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用,就不做了吗?

没什么用,就不做了吗?_第1张图片
题图来自网络

1

东野圭吾《盛夏的方程式》里,汤川说,科学家不是因为一件事情有意义才去做的,是因为想要弄明白才去做的。

丁肇中当年接受采访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还说过另外一句,大意是:为了拿诺贝尔奖做研究是很危险的。

只是想把自己好奇的事情弄明白,没有想过它有什么用,没想过它有什么意义,更没想过拿它去获得些什么。

2

第一季的《我是歌手》。

林志炫说,来这个节目,是“带着好歌,来找知音。”

黄绮珊在被采访的时候也说,真的没有等。

都不急。享受自己喜欢的唱歌,享受自己的世界,一直没被看到也没关系,我懂我自己,这个世界也有懂我的人,足够。

不慌不忙,没被人发掘也没关系。

3

前些天,看了《我是演说家》里董仲蠡关于教育的演讲。

在他看来,教育不只是“授业”,更是“传道”。除了传授知识,教育其实更为提升个人修养,提高对生活的感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认可的教育的目的。

所以,讲考试和答题之外,他愿意讲讲林语堂,讲讲许渊冲,讲讲王佐良。讲他们的翻译之美,讲中华泱泱大国文化积淀。

4

你还会单纯“想要”去做一件事情吗?

十年、二十年寂寞的努力着,你是继续坚持还是放弃?

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没什么用,你还会去做吗?

5

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曾经的高中语文老师,老师姓L,算是60年代的文青。

文青长大了,成了文中,做了几年编辑之后,来高中课堂教起了语文。

课堂之外,他总愿意多讲讲同一作者的作品,延伸再讲讲他的感悟和体会,他对文章的思考,他欣赏的刘震云、王小波。碰到古文,还能深入拆解下历史故事。

是个真正喜欢并享受文字的老师,有自己发表成册的作品,是当地作协的成员,却不咋被学生待见。

听到最多的是“废话真多,讲这些有什么用啊?”和董仲蠡课堂上受到的质疑异曲同工。

对着高中生讲这些,遇到的压力更大吧,的确是些“无用的东西”。不如答题技巧实在。

但就是他讲的这些东西,让我切实喜欢上了语文,慢慢自己去看刘震云、去看王小波、去看民国黄金时代的人物,去主动追溯中华上下五千年。

L老师后来出了诗集,还送了我一本。

看他朋友写的序里提到,明明当下诗集销量惨淡,没有利润,还问过L老师是何苦。

“左右也是为这些东西苦了一辈子了。”

6

这些人都是我喜欢的人。

这篇文章其实为理清楚自己“为什么开始写作”。

上周有篇稿子被俩专栏退稿,先后收到两位编辑的拒信加抱歉信。我一封封回说没关系,我不是为了过审才写作,会慢慢继续努力写下去。

我曾清楚看到过真正写得好的人是什么样子,那种沉淀不是短期能超越的。投稿过了当然开心,被拒其实也有足够理由。

但突然想着,自己为什么开始写呢?

自己的经历、别人的经历。写出来似乎没什么用,也不一定会有很多人看。

可是,自己喜欢吧。

想慢慢把脑海中的念头理出来。把自己看过的经历过的,有逻辑地写出来、分享出来。在这个过程里,如果让更多人有收获,就更棒了。

而且,写了十四天,真的没用吗?

也不尽然。

收获了一群同样努力写的小伙伴;知道日更也是有可能的;为了高质量的输出,开始前所未有强有力地调用自己的输入。

知乎上两年前有个问题“读书早晚会忘,为什么还要读书?”如果还没看过,可以看看。

看似无用的东西,看你怎么看它的用处了。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什么用,就不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