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廟埕臺灣】臺灣多元文化探索研習營活動心得
【履行廟埕臺灣】探索研習營真的讓我自己覺得是一個幸運兒,我們圍繞【履行廟埕】這一主題,四天三夜裡有過課堂裡老師的言傳身教,有過實地走訪的切身體驗,有過民俗技藝的現場教學,還有最後小組成員的回顧昇華。真實的收穫與感動實在不勝枚舉,謹以這篇活動心得,作為給自己的珍貴記憶,和對主辦方中華青年交流協會的拳拳謝意。
起初我對廟宇的認知,僅限於知道其存在而已,隨著閱歷增長,發現將其視為一種精神信仰的大有人在,對於台灣更是在地居民的精神寄託。可是一直搞不清楚緣故,羞于啟齒向他們請教,也擔心自己會受什麼額外的認知。可是當我近距離接觸到這些廟埕文化,你越來越知道它的所以然。直至今日,我都十分感激有這次機會可以從廟呈文化看見台灣。
想起在大陸申請做臺灣的交換生時,連申請信都要寫上,想領略臺灣的秀美風光,更想探索臺灣的人文風情。自然風光當然不用細說,高山大海,鳥獸魚蟲;那什麼是人文風情呢?來到這裡,我才明白,在臺灣,民俗與宗教一定是分不開的,“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絕對不是虛傳,臺灣的廟宇就像街頭的7-11,一個人的生老病死、各樣信仰,都可以在廟宇中找到依託,儒釋道三家是好朋友,永遠不分開住,在地的媽祖文化,甚至是巫教文化,在臺灣都自成體系。求子、長壽、驅病、祭奠、姻緣,一次性所有願望都滿足。廟宇文化解決了匆忙的現代人的心底訴求,而且二十四小時為你服務。
台灣的宗教思想自成一派,祭天為自強不息,拜地為厚德載物,天地有正氣,舉頭有神明,對人民有貢獻的人也是神明,祭拜神明,是為了以神為師、終身學習。人們可以是交換利益的還願,也可以是虔誠的奉獻與寄託。
我曾經很好奇,為什麼信眾這麼多,有一份解釋說星相學統計,這裡的人們相信的比例的確比任何一個國家都高,他們相信精神心靈,非物質的東西。但我依然覺得這不足以說服我,我還想去瞭解更深刻,更內在的原因。
每一本提及臺灣的書,都會講到這裡的風土自然、人情文化,這裡的民俗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什麼?文化是在地的,我們提到臺灣,會想到夜市文化,廟宇文化,多元文化,小清新文化,可如果這裡的在地人不是其中的一份子,怎麼會開啟這裡的文化。文化當然是歷史的傳承,更是當下的所處所想,它是活在人心裡面的,在生活中淬煉又流淌的每一天,原來廟埕文化就是根植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
如果說廟宇是靜態的,那一定少不了動態的陣頭,有廟宇就有陣頭,它一定是熱鬧非凡的。從禮儀排場而來,由地方團練而達,至民間信仰而盛。廟宇是民間信仰的中心,人們依託廟宇,是為了強健身心、守衛鄉里。而陣頭則是表演,既表演給人民看,也表演給神明看。老師用幻燈片帶我們領略了「藝閣、燒王船、八家將、三姑六婆」等等陣頭不勝枚舉。
難道這些陣頭一直都這樣蓬勃發展麼?曾經臺灣戒嚴,媽祖信徒為了遊行繞境,總能編出各式各樣的理由,慶祝民國七十周年、慶祝蔣經國生日等等,而今,臺灣傳統陣頭透過藝術的專業,在廟口呈現,在殿堂呈現,甚至在國家兩劇院呈現。
他們不辭勞苦,有始有終,只為民間技藝的傳承與延續。把這份摯愛做成一份事業,更是臺灣的民俗符號。我曾向老師發問,是什麼支持他們,吸引他們堅持做下去,是使命或者宗教的神聖麼?但當我看到背著三太子的年輕人親吻土地,用傳統身體力行的方式教化人心,看到年輕人的參與熱忱,看到後生可畏,我便好像自己找到了答案。只是參與的人群中少有在讀學生的群體,作為學生的我們也就很難接觸到這個領域,只是因為我們沒見到,沒接觸,所以才覺得很少人參與。誠然,有些人的確是打卡,但是那些繞境九天八夜的人除了打卡,至少也是帶著目的和願望來,他們都是心甘情願,用心靈祈求福報,用雙腳丈量土地的人。
而現如今陣頭又是怎樣的?越老越多的簡化與娛樂,曾經的陣頭“八家將”信徒畫上神的臉譜,十年前一張照片都難求,靠近一點就被抓下來,打出去,現在人家主動擺POSE給你拍。勁歌熱舞的辣妹團誠然有物化女性的嫌疑,但整個社會都在無所不用其極的尋找曝光度。讓更多人看到這樣的活動,這可能不被理解,甚至被許多人詬病不三不四,沒有傳統。但我依然覺得這是讓更多人看見臺灣的廟呈文化的一種方式,輕鬆一下,接近大眾,全民娛樂也許是當代的趨勢,但是傳統依然有自己的路要走。
廟宇是很神聖又很世俗的,神明的代言人依然會遮住自己的眼睛,他專注的是媽祖、神靈,他明白神明不愛看,但是凡人愛看的客觀事實。難免有人帶著邪教的偏見,為廟呈文化定性成遲早會消失的小眾文化,我不企圖表達什麼觀點,但我希望它作為永繼的在地文化。
讓寺廟讓更多人看見,記得。就是文化落地的成功,通過燈光的佈置,通過典故的淘洗,通過山門的修繕,通過用心的裝潢。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創商品又將廟宇豐富多元化,推向又一次次的高潮,天后宮的Hello-kitty與媽祖聯名系列的T-shirt,就是信仰與文創最好的結合,媽祖的確不可侵犯,當廟宇裡的神靈與生活結合時,他們就不再束之高閣,而變得平易近人。
蓬勃發展的廟宇文創產品的收入取之於民,也將用之於民,只要是行善,就值得被尊重,被推崇。就這樣,快律動的現代社會與慢節奏的古老傳統正在尋找一個支點,這個支點就是現代社會的特徵與廟呈文化的聯繫。
即使廟口前鋼管舞的音樂演奏正酣,但前來祭拜的香客也依然絡繹不絕。即使鋼管舞美女作為吸睛的流行元素,但祭祀圈祭拜的神聖始終保留。
廟口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連在這裡擺攤的餐館都一定是站得住腳的老字型大小。就這樣,資本主義商品化、都市化慢慢衝擊著廟呈社會,但也被這千百年的文化一一化解,衍生出了新的繁榮。
寫到這裡,好像要結尾了,可是屬於自己的探索卻永無止境。
老師告訴我們,每年的農曆3月底19和20,都能在北港朝天宮看到僅剩的一次繞境。而且,我還想再去西港慶安宮看一次燒王船。
從書本上看見再到實際體驗,從聽說到親身解讀,也許就是旅行的意義。
感恩,感謝,有你們帶我看見台灣。
國立中興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