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

地图是数据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视觉化呈现方式,在我们之前的作品里也或多或少使用过地图,不论是静态图还是有交互的用d3制作的地图,也许是受技术的限制,我们的思路总被限制在一个圈圈里:仅仅用地图展现地区分布。至于这个分布说明了什么,不外乎是沿海多内陆少、中国多非洲少、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多之类云云。不是说这种地图一无是处,用在合适的地方同样能给作品增光添彩。

地图不仅是一种数据展现形式,不仅能展示现状、表达关系,还能能讲述故事。下面用路透社的两个数据新闻案例来说明。


案例一:《In Africa, a virus spreads》

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_第1张图片
链接:http://graphics.reuters.com/HEALTH-EBOLA-CONGO/010081G62NR/index.html

刚看到埃博拉病毒这个作品的时候,确实,我是被它地图的高颜值给吸引了。一般而言一个作品是有它的固定配色的,但这个地图不走寻常路,不停地变换着它的颜色,从普通地形图的黄土地绿树木蓝海洋,到黑底绿高亮的“夜视”风格地图,再到红黄蒙版的覆盖,最后再变成黑灰底红高亮。可以说是五颜六色全都有了,但它并不给人一种突兀感,反而是通过颜色在地图上的运用更好地讲述了故事。

埃博拉病毒开始爆发和爆发蔓延用的是这种普通的地形图作为底,用红圈标注爆发埃博拉病毒的具体地点,直观展现了病毒爆发地点的转换和病毒的扩散。

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_第2张图片

鼠标继续滚动进入了这种夜视镜效果的图,这张图展现的是植被覆盖情况,相当于将上一张图的植被地区高亮了出来,讲其他不需要的信息都用黑色隐去。埃博拉疫情通常发生在靠近赤道的森林的地区,植被覆盖情况作为病毒的相关因素通过地图表现出来。

接下来红色和黄色蒙版部分分别表示两个品种的蝙蝠以及两个中猩猩在地图上的分布,它们的生活活动和埃博拉病毒的爆发也有着相关关系,通过多个地图的叠加,分析了与埃博拉病毒有关的因素,最终得到了病毒爆发的热力图,也就是这个作品的封面图。

这一个系列中的最后一个图是人口的密度。埃博拉通过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其他体液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人口密度和病毒的蔓延直接相关。

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_第3张图片

这个作品的引入部分,或者说病毒缘起部分用了这么一连串的地图将读者带入到它所要讲述的那个语境中去,将不同形式的地图融合在了一个大块中,其中包含了地形图和行政地图,在需要的时候放上最合适的图;包含热力图、用点标出地点、蒙版划出大致区域等多个形式,或许可以成为我们未来做地图的一个参考思路。

但我认为这个项目的地图惊艳到我的是他的颜色,但同样我觉得需要改进的也是他的颜色,就像之前说的,五颜六色全都有给人一种配色不是很统一的感觉,让系列图的连接感变得更弱了,或许选取同系列配色,或饱和度、明度一致的配色会给人的感觉更好。

如果说这个作品的地图运用仍然是在展示现状、表达关系的话,我们来看下一个案例。



案例二:《One year past, no end in sight》

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_第4张图片
链接:http://graphics.reuters.com/MYANMAR-ROHINGYA/010072393P3/index.html      

这是一篇纪念日性质的作品,展现了2017年8月25日罗兴亚武装分子恐怖袭击一年之后难民的情况以及当时事件回溯。其实该作品前两部分、超过一半的篇幅还是在回顾一年前的事件情况,同时通过对幸存者的采访让冰冷的事件产生了一点温度,一下涉及的大部分地图都在这一部分。作品的后两部分讲述难民的逃难情况。

作品的第一张地图在进行事件回顾,地图上用点标出了恐怖活动发生的地点,同时用文字标注了两个重点事件。

这个作品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地图的运用:对卫星地图进行再加工。下面这张图是2017年9月15日在这里燃烧的一些村庄的卫星地图,烟雾的大面积覆盖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大片土地被烧毁、村庄变成了灰烬的实景。用一些文字简单标注地点使这张图从读者看不明白的单纯的卫星图像,变成了一张信息图,我们可以从中获取地点、燃烧范围、大致的燃烧点等多种信息。

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_第5张图片

上图所要表达的是从罗兴亚村开始燃烧长达110km的燃烧线,这是一张小的全局图,接下来,作品用很长的篇幅将这个地图放大,向读者讲述这条“燃烧线”上的各个点的故事。接下来这个放大的地图也是全篇作品最吸人眼球的部分。

在一张较清晰的地图上,用红色表示燃烧,直观醒目,在往下拉的这个很长的时间内,我们也能感受到它所说的“110km”有多长、影响范围有多大。随着滚动会出现一些tips来介绍这个地区曾经发生过什么,在这其中引入了一些采访和相关报道。

“幸存者说,在8月25日袭击事件发生不到一周后,士兵进入Min Gyi村,杀死居民并实施大规模强奸。”“目击者报告说有300多人在这里死亡,Rakhine教徒和一名军事情报人士告诉路透社,很多人都被杀。”“这些难民说,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逃离高峰时逃往孟加拉国。”“据报道,一些试图向北前往孟加拉国海岸的危险旅程的船只从这里的海滩起航。”“缅甸军队已经表示,安全部队在该村边缘发现了一个乱葬坑。”……

地图成为了串起这些小tips的一条线,同时这些tips也让地图不是那么枯燥无聊,然人很容易读懂地图所要表达的意思,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品的后两个部分讲述了难民的逃难情况,主要介绍下面两个图。第一个图用的底图和整个作品的第一个图是一样的,经过了不一样的处理表达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箭头表示难民的迁徙方向,黄色区域是难民营的所在地,一目了然,简单易懂。

第二个图其实不能算是一张地图,只能算是一张俯瞰的卫星图,但它很有趣的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白色、橙色、蓝色的部分是难民的帐篷,覆盖了整个山丘,一目了然可以的看到难民之多。这是一张不需要数据新闻记者处理加工的视觉化图片,但它需要记者用敏锐的眼睛来发现这张照片的价值。

这个作品主要用地图向读者展现了恐怖袭击的难民受害情况和逃离情况,可以说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以及后续难民的情况。这个作品作为恐怖袭击的纪念日报道是完全起到了回顾反思的作用,但作为一篇后续报道,其实是没有太多最新情况进展的,大量的篇幅都在说过去的事情,时效性比较弱。



小结:

篇幅限制,只能分享两个案例中的地图运用,其实在很多数据新闻作品中地图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除了上面两个作品涉及到的卫星图、热力图、点图、蒙版图(可能是我自己取的名字)之外,还有各种变形地图,总之发挥我们的想象,地图虽然是固定的是死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它,不是从客观事实、行政划分上去改变它,而是从表现形式上去改变它。但我们也不能追求过多的形式上的花哨,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否则会适得其反。


(by 葛皓珺)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图在数据新闻作品中的表达 | 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