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几日,在看《请回答1988》。
闺蜜反复强调,一定要看,一定要看,一定要看,会给你很多灵感。
可因对韩剧并无太多兴趣,也嫌弃一部剧时间太兀长,也许不会有耐心能看完它,所以一直拖到现在。回头看看,真心感谢闺蜜曾那么不厌其烦推荐,让我没有错过这么一部优秀的作品。
才堪堪看到一半,就已经开始感慨:编剧,真堪称业界大神。
以家族亲情和邻里友爱为主线,将朴实的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柔肠万千,将平凡的人们塑造得有血有肉亲切动人,纵观总集,没有高颜值,没有抖机灵,却依旧赚足了眼泪和好评,这大抵就是功力。
演员演绎如情到深处自然流露,真实到完全不觉得仅因演技好。同时金句无数,就藏在平淡如水的脉络发展中,上一秒还在会心一笑,下一秒就已泪水滂沱,再一秒重新破涕为笑。反反复复,像精神病。
于是很久没有掉眼泪记录,竟然就这样败给了这部剧;就在成功用光好几包纸巾之后,终究决定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不算影评,讲讲亲情。
2
其实第一集看完,就决定看下去了。
印象最深的一幕:德善晚饭时因父母不顾自己的意愿,再次将自己的生日和姐姐一起庆祝,发了一通脾气跑出去之后,德善爸爸追了出去哄女儿。
那段情节,听着德善独白时,掉了第一次眼泪。
“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是姐姐,弟弟因为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原来,不是。
有可能,家人们最不清楚。”
是啊。
家人们,也许是最不清楚。
3
姥姥姥爷家中三个孩子,母亲其实就是家里的老二。
上面有哥哥,下面有弟弟。在那个年代,家中长辈对待男孩如捧在手心里的宝,被夹在中间的妈妈并不受宠,从小就知道努力去帮活分担。小孩子,总归也想换得长辈们一点关注,可排行性别都明晃晃摆在那里。做得好未必会得到什么夸奖,可做不好却是一定会挨骂的。
如德善一样,家里面,有好吃的,有好用的,上面有长子,下面有小幺,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若是能被带去包子铺吃包子,永远只能看着哥哥弟弟吃掉包子里肉馅,然后负责默默啃完他们不爱吃的包子皮。
小心翼翼地,察言观色着,心里当然委屈,可是跟谁说呢。
父母已经很辛苦,小孩的心路历程,在现实生计面前,都那么不值一提。可这些说出来就会被骂的任性,却也是真真切切发着疼的伤口。
妈妈其实是笑着和我说起曾经的事情的。大抵是终于有了个可以倾吐的对象,终于可以将曾经的女孩心事讲出来。可是说着说着,眼眶就变红了。
我也是。
心疼,真心疼。心疼那个还懵懂年纪的小女孩,一边接受兄弟被不公平的宠爱,一边自学笨拙地讨大人的欢心;
心疼她在还没完全步入这人世,就要提前学忍耐亲人给得委屈——过早地担起了一个听话又懂事的女儿的头衔,不去想自己其实也只是个想被疼爱的小孩子。
可是啊,没关系。
现在有人宠了。
妈妈,现在我来宠。
4
记得第一次回国后,和家中的长辈聊天。
亲戚说,糕糕啊,你知不知道,就在你走后,你妈妈整个人啊,突然瘦了一大圈。
用妈妈的话来说,就是“心突然空了”。
偶尔聊天时父亲也曾说漏嘴过,如果你哪天忘记发来早安晚安,你妈妈就会胡思乱想还会失眠;而每次和你视频之后,就像是充满了电一样。
我装作为自己辩解的样子:功课太忙有时就是会忘记。妈妈半是无奈半是难过的叹口气:起床睁眼时想着就是你,睡觉闭眼前想着还是你,爸爸妈妈哪怕再忙,也没有一刻不想你。
你回国前几个月,你爸爸就开始帮你收拾房间,从网上买你感兴趣的玩意儿,屋子里里外外开会做大扫除。
这些细碎的片段,都在一边看这部剧时,一边突然涌入脑海里。其实,这部剧真得很适合二十岁时来看。
它其实以一种极易被年轻人接受的方式,传达出了一种同父母相处时最重要理念——妈妈不是无所不能,也会哭也会累;爸爸不是英雄超人,也会怕也会疼。父母走下了神坛,他们都是普通人。
