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s important to creat a product people like at first
- build sth people love
- talk to users all the time
- build sth few pelple love > lots people like
- start with simple: do one thing well
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的缩写。
回顾中国20年互联网发展史,媒体(三大门户)与通信(腾讯)是互联网最先颠覆的行业。而谷歌百度则可归类于科技。至于阿里为代表的电商,真正形成影响力也是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因此个人认为TMT只是一个因为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叫法,泛指“互联网+”行业。而“+”则是传统行业的各行各业。网购电商颠覆了零售行业,游戏颠覆了娱乐行业。而餐饮、交通等其他行业,互联网正在如火如荼地改造中。
因此个人认为,互联网行业的细分,其实就是传统行业的细分。只不过,随着科技进步历史迭代,部分行业会永久消失。
我很喜欢36氪现在的slogan,让一部分人看到未来。互联网或者说科技其实是我们很好的自己,让自己更多的优势得以发挥。- it's important to creat a product people like at first,无论你是一个老板,在做市场,还是一个leader或者同事,在与同事协作,失去了别人你对别人的吸引力,就代表着你很危险了。
所以我们要在纷杂的信息中学会坚持做对的事情。
优秀创业者一定会了解的YC分享了哪些干货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们14年一起创建的YC中文社区,当时整个字幕组的同学有20多人,我们承接了YC在斯坦福分享的公开课,利用业余的时间翻译成了中文,获取了一批当时对YC狂热的用户。
startupclass.club/
课程一共有20课。
第一课:创业点子、产品、团队和执行 I & 我们为什么要创业
第二课:创业点子、产品、团队和执行 II
第三课:创业中违反直觉的地方,以及如何获得好的创业点子
第四课:做产品,和用户交流,然后成长
第五课:商业策略和垄断理论 Peter Thiel,著名投资人,也是Paypal和Palantir的联合创始人
第六课:增长 Alex Schultz是Facebook的VP of Growth
第七课:如何做出用户喜欢的产品 I Kevin Hale, 是Wufoo的创始人,也是Y Combinator的合伙人。
第八课:从小事做起 & 创业公司的公共关系 & 如何启动
第九课:如何融资 Marc Andreessen,Andreessen Horowitz创始人,也是Netscape的创始人
第十课:公司文化和团队建设 I Alfred Lin, Former COO, Zappos and Partner, Sequoia Capital
第十一课:公司文化和团队建设 II
第十二课:如何做企业级产品 Aaron Levie,Box创始人
第十三课: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创始人 Reid Hoffman:LinkedIn创始人,Greylock Ventures合伙人
LinkedIn创始人:你该如何做好一名创始人 http://startupclass.club/topics/71
第十四课:如何运营公司 Keith Rabois, Khosla Ventures的合伙人
这个观点非常有趣,有点像孙子兵法里“以正合,以奇胜”的意思
“人才型员工好似大炮,打仗时非常需要,普通型员工好似弹药,平时必不可少。如何发掘大炮型员工呢?一是工作承受能力强,二是善于自发跨界合作,自主能力强。”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确实,有一些人的存在维持了整个公司的稳定运行,但公司能到一个怎样的高度和成就,还是取决于一小部分人。
第十五课:如何管理
第十六课:如何做用户调研
怎么学习用户访谈(User Interview)https://www.douban.com/note/541101203/
第十七课:如何做硬件产品
第十八课:法律与财务基础
第十九课:销售和市场、如何与投资人交谈、如何安排与投资人的会面
第二十课:最后的建议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关于 TMT 行业的书?
