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墨尔本——校园篇(一)

前几天发现范海涛的《就要一场绚丽突围:30岁后去留学》有了kindle版,一整晚读完。之前有在微博看过前几篇连载,再加上自己也在异国他乡读点书,对这类的文字有了格外的好奇和迷信,总想试图探寻些什么,所幸一定程度上得偿所愿。
看到书标题的时候暗暗地抱着一点优越感,年轻呐:满满地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无知和片面。当然这只是在“封面”程度上的比较,划开页面看内容,下意识的比较就没有停过,直到读完全本。年龄有大小、境界有高低、境遇亦是各不相同——那个数字哪有那么刻意的重要。若真是要博这场关于年龄的弈,孰优孰劣很难说,最终的解释是那恶狠狠又无法反驳的三个字:看情况。有时候感慨对于这三个字的无奈究竟是源于自己的成长还是懒得深入探究的浮躁,也有可能是两者兼有。

各自的路途

现今已完成了一学期的学业,新的学期也已经开始一周了。看了别人怎样努力,尤其是比自己牛的人还那么用功的时候,发觉自己上个学期过得好不懂事,抱着以前凑合的心态浑浑噩噩的耗过了几个月,似乎往后的路径也只是行尸走肉般的熬出文凭。
看到书中她们讨论的符合高校画风的专业性问题及深入程度,很是脸红,若要真的让我谈一谈对于人类中心说背景下的城市持续性研究(sustainability in the Anthropocene),估计只能是堆一堆所谓学术词汇之后尴尬讪笑了,什么逻辑、什么关联性之类的因果论述和可能性分析根本就无从谈起。
原因呢?

  • 上学期读书读得很颓,只想不能挂科……那么,激情在哪——
  • 似乎是可以归咎于新环境的好奇和普遍爱玩心态,呵呵,留学的不只是你一人;
  • 在国内读书的时候也是喜欢单打独斗,恰好上学期没什么小组作业,好一个自生自灭。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诚不我欺。
回想有时候自律心完全掉线的时候真的很是恐怖,似乎显得每天在忙,但就像是让盲人去开车似的,要去干嘛?
太容易被周遭影响,太容易失去方向。风风火火地被新鲜好玩的事劫走时间,对于自己漂洋过海而来的主业不顾不理。哎,**堕落这回事,一不小心就登峰造极。
所以对比作者在书中写的每天充实向上的生活,羞愧得无以复加。没有奋不顾身的投入,没有可歌可泣的疯魔,我的“年轻”,不仅输得彻底,还丢了年轻的名:年轻不是愚蠢的借口,从来不是。况且,这个年代的90后,马上也就不是“年轻”的概念区间了吧。

觉醒

读书是一种机缘,遇到什么样的人更是要看“命”的。气场真实存在,强者相互吸引。这一周上了四节tutorial,二十几个人中总有那么几个人,文章总结准确、见解深入独到,能感受得到人家知识的丰厚积累以及分析问题的准确娴熟。那些方法论和概念我只是听过名字,从来没有用过,像我这样的“标题党”估计在外面装x能骗个个把人,但真枪实干我只能摇头叹服,不服不行。奇怪的是上学期竟然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不知道是我选择性的无视了他们的存在还是麻木的旁观了所有的一切。
与他们同班是我的幸运,在学霸堆里一边难过一边期待、一边兴奋一边辛酸。我甚至苦恼他们怎么读了那么多书,那些犄角旮旯里的知识竟然都能侃侃而谈,但也期待每次上课会有什么新事物发生。更重要的是,自己没脸再当个透明人无视且被无视了。
感觉自己写了篇鸡汤。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情的墨尔本——校园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