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点滴

         1.

我出生于一个小山村,儿时家贫无书。上学识字,上高中时才见到全本《论语》。

没有师教,靠自己去读去悟,很多地方就难以理解。至于白话文的翻译,倒是看得懂字面意思,但是,看了疑问更多。举例来说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句的白话文翻译是:孔子说:“当他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了之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就可以说尽到孝了。

这个白话文翻译在我看来可谓是狗屁不通。首先,父亲在的时候他“无权独立行动”这是什么鬼?这么说的话,古代的儿子们岂不都是父亲的傀儡?!父亲在的时候,他娶了老婆,如果无权独立行动,那难道说他跟老婆上床这种事情也要请示他的父亲,等他父亲同意了才能做?

父亲在的时候看志向,看什么志向?父亲还在已经做到宰相或者将军的人,你看他什么志向?

父亲不在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考察什么行为?难道他父亲不在了,三年守丧期内之内真的就不允许他吃肉喝酒宠女人吗?还是不允许他看书写字会朋友?

“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句话最难懂了,简直比文言文更加难以理解。什么叫“合理部分”?怎么才算是“不加改变”?如果父亲生前是宰相,而后代全是平庸白身,例如宰相刘罗锅刘墉,他的后代不能承继他的政治地位和文学才华,这就是不孝?

如果孔圣人的话真的是这个意思,那么,他老人家做过小官,游过列国,著过书,又是教育大家,这些都是他“合理的部分”吧?他的儿子们该怎么做才算是“孝”呢?如果圣人活着的时候提出的孝的标准,死后他的儿子都做不到,那岂不是一个笑话?

2.

成熟后再读《论语》,只看第一章《学而》的第一段,我就再没有兴趣读下去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篇的解释就没必要在复述了,大家都知道。我为什么说看了这段就再也看不下去了呢?

首先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统的解释是学习并且常常复习,不就是快乐的吗?我去你个咔嚓嚓,谁还没上过学?凡是上过学的人,有几个认为学习和复习是快乐的?!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工作之后,我混的很不如意。到现在,我最怕的事情就是“有朋自远方来”。就怕朋友来了我没钱招呼他们,被人看到我的窘迫和无奈。如此,哪来的“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这句,我想说我真的不是君子,也做不了君子。当我不被理解的时候,我的内心中充满了委屈和愤怒!当有人直接误解或者听不懂我的话的时候,我也很容易暴怒,恨不得直接一记直拳打得他满面桃花开,我太暴躁了!

3.

我是一个容易自我否定的人,遇到不合理或者我认为不对的事情,我首先想的是,是不是我自己的问题,是我太自负狂妄了,敢于质疑经典?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就不敢再读下去了,因为我害怕越是深入思考,越是破坏圣人在我心目中的形象。

最近,偶然一个机会,我读到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一书。我这才算是明白,原来,我对《论语》释义的质疑,是有依据的,是合理的,错的人不是我,而是对经典乱做注解的人。

通过对《论语别裁》的学习,我把《论语》原文中我所不理解,有争议的地方重新做了梳理,加深了我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都是从南怀瑾老师的思想里提取的,经过我自己的加工,从而成为能让我自己理解的文字。

4.

我对部分《论语》章句的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观点,把“学”作为对知识的摄取,把“习”视为对所学知识的再巩固。从学习的角度看,这一点没有错。但是说这一过程“悦”(说即悦),我觉得就不合理了。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苦”字就表明,古人并不认为这一过程是“悦”的。

所以我认为,“习”在这里并不是练习的意思,而是跟“学”同义。这句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时时刻刻保持着学习的心态和习惯,随时从生活的点滴当中学到知识,这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嘛?

为什么所从生活中学到知识是令人愉快的?这一点我是有着亲身体会的。

中学时,我跟同学一起打扫校园。我们每人扫起一堆树叶。扫完后,我闲着没事,把我扫的这堆树叶挑到了同学扫的那堆里。这个玩笑的过程中,我突然想到曾经做过的一道题:什么情况下1+1=1?这不就是答案吗,一堆树叶加上一堆树叶,还是一堆树叶!这本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小事,但我却像是悟到了宇宙真理一般,兴奋地几乎要跳起来,我才知道,原来知识就蕴含在生活事件当中!

看到了吗,从生活当中学到知识,比从书本上学到知识更加让人快乐,因为从书上学到的知识,那是别人的生活经验总结;而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知识,则是我们自己悟到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这些知识点或许浅显不起眼,但却是我们实践所得,是真正的生活经验,这个过程才是真正令人“悦”的。

“有朋自远方来”,这个“朋”当是知己,或者最起码是学识上与我们相合,心灵上与我们想通的朋友,才当得起这个“朋”字。这一点不需要多解释了,凡是像我一样活得不如意的朋友,应该都懂得这个道理。

“人不知而不愠”,在我看来是做学问的一种态度。既然选择了“学”,那就得学会与寂寞相处,因为学问不是娱乐,不是炫耀,而必须要真真正正沉入到研究当中,两耳不闻窗外事,真正做到穷首皓经,才能有所成就。

“学而”这篇总体来说,就是孔子教育他的学生:知识从生活,从实践当中得来,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学习的心态,从生活的点滴当中学习领悟;而当你真正成为了学者,声名远播之后,则远方也会有同好呼应而来,你就会感受到知己之乐;当你的学识把你跟周围的人在境界上拉开来之后,你就得面对寂寞了,面对着周围人的不理解,你要学会享受孤独,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也要有“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气概,是之为大丈夫(君子)也!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