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_第1张图片

华人导演里,喜欢姜文,是因为喜欢他电影的霸气和直爽。

喜欢侯孝贤,是因为喜欢他电影的意境和深度。

喜欢王家卫,是因为喜欢他电影的韵味和抽象。

而喜欢杨德昌,是因为喜欢他电影真正的在讲人生。

杨德昌的电影,把平淡的生活娓娓道来,却一点也不让人觉得乏味。

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就和看完《一一》一样,感觉像是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

好像随着电影里的人物一起走过了青春,走过了岁月。

甚至结尾字幕的时候,心里会不断的泛酸,忍不住落下泪水。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_第2张图片

电影有点长,将近四个小时,估计好多人会看的犯困,也会觉得为什么有些没有意义的画面,没有意义的对话要不断重复呢?

我也想过这样的问题,杨德昌的电影镜头表达方式其实和侯孝贤有点像,有时候一个固定的静止镜头都能停留一两分钟,没有推拉摇移,没有镜头切换。但其实如果静下心来,把自己带入到电影里,就会发现四个小时一点都不觉得长,固定的镜头一点都不觉得无聊。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很多固定的镜头其实都在不断的呈现出那个年代特有的象征,比如不断出现的收音机,手电筒,脸盆,书籍…看似这些平常的东西,都是杨德昌极致的追求。

杨德昌对电影镜头里的每一个物件所反映的时代感,都达到了偏执的程度。这可能是他是理科生,有着严谨的工科思维,再加上他本是编剧,而且又是演员。

所以他指导的电影都偏于理性,而且对镜头偏执地追求完美。

理性于艺术结合所呈现的作品,我想就好像十个处女座一起一样过分的追求完美。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在镜头的雕琢上,个人觉得远没有《一一》的细腻和精致,但在艺术价值上,前者应该更胜一筹,它不仅仅讲了个少年故事,而是把台湾四五十年代的社会都展现出来了。

我对历史不了解,甚至是不懂。但从小四一家所住的日本房屋,他们所穿着的衣服,小四父亲所经历的仕途,学校里的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甚至学校的官僚主义,感觉的到杨德昌不断用这种平淡的方式,反映着那个年代台湾人民的生活,以及透露出对社会状况的无能为力。

鞭策也好,讽刺也罢。杨德昌依旧还是用最朴实的镜头的语言告诉人们什么是现实生活。

当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时候,真的会深深地对现实改变一个人的心智,却一点都无能为力。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_第3张图片

影片刻画出的小四形象真的太棒了,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四这样的人,这个人积压着对现实的不满,对权势的不忙,对别人的不忙,会抑郁,会抓乱,会极度变态,会失去理智。

只是有些人可以关的住他,有些人却关不住。

关不住的人选择了自杀,关的住的人选择了杀人。

我想如果乔任梁如果看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也许他就不会选择了自杀。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_第4张图片

很多时候总是在一瞬间改变的内心的这个人,我想假如最后小四和老三交谈后的第二天,小四没有选择去学校堵小虎,而是赴老三带他去找牧师之约,可能小四就不会杀了小明。

小四是一点一点变得孤僻而抑郁的,这也是性格使然,像他爸一样,对社会有强烈的患得患失和愤世嫉俗,也有着难以控制的情绪宣泄。

如果仔细看,其实可以发现张震所演出来的人物气质,眼神,动作,姿势,从心理角度都是对周围事物的戒备和防御,甚至是抵触和厌恶。

特别是眼神,有时候看着真觉得害怕,总觉得他会冷不丁有暴力行为。

看电影最怕的就是看到就是感同身受,也最怕带入感太强,把自己当做了电影里的某一个人。

杨德昌的这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刻画出的那么多形象,烙印了整个学生时代所接触过的人物,即使台湾和大陆会有很多社会和生活上的不同,但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

看资料说这部电影杨德昌花了几年写剧本,也难怪,如此多的人物,怎么能不呕心沥血呢?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_第5张图片

杨导怎么就去世的那么早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丨四个小时的电影,像度过了漫长的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