格”,它被看作奠定了人格的最基本的趋势特征
位置 481
“大五人格”,即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及情绪稳定性, 就是最常被用以描述人格的基本趋势的5个维度
位置 482
英国著名学者布莱恩·利托(Brian Little)在研究中发现,当人们在新生儿的床边发出一些声响的时候,有些新生儿会自然地转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而另一些新生儿的反应则相反,他们会默默转开。不仅如此,他还发现那些会转向声源的新生儿,更有可能在之后成长为外向的人,而相对地,另一些新生儿则更可能成长为内向的人
位置 485
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存在着这样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胚胎”,它在生命的最初表现为气质性格,影响着人们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也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成为个体人格特质的基础内核。 美国学者丹·麦克亚当斯(Dan McAdams)曾在一次访谈中形象地描绘道:“一个人的人格,就像是被人们的种种人生故事包覆着的气质性格。
位置 509
天生胚胎中的联结并不会因为成长环境的改变而被彻底割裂。双生子之间天生的相似性,尤其人格上的相似性,不会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而变得截然不同
位置 568
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胚胎,它决定了你的基本气质和你未来可能发展变化的范围,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对自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你一定有天然的极限,但同时也会有天生的优势。接受最本真、最核心的自己,同时在一个合理的、现实的范围内努力成长和进步,这会是一个让你更少自我苛责、更少焦虑的状态
位置 574
如果你希望更多地了解自己身上不被自己理解的性格特点,你可以考虑去了解自己生命最初的经历,这也许会给你一些不一样的启发
位置 577
我们“每个人都至少有3个自我,一个是由基因决定的,一个是在环境与文化影响下的,还有一个是由我们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与价值所定义的,而最后这一个,才是最重要的、完全属于自己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