科技想要什么(What technology wants)
作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
凯文•凯利的这本书相对于《失控》显得更加精炼和易懂,对于科技的发展和本质进行了解读。而对于书名中所提出的问题,科技想要什么,也许以下内容可以算是答案的一部分:
科技为我们个人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一生中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性组合,包括待开发的能力、手工技能、逐渐成熟的洞察力和潜在的经验,这些是其他人不具备的。
当人们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出最大的效力时,就会获得成功。因为,依靠自己特有的技能,别人无法仿效,所以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天赋。
那么科技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希望为所有人提供机会,让人们能够充分施展其独特天赋的机会,接触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机会,选择自己的父母不曾选择的道路的机会,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机会。
这就是科技想要的。
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等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书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包括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大数据追求的是“样本=总体”,而同时产生的问题便是对于精确性的牺牲,不再执着于因果关系而是相关系,即不在深究“为什么”,更多地是揭示“是什么”以及“会怎样”。
当我们的一切行为与生活都可以“数据化”的时候,掌握这些数据的公司便像是拥有了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山。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消费趋势,可以了解公共疫情,甚至可以预知犯罪的时间、地点、嫌疑人。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
大数据在改变传统的思维、商业和管理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当巨变来临时,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只是了解它并张开怀抱拥抱它。
认知盈余:自由时间的力量(Cognitive Surplus: Creativity and Generosity in a Connected Age)
作者:克莱·舍基 (Clay Shirky)
在这个新概念漫天飞的时代,“认知盈余”(cognitivesur-plus)又被创制了出来。其实,这个概念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个人碎片化时间的加总,争夺碎片化时间已经成为继眼球经济之后,新媒体与旧媒体争夺统治地位、榨取更多收入的关键点。
作者克莱・舍基被誉为“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其作品《未来是湿的》曾在国内掀起阅读风潮。如果说,《未来是湿的》告诉我们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分享的世界,人人都在享受分享所带来的“红利”,那么《认知盈余》便是在进一步阐述,我们得以分享的资源禀赋。
“认知盈余”是新时代网民赋予互联网从业者最大的红利之一,Facebook、Twitter以及维基百科的成功,都是“认知盈余”的功劳。在中国,微博的兴起,同样有赖于它。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这将是一个鼓励分享、平台崛起的时代。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将是内容的主导者、分享的提供者。每个用户的知识贡献、内容分享,是这个平台赖以成功、赖以繁荣的重要保障。任何有意打破这种保障的行为,都将受到市场的惩罚。
创客:新工业革命(Makers: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就是TMT领域内最有名的两本书《长尾理论》和《免费》的作者。幸好,这两本书我都读过。
本书中他不仅提出了新思维,而且决意亲身将之实践。“创客运动”是让数字世界真正颠覆现实世界的助推器,是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浪潮。作者深入到新工业革命前沿阵地,考察了创业者是如何使用开源设计和3D打印,将制造业搬上自家桌面的。在这个定制制造、“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创新的时代,数以百万计发明家和爱好者的集体潜力即将喷薄而出,全球制造业将由此而掀开新的一页。创客的核心是将互联网、制造业的长处进行融合,进而带来更为便利的创新创业空间。
这本书讨论了全球最关注的领域——制造业,这个也越来越为中国所关切的话题。在安德森本人的创客生意蓝图中,中国特别是广东珠三角、深圳的成熟制造能力,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中文版序中,他也颇为礼貌性的提出了畅想,希望创客运动在中国生根发芽。
思考,快与慢(Thinking,Fast And Slow)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第一次用通俗的语言,对行为经济学领域做系统介绍。在书中,卡尼曼带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
丹尼尔·卡尼曼以一个个趣味盎然的生活性故事,展现了他对整个思维系统的全面认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整个人类学的知识,都被他拆解分析、仔细追问。一贯死板严肃的大部头书籍在他手中变成了亲切的“饮水机旁交谈”,舍弃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专业术语,如卡尼曼所言,他希望给读者“提供更丰富精确的语言来讨论与理解乃至自己在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以降低这些失误带来的损失。
http://Amazon.com的秘密(One Click: Jeff Bezos and the Rise ofhttp://Amazon.com)
作者:理查德·勃兰特(Richard L. Brandt)
理查德·勃兰特从事关于硅谷的写作已有二十几年,其中有十四年的时间为《商业周刊》担任技术特派记者,期间曾荣获“国家杂志奖“,同时担任多家企业顾问。在这本新书中,他回顾了亚马逊在贝索斯带领下走向辉煌的点点滴滴,揭示了贝索斯成功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外作者在为企业或个人作传时,一向不会为尊者讳,总能站在比较客观的角度,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人无完人,本书也揭露了贝佐斯层层光环下的另一面:脾气暴躁,常常会不耐烦地打断下属的意见;对员工要求高,但却吝啬于提高他们的工资……然而正是这种客观的描述使读者更接近于这个作为普通人的贝索斯,更能客观地思考亚马逊的成功与失败。
如果你从未系统地看过一星半点与亚马逊或贝索斯相关的资料,这本书将会为你轻轻揭开亚马逊和贝佐斯的半截面纱。
决战第三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与营销新规则(The Third Screen:Marketing to Your Customers in a World Gone Mobile)
作者:恰克·马丁(Chuck Martin)
身为数字领袖、研究者和公众演讲者,近十五年来,马丁一直是数字互动市场的重要先驱者。他是美国知名智库移动未来研究院执行长,曾任IBM副总裁。马丁很早便精准预估了网络革命的冲击。如今他提出新预言:移动革命即将全面改变你我的生活。
案例是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通过阅读,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的移动营销的成功案例,它们涵盖了各行各业的知名品牌以及科技创业公司。通过他们在移动技术和营销策略的布局和实施,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企业如何提供价值,以及赢得移动市场的主动权。 此外,书中还有关于第三屏的权威调查和数据分析,从而可以对这场移动革命带来的变化有更直观的把握。
移动互联应用从最早的手机报开始人们喊了8年,如今倒有点渐入佳境;读这本书,或许在明确方向上有点找得着北的启发和参考。
一线之间:设计战略如何决定商业的未来(A Fine Line:How Design Strategi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Business)
作者:哈特穆特•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在锐意创新和安于现状之间有一道分水岭,设计必须跨越这条将商业与文化割裂的线。全球工业设计教父、世界顶级创意咨询公司青蛙公司创始人哈特穆特·艾斯林格,首次揭秘设计战略如何塑造商业的未来,如何将创新型战略融入机构的竞争战略框架之中。
《一线之间》汇集了艾斯林格40年来最为宝贵的实践财富,记录下了他和青蛙是如何帮助苹果、微软、路易威登、汉莎航空、迪士尼等企业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具辨识度品牌的过程。在模仿与创新、平庸与卓越的一线之间,你选择待在舒适的这一端 , 还是迈向无限的未来?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
作者:田涛 吴春波
从两万元起家,到现在年销售额逼近400亿美金,成为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厂商,华为一直以来都是外界颇感兴趣的话题。华为低调,它的创始人任正非更低调,过去20多年里几乎看不到他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但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是,华为成功了。为什么华为成功了?这本书对此尝试性地进行了总结,这也是迄今第一本获得华为公司及任正非本人认可的华为主题作品。
尼采有一段哲言值得华为人和一切的企业家沉思:“当你注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尼采是在唤醒人们的乐观主义情绪,但这是一种将头埋在沙子中的鸵鸟哲学。对于组织领袖们来说,闪躲深渊,但深渊依然在,显然是不可取的做法。任正非反复说:“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当华为成为一家世界级公司时,任正非如何居安思危?
