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义——《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6

        人们常说情义无价。对于普通人而言,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似乎要容易一些,因为我们在面对情与义的选择时,至少不会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而对于高高在上的大臣或者是面对强权的时候,情与义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一不留神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赵氏孤儿》就是一个最经典的情与义相交织的典型故事。

        在汉昭帝时也有一个这样的感人故事。汉武帝废了太子刘据之后,当时刘据的儿子也就是太武帝的孙子刘进娶妻王翁须,生下了皇曾孙刘病乙。在刘据因被告谋反,最后自杀身亡时,皇曾孙才刚刚出生几个月,被关在了监狱里。当时廷尉监丙吉知道太子刘据没有造反的事实,所以特别怜惜皇曾孙,认为孩子是无辜的。他救下了这个孩子。可想而知,在刘据牵涉谋反案之时,还有谁敢过问他的事。但是丙吉不但救下了孩子,还于选择了忠厚谨慎的女囚渭城人胡组和郭徵卿喂养皇曾孙,而且丙吉每天都去探望他。

    后来汉武帝因为巫蛊的案子一直不能结束,自己也生了病,就经常往来于长杨和五柞两座宫中。星象家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之气,这可犯了皇家大忌。于是汉武帝下诏,通知处死长安被关押的犯人。当时丙吉堵住门不让使者进去,说是皇曾孙在里面。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天亮。使者禀报汉武帝,汉武帝也很后悔,于是下诏大赦天下。

    后来丙吉把皇曾孙送到京兆尹处,但是京兆尹不肯接受,他只得又把孩子带回到了监狱中。后来胡组刑满释放,皇曾孙对她特别依恋,不肯放她走。丙吉就自己出钱,顾胡组让她继续抚养皇曾孙,还用自己的俸禄去买米和肉,按月给皇曾孙。皇曾孙好几次身患重病,几乎性命不保,丙吉每次都督促乳母为其精心喂药,精心照料孩子。丙吉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可谓情深义重了。后来听说他的祖母的母亲和兄长还活着,就把孩子送给他们抚养。老太太看见女儿的孙子如此孤苦无依,就留在身边亲自抚养。直到后来汉武帝下诏,命掌管宫女事务的掖庭负责人去养育皇曾孙,并且正视为其登记皇族属籍。

        丙吉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如果有养育之恩,那么另外一个叫张贺的人对他就有教育之恩了。当时担任掖庭令的张贺曾经是刘据的宾客,也非常感念太子的旧恩,特别可怜皇曾孙。于是他也小心奉养,自己出钱为其补贴家用,教他读书。当时张贺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张贺的哥哥认为皇曾孙现在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是废太子之后,坚决不同意。后来张贺打听到暴室啬夫许广汉也有一个女儿,就摆下酒席,请许广汉前来赴宴,让许广汉将女儿嫁给皇曾孙。徐广汉在妻子不同意的情况下还是做主把女儿嫁给了皇曾孙。张贺用自己的钱为皇曾孙举办了婚礼,而且再次找人教他读书。这个皇曾孙聪明好学,由于长期生活在下层社会,所以对当时下层社会管理的好坏得失也了解的十分清楚。在别人躲豆来不及的时候,张贺出钱出力,为皇曾孙娶妻,为他授课。于废太子刘据而言,这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这个皇曾孙就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乙。昌邑王刘贺被废之后,刘病已被霍光等大臣接回宫中立为皇帝,许广汉的女儿后来也被立为皇后。

      见义不为,无勇也!丙吉和张贺都算的上是勇敢的人了。

      这时候想起汉昭帝元凤三年出现的一件怪事:上林苑枯死的柳树站起来了,树叶上还有“公孙病已立”。当时眭弘解释说是公孙家要复兴了,是不是就显得更加可笑了?有谁知道这里的“公孙病已立”中的病已竟是后来的汉宣帝刘病乙呢?当时又有谁能参透其中的天机呢?如果不是有了丙吉和张贺两个重情重义的人,病已真的能立吗?历史还真是有意思!

古道老师点评:

      更为难得的是,丙吉虽然对汉宣帝有救命之恩,但他在宣帝期间任臣子时,却从来没有提起过。只是后来一次偶然的事件,宣帝才知道丙吉对自己有如此大恩。我看到这段时,也非常感动。

      宣帝的命运有点像明孝宗朱佑樘,都差点被人杀害,都有人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他们的成长,成为皇帝之后都比较仁慈,都史称中兴。当然,也都不长寿,宣帝42岁,明孝宗只活了36岁

你可能感兴趣的:(情与义——《资治通鉴》读书笔记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