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崔探营03:刘轩铭:消费市场里的故事一定会在企业市场再次上演!

第一次见刘轩铭是在去年11月16日我在北大组织的“奔跑吧,企业移动应用”高峰会上。上周再见他时,人还是那么精神利落,但是少了北大活动带着的眼镜。上次见他时他还在任微软SKYPE中国区总裁,现在他已经成为imo的一员,imo总裁。在离着imo不远的星巴克里,聊了整整一个上午,话题更多地聚焦在企业互联网的未来。

做企业互联网 思维首先要进化

和他的聊天并没有太大的压力,因为他的健谈。他觉得在消费级互联网电商已经颠覆了传统的零售商,京东和1号店正在替代国美和苏宁。在企业级市场消费级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切一定会重演,而且越来越快。

然而,要想在企业互联网领域有一番作为,那首先思维要完成进化。而这种进化来自于外驱和内生的两股力量。外驱力来自消费级市场的侵入,BAT的来势汹汹,快速在企业级市场布局让人越来越感觉,他们的到来并非只是试探性进入。刘轩铭觉得,硬币总有他的两面性,带来压力的同时也证明了企业级市场的巨大潜力。

事实上,苹果也正在从消费级产品走向企业级,去年结盟IBM也释放了进军企业级市场的决心。我们还在犹豫企业级的产品是否能做的像消费级一样炫酷吗?答案是:为什么不呢?苹果正在用入口的思维+伙伴提供能力的方式进军企业级市场。

2014年9月份,谷歌宣布,旗下企业部门(Google Enterprise)将更名为“Google for Work”。为消费者开发的服务进行修改,然后再推向企业客户,这样的趋势在facebook也同样出现。

谷歌正和他的竞争对手苹果、亚马逊一样,试图更深层次的进入企业市场,以推动公司营收的增长。市场调研公司IHS预计,今年全球企业用于硬件、软件和服务的支出将达到1.6万亿美元。

面对1.6万亿美元的大蛋糕,传统的思维只是在实现企业的IT化,刘轩铭觉得当下,如果还固守旧思维是很难有新冲突的。企业沟通和协作的边界正在被打破,对企业级所提供的服务也要能够让他们实现跨部门、跨组织和跨企业的互动,但这似乎只是imo提供能力的开始,首先要能提供让企业挣脱束缚的能力。

企业服务提供商,而非软件提供商

SaaS概念在国内多年,但是不可回避的是很多提供商还在用卖软件的方式在卖服务。当下可能是对的,但是长远看来,这种方式可能是错的。不论是消费级应用还是企业级应用,IM都是粘性最好的应用。不同于企业级的是消费级可以就一单一应用做极致,开放性和体验越来越好,承载文字、视频、直播等功能及内容。当用户习惯了消费级产品的“爽”之后,个体正在反推企业应用的改变和升级,可以看到的是企业级产品和消费级产品的差距正在缩小。

刘轩铭认为,同样是提供入口的苹果和小米,他们的运营策略却截然不同,苹果通过终端来建立了封闭的生态,通过商店来分发流量。但小米系(小米和小米投资的周边企业)正在正在沿着人的生活轨迹布局,终端只是接触用户和抢占用户时间的触点,而小米未来的核心是沿着人们的生活做服务。刘轩铭表示,未来的imo一定是沿着人们的工作轨迹来展开,提供润物细无声的服务。

前段时间我写了2015年企业应用市场的十大预测,提到了2015年将是企业IM市场激烈竞争的一年。然而免费的策略去年就有厂商打了出来,甚至正在冲击整个市场。可以肯定的是IM未来一定是企业应用中的标准配置,IM也会是各路云提供商的必争之地,与其说是入口的竞争不如说是平台能力的竞争。这也是刘轩铭选择加入imo时重点思考的问题,imo有8年企业级市场沟通协作的技术和能力积累。

既然选择了以IM为基础平台,以人们工作为核心展开服务,那就一定是平台和生态圈的打法。在采访中我笑着说:“做老大一定要有做大的胸怀,imo准备怎么做?”

对此,刘轩铭讲了三点:“1.提供PaaS平台,让更多的开发者可以进驻,并给他们提供优质的环境土壤和更好的商业模式;2.把API标准化,优化API,可以让外部应用快速对接;3.提升自身应用的粘性和体验。”

然而,这一切的核心是imo自身的用户量达到一个量级,各家厂商的合作颇有些嫌贫爱富的感觉,这也符合大者恒大的规律。然而摆在刘轩铭面前的是如何带领imo走上快车道,他也坦言8岁imo已经背上个小包袱。

写在最后:

二次见刘轩铭给我的感受不太一样,可能是因为第一次是远观,第二次是近聊,所处的场景不同。

11月底我曾经去过一次imo,imo创始人乔月猛拽着我给我讲了一下午,也就是那一个下午让我重新认识了imo,在我原来的认识里imo是做企业即时通讯的,但其实不全是,他是以IM为核心基础,为每一位职场的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比如,定餐、商务旅行、打车等等方面的服务。在未来,imo的平台可能会“消失”不见,但他的的确确每时每刻都在为你提供着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崔探营03:刘轩铭:消费市场里的故事一定会在企业市场再次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