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如自在与追求思维的乐趣

一个真诚的人,他有向内寻找安宁的能力,能在内心搭建起自我的精神家园。

1.

经常会回头看之前写的字,知道自己目前还是学习阶段,一开始很少有自己的观点,最开始写时,还常常为此忐忑,觉得读书笔记,还写什么呢,自己写草稿就好了。后来给我信心的是,笑来老师有一次在新生大学分享,说自己一开始写的几乎全是读书笔记, 把读书笔记写在一张张的白纸上,什么时候想起来自己写过,就会回头再去找,因为都一样的纸张,这样找一次的过程,反倒又把所有的读书笔记重新温习了一遍。

这件事情我留心记住了,每一次忐忑时候,就给自己打气,他们不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嘛。

看之前写字,再对比现在,发现有一些东西悄悄改变了。

比如,写的快了,想要写什么,即使只是想到一个点,也能马上做下来写成一篇文章。不再那么恐惧写,虽然也有很多时候出现写不出,实在不想写的顽固念头,但我知道,唯一的办法就是做下来马上打出第一个字。

写的多了,虽然只是排列组合文字也好,对文字力量的感知,更深,细微一层。

2.

最近因为在写的多,更随性随心一些。比如,不太注重一开始写就一定要给这篇文章一个意义。

我有时候也会想,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不好,进步会不会很慢,毕竟要按套路来写,会有比较明显的,能看得见的进步。我不止一遍想过这个问题,但问心,答案是我更喜欢这样的方式。上各路都深藏高手,这是我最近才发现的。问自己的是,我能写什么,我想要写什么。我之前在回答别人时候说过,在漫无目的中找到目的,事后觉得这句耐读。诗歌,小说,爱情故事,治愈系温暖心灵的文字?我觉得我都没有准备好,也或许都有可能。

还是想说,我本能的抵触一定要给一篇文章一个意义。

这和我之前的想法是不同的。

用文字写出心里想说的话,一开始不考虑一定给一个意义,就是要力求离心最近,这样才能做到自在,自在才真实。

连岳写过《文字性感的临界点》。讲述自己写字的经历,找到写字不痛苦的临界点是在不装逼了之后。也说很多人有相同的经验:开始写日记之后。

连岳自己总结为是在看了王小波还有他的导师罗素的作品之后,才明白写作的道理: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写,聊天风格,平白,偶尔逗你笑一下。

文字不是用来伪装和附和的,它是表达我真实的想法,这样的自我对话才可形成,这才是它存在的意义。

说自己现在有点本能的排斥一开始写,就给文字一个意义。也是基于对文字性感的理解,还没有开始写,就要考虑很多人会怎么想,对别人到底有什么意义,怎么自在,怎能不装?

3.

千古流传,还有连岳都提到王小波,其中刘传有一篇文章《王小波对于我们的意义:我,TM就做自己!》我读过不止一遍。我说不愿意还没有开始写就先考虑一个意义,除了对连岳说的,要写性感的文字深深认同外,还是因为,刘传提到自如与自在

自如与自在是一种心性上的幸福,物质似乎能为此加持,但大脑的兴奋阈值会随着刺激增加而增加,物质带来的幸福必然是短暂的。要达到真正长期且持续的心性幸福,是追求思维的乐趣博物学习并不是为了追寻所谓的真理,而是在纯粹地享受思维的乐趣。

王小波有一段话,读懂之后,觉得真幸福。

在一切价值判断之中,最坏的一种是:想得太多、太深奥、超过了某些人的理解程度是一种罪恶。

我们在体验思想的快乐时,并没有伤害到任何人;不幸的是,总有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

诚然,这种快乐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但我们不该对此负责任。我也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取消这种快乐,除非把卑鄙的嫉妒计算在内——这个世界有人喜欢丰富,有人喜欢单纯;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嫉妒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觉得幸福是因为,一路长大,遇到很多次询问周围的人一些困惑我的问题时,往往得到的答案是,想那么多干什么,不累吗?心灵被多次打击,以为自己错了。

我们生存的本能是求同,不同会让我们有恐惧。为了和大家都一样,我们会表演,会失去自己的存在。

发现一切事物,除了广度值得涉及,深度更值得探索,即遍是我们最熟悉,最平常的。比如,时间,时间宝贵,有限,不可再生,但不同阶段我们对它的感知是不同的,基于这不同,该怎么珍惜?通道,你怎么做最具有感知力的真自我,成为你身处真实的,有无穷力量之源世界的通道?还有,文字,语言,思想,该怎么和我们有关系,使用者,传递者,还是创造者?

想做到自如自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独自走,请足够勇敢。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如自在与追求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