那些欲言又止,那些手足无措,那些未说出口的挣扎,那些不善言谈的思念——不说爱,并不代表不爱,不流泪,也不证明不痛。
关于他们的事,而你不知道得,也许还有很多:现在看来无坚不摧的他们,不是真得不会有累累伤痕,而是他们不忍心让你看到;
也许胡思乱想过很多却没告诉你,也许无数次独自疗伤而你不知道,也许在梦里念着你的名字无数次,却无法脱口而出一句孩子我爱你。
你也许永远都不知道的是,
他们比你想象中得更爱你。
5
剧里有一幕,在德善奶奶的葬礼上。
三个孩子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能若无其事地和客人寒暄,也不理解姑姑们为什么还有精神讨论手上的戒指大小。可当从美国飞回来的大伯出现在家门口的那一刻,兄弟姐妹终于情绪爆发。父亲躲在大伯怀里,像个孩子放声大哭。
德善们才终于明白:原来,大人们不是不难过,原来,大人们不是不想哭。
他们只是在忍耐,只是在忍耐而已——“只是在忍,只是在忙着大人们的事,只是在用故作坚强来承担年龄的重担。”
因为还有比表达悲伤更重要的事情要先完成,因为面前没有脆弱流露后能用来依靠的肩膀,因为还有爱的人要挺起胸膛保护,所以还不能卸下伪装就此哭一下。
小孩子可以流泪,因为会有人来哄,可父母却不能哭。要慢慢学会掩藏悲伤,要慢慢学会独自承受,要慢慢学会不去寻找依靠,因为要成为孩子们的依靠。
孩子委屈了可以躲入父母怀里,可大人若是感到委屈怎么办呢?
只有忍耐,只有忍耐。
直到孩子们长大,直到孩子们察觉,直到他们多少体会了个中滋味。
而在此日之前,只有忍耐而已。
悲伤只能就着一杯杯啤酒喝下肚去,一边笑着对旁人说句没什么大不了,一边背过身去偷偷擦掉那些眼泪。
6
想起第一集中,德善爸爸含着泪微笑说:“没有人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啊。我们德善啊,体谅一下爸爸吧。”
这句话戳中很多人。
有了孩子是什么感受呢?
网上一些年轻夫妻回答中说,就像是小孩突然有了小小孩。
想任性可不行,想撒娇可不行,想委屈可不行,一份责任突然沉甸甸地落在生命里,无法割舍,难以丢弃,强迫着你去重新摸索出新生活节奏,强迫着你去重新去找到新角色的平衡。
所有人都能成为父母,可不是都能做好父母。是要学的,要学习啊,像曾学做一个乖孩子那样,开始去学着做一个好父母。
毕竟,没人教过如何当好一个爸爸,没人教过如何当好一个妈妈,如何恰当地表达关怀,如何稳妥地表达爱意,如何保护突然就多出来得小人儿如何不受伤害,如何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如何教导他们不走弯路——
其实关于爱中的技巧,我们都是,都是这样从一窍不通,一点点努力熟能生巧。
7
“所谓爱一个人,不是喜欢对方的体温,而是要跟对方的体温越来越接近。”
其实过了二十岁后,愈发趋近成为父母的时日,便对我们的父母更理解了。
他们的无奈,他们的苦衷,他们的悲伤,他们的任性,他们的脆弱,他们的伪装,他们的缺点,他们的优秀……他们的一切一切。然后从嫌弃到包容,然后从不满到理解,漫长的岁月过去,无数的别离辗转,都被缝入彼此的生命里,逃不开也永不舍得逃开。
他们可能没说过,可你不能不知道。他们其实很想,很想告诉我们:傻孩子,其实爸爸妈妈,比起高学历,比起赚大钱,比起那些让人不堪重负的外物,其实更想你能幸福快乐地生活。
穷点就穷点,能吃饱饭就行;丑点就丑点,能有人爱就行。
所以,就在爸爸妈妈还有力气的时候,想能倾尽全力将你托得更高些,也许未来的路你走着会容易些,也许某天不再需要爸爸妈妈时,爸爸妈妈放手可以更干脆一点。
一边说着走吧走吧,转身躲在哪里掉泪。
想起正峰妈妈说,“子女啊,长大了就都是客人。”
我们都是不知归期的旅人,年轻时告诉自己不要回头,路要走到头的坚决似无情,看不起儿女情长,无心多留恋家中。
只是,走过这一遭繁杂的世间后,看过这一生旖旎的风光后,风尘仆仆,心身狼藉,恍然惊觉,我们所渴望的,不过是个归处。
以及在那灯火阑珊处,照亮我们归来时路的,
爸爸和妈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