我用微软改变世界(Idea Man)
作者:保罗·艾伦(Paul Allen)
2011看乔布斯传,2012看保罗·艾伦回忆录。这是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亲笔回忆录,也是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微软创始人自传。保罗·艾伦首次以创始人视角揭幕微软帝国创建历程,同时也揭秘了创业过程中不为人知的黑幕;书中翔实地记叙了微软两位创始人保罗·艾伦和比尔·盖茨从相遇、相惜到分歧、分手,更爆料盖茨为寻找源代码去翻垃圾箱等数不清的疯狂事儿。保罗·艾伦的这本回忆录,填补了以往微软著作介绍情况皆由盖茨一人包办的缺憾。
保罗·艾伦有着与乔布斯一样精彩跌宕的人生,得过肿瘤,热爱音乐,曾被赶出过创业的公司,曾跨界当老板。不同的是,保罗·艾伦未能像乔布斯一样,回到最初创业的地方,再次创造改变世界的奇迹。这位29岁就得了淋巴瘤的大叔,在30岁离开微软后过着海阔天空的自由生活。保罗·艾伦的能量虽然赶不上乔布斯与比尔·盖茨,但他早期创造微软的经历,尤其是与比尔·盖茨的恩怨,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饭后谈资。他们的确称得上是改变世界的人。
有哪些创业者感兴趣的文章!
1)为什么初创公司要专注于销售而不是市场 by Jessica Livingston — —关于发展早期用户
摘要:销售的时候你做的事情是小而且深的;而市场营销则是广而浅的。对于早期创业公司来说,小而深是你需要的——(窄而深)不仅在于你吸引用户的方式,还在于你做的产品类型。
销售你的东西,这会给一些让你觉得痛苦的反馈,市场营销不会给这些反馈。你想方设法说服某人用你的产品,但他们就是不用…… 这种交流很痛苦,但却是必须的。我的经验告诉我,那些停留在对产品不完美的否定和创业的困难里面走不出来的创业者,往往会不自觉地喜欢广泛而浅薄的营销手段。准确的原因在于,他们没办法面对这个工作,并且他们发现和用户交流时无法面对这些不高兴的事实。
你需要和早期使用者一对一做个人交流,以做出一个真正好的产品。在销售/市场营销这个事上,聚焦在小而深的一头,是你获取用户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不这么做,你的创业就会失败。
2)在充满经济的创业路,牛逼的CEO如何抗压!
3)如何打动投资人 how to convince investors by Paul Graham
摘要:想做到客观评价公司的可投资价值,你得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如果你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而只是被自己想出来的 idea 所迷住了,那么投资人会将其视为达宁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具体指无知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因为在几分钟的交谈之内,他们就会发现你是否对自己将进入的领域有深入了解,对市场的每一块都了如指掌。
4)Airbnb创始人谈企业文化 (原创作者:怪兽字幕组 Lucia沈文馨@创思实验室)
摘要:Brain Chesky在今年曾今发表过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Don’t F*ck Up the Culture”, 讲述了他在C轮融资以后投资人对他的唯一要求是在规模化过程中不要牺牲核心文化,和他此的见解,有兴趣的话可以读一读:https://medium.com/@bchesky/dont-fuck-up-the-culture-597cde9ee9d4
写在最后
掌握方法,深度思考是在TMT快速奔跑,搭建人脉最好的方式。
关于“竞争”本身,我最喜欢《道德经》里的说法:夫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
关于这一点,可以把李嘉诚的一句话当作注解:要么成为你所在领域里的第一,要么开创一个让自己成为第一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