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那些事儿

一、上海,零下7度

2016年1月23日,上海的最低气温降到零下7度,这是我在上海四年最冷的记录。屋漏偏逢连阴雨,LSC的空调坏了,我像只流浪猫一样辗转于LSC、宿舍和图书馆之间,天天关注天气预报,盼望气温赶快回到零上。丽娃河结冰了,而且很厚,这是难得一见的奇观,我心想,ECNU校园的四季冷暖、花开花落我都见识了,今年应该可以毕业了吧。论文也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时候,在宿舍里坐久了也冷,其实空调这玩意儿,到了零下就更多地是象征意义了,而且室内空气温度分层递减,头上跟脚下差好几度,于是乎找了个破枕头踩在脚底下,上面放个热水袋,完美破解了因海拔而造成的温差。

第一次见识了上海这座城市的脆弱:一夜零下7度,第二天师大一村就闹起了水荒,开始我还很纳闷,后来才知道,水管冻裂了。原来上海的自来水管多是裸奔的,而不像北方的水管有衣服穿。

二、虹桥火车站,我强忍泪水

由于急着修改论文,我计划春节过后提前返回上海。考虑到快要离开上海了,大年初五与春霞和佳佳一起,带着佳佳的姥爷、姥姥和小圆圆一起到了上海,玩了三天。他们离开的当天上午,我们去了上海自然博物馆,两个孩子玩得挺高兴。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佳佳知道要离开我,开始有些恋恋不舍。一开始我没有太在意,以为过一会儿就好了,没想到佳佳一直念念不忘,甚至主动提出要跟我再待几天。

这几年明显感到佳佳情感方面的发展,头两年的“政策”基本上是我回来欢迎、我走随便。从去年开始有时候会哭,但也仅仅是雷阵雨。这次也许是因为我在家的天数太少,也许是因为这次分别的形式是在上海她主动离开,更多地则可能是这几年的积累,佳佳长大了,感情更丰富了。所以看到她当时的状况,我真的心软了,春霞考虑到我的论文到了关键时刻,坚决不同意,我也突然意识到现实情况:宿舍比较冷。可是没想到,佳佳却哭着说:“我不怕冷,我要跟爸爸多待几天!” 这时候我真的有点忍不住眼泪了。

在去虹桥火车站的路上,各种哄、各种劝,佳佳也时刻警惕着,怕我跑掉。到了虹桥,佳佳提出要吃饭,其实她就是想跟我多待会。要了她最喜欢的汉堡和薯条,也没怎么吃,我把肯德基的餐盘垫纸撕成14小条,告诉她,每天扔掉一张,到只剩一张的时候,我就回去了。好歹总算上了车。

送走她们,我一个人在候车室坐了好一会儿,一直盯着手机,生怕有什么事。其实,车已经开了,也没什么事。回到学校,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也许真的该回家了,佳佳的成长,需要我的陪伴。

三、37岁生日那天的预答辩

本来说好2月25日举行的预答辩临时推迟了一星期,当时其他几位一起答辩的同学都挺高兴,又可以多准备一周了,而我却非常希望能按期进行。不是因为我准备得充分,而是因为佳佳走的时候我那郑重承诺,虹桥送别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难道我要让她失望了吗?我甚至打算还是按原计划回家,待几天再返回进行预答辩。后来权衡再三,害怕那样再造成一次别离的刺激,只好如实跟佳佳说,还不错,她能够理解并接受了。

择日不如撞日,没想到预答辩的日子,撞到了我的37岁生日。预答辩还算顺利,还有老师建议我出去走走,踏踏青、赏赏花,暂时清空一下脑子,从而跳出已有的圈子用新的眼光再次审视自己的论文。顾村公园的樱花快开了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箱子已经提到预答辩现场,一结束我就直奔虹桥,我的小情人已经对我望眼欲穿了。

佳佳的这次经历,让我对上海以及华师大的逍遥生活的留恋少了很多,开始考虑回去的事。趁这次回家,带回去一部分书,没想到惹了祸,箱子轮半路坏了,只能生拉硬拽,导致“网球肘”陪伴我整整半年。一次在网上查网球肘的治疗,看到有一种说法叫“四十肘,五十腰”,天哪,这是要四十岁的节奏么?我跟n个人说过,20岁到30岁没觉得啥,然而一想到40,就害怕。

四、等待最后一只靴子落地

博士论文的盲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环。提交盲审稿之前,也是看了又看,跟大考交卷前一样的感觉。交上去之后,还有半天时间截止,发誓绝对不再动那个文件夹了,结果还是鬼使神差地打开溜了一眼,发现一个表格的百分比竟然写错了,于是又刻录了一张光盘,替换回交上去的那张。

大概送出去刚一周的样子,我就收到了两个意见,刚一开始看到邮件标题我都有点蒙,怎么会这么快。先看最后结论,还不错,都过了。然后仔细看评语,有一人竟然写“具备了独立从事物理教学研究的能力”,真的是盲审啊,连啥学科都没闹明白呢。马上给裴老师报告,裴老师淡定地发来几个字:“你知道什么叫盲审了吧”。

至此,从理论上讲,即使第三个意见不通过,我的最终盲审结论最差也是“争议”,我还有机会通过校学术委员会“起死回生”。

不知道为什么,这最后一只靴子就是迟迟不落地了。眼看要到40天的盲审期限了,我已经开始盼着它不来了,因为按照规定,40天内没有返回的,按照通过处理。结果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的时候,我收到了邮件,过了。同时,系研究生工作秘书告诉我,我的第三个意见是全系最后一个返回的。

五、博士论文后记

无数次憧憬过写博士论文后记时的情景,也多次想到过要把某某事情或某某字句写进后记。没想到,盲审通过后,马上忙着准备答辩了,等到要给答辩委员送论文的时候,才想起来后记还没写。此时再想想当初觉得一定要写的那些事、那些话,有些早已没有感觉了,但唯一例外的是这样两句话,当我第一次看到它们的时候,就决定了要把它们写到博士论文的后记里:

在向往科学殿堂的追梦中发现了教育之美丽,却未曾料到求索之路竞如此充满荆棘。
—— 裴新宁,博士论文后记

在这里自由、畅快地住了三年。离开之后,不想这地方会有难度。
—— 刘良华,博士论文后记

六、博士论文答辩

自2012年9月我进入LSC,当年11月份鲍贤清博士答辩,也即高文老师的关门弟子答辩之后,LSC一直没有博士答辩。2016对于LSC来说有特殊的意义:一是高文老师创立LSC10周年,二是首批(我和詹艺)高文老师的再传弟子博士答辩。

LSC的博士论文答辩是别具风格的,这些年也听过不少博士论文答辩,但鲍贤清的答辩情景仍然历历在目,特别是他最后感言的环节,竟突然之间泣不成声,而且我听说以往LSC的答辩,最后感言环节几乎无人不哭。

正式答辩之前裴老师为我组织了两次内部模拟答辩,第一次我被批得外焦里嫩,感觉这是我在LSC四年以来大小汇报最惨的一次。我这时才真正意识到,LSC的博士论文答辩为何那么与众不同。裴老师和王美老师并不是认为我的论文做得不好,而是认为我讲得过于平淡,她们都将博士论文答辩视为“人生最美丽的一次绽放”,说实在的,我的思想认识真没有到那样一个层次。裴老师甚至将她当年的答辩稿直接发给我参考,她是真心希望我“绽放”一次的。

博士答辩如同开一次小型学术会议,有很多琐碎的准备工作,这让我再一次感受到LSC大家庭的温暖,大家开心地忙碌着,裴老师说这是嫁姑娘的气氛啊。光涛一直很遗憾,没能跟我一起答辩,我对他说,你答辩时我一定来。

5月27日正式答辩。事后裴老师竟然对我说,她头一天晚上失眠了,她甚至想到,如果我遇到了困难,她就准备“挽起袖子替我上”了。裴老师从来不当面表扬学生,在她眼中你永远是有问题的,但是在公开场合,她比任何老师都护犊子。

总算没让裴老师挽袖子,各位答辩委员对我还是挺客气的。我的盲审结果在课程系的几篇论文中可能是最差的,但是以“要求严格、提问犀利、人见人怕”著称的答辩主席吴刚老师,却给了我很高的评价,这令我很欣慰。吴老师最后讲了一段话,里面饱含了他对高文老师开创的这个学术共同体的赞许之辞,抄录如下,以示我对哺育了我的这个共同体的感激以及对其中所体现的学术价值观的认同:

我们高老师这个团队,代表着整个教育口的一种精神。我讲教育口的精神是指:我们没有说自己是什么学派,但是我们比学派做得更强,我们没有说自己有什么规范,但是我们比任何规范都更有示范性,我们没有说自己在传承什么,但是我们总在选择新的课题,不断向前挺进,而且从未停止追踪世界的前沿。这种精神我觉得可能才是我们教育口的精神,从刘校长到现在从未间断,不论我们身处何方,都能继续传承下去。

我有意打破了LSC博士答辩“必哭”的传统,我的感言环节,还讲了几个段子。我能理解哭的人,做博士论文真的不易,但也许是我先前的一些经历,就像裴老师博士论文后记中的那句话所说的那样,让我非常渴望“为伊消得人憔悴”,我心甘情愿,累并快乐着。

再次郑重记下我的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各位老师的名字:
主席:吴刚教授(华东师大)、委员:黄都教授(广西师大)、陆宏教授(山东师大)、孔企平教授(华东师大)、徐斌艳教授(华东师大)。

七、飞往新加坡

2015年暑假投了AERA2016的论文,11月份出乎意料地收到拒稿通知。之所以说出乎意料,是因为14年投过,没想到中了,15年明显感觉比14年的好,结果没中。后来分析可能是投错了方向,于是在肖思汉老师的建议下,修改后投了ICLS2016,说是修改,其实是很大的改动,期间陈舒帮我大忙,反复督促我改这里改那里,再一次被师妹的执着所折服。16年春节的前一天收到了录用通知,这里面有陈舒一半的功劳。

2016年6月20日,我在浦东机场登上了飞往新加坡樟宜机场的航班,开始了为期5天的“毕业旅行”。没想到第一次出国,竟是去了这样一个“熟悉”的国度。直到飞机降落,走出机舱,迎面看到黑黑的马来族工作人员,看到手机上出现了陌生的信号名称,才意识到离开祖国怀抱了。

我花了40分钟从东到西贯穿了新加坡的国土,与提前一天到达的大部队在南洋理工会合。在地铁口抬头看到“山东煎饼”的摊位,捏捏腮帮子,我的确是在新加坡。

作为曾经组织过大型国际会议的人,参加ISLS(国际学习科学协会,看清楚,不是ISIS)的年度盛会倒也不至于有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但还是非常欣赏会议承办方新加坡国立教育研究院优雅而高效的会务工作。集中地见到了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各路神仙大牛,自己也在分会场赶鸭子上架地用英语讲了二十分钟。

忙里偷闲,参观了新加坡的地标鱼尾狮、摩天轮,还去了牛车水、小印度、乌节,品尝了叻沙、肉骨茶等名吃,夜游了别具特色的夜间动物园。我的新加坡印象:一个美丽、整洁、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城市国家。

八、毕业典礼

在新加坡的时候就接到课程系研究生工作秘书老师的电话,我还以为是什么要紧的事,结果是提醒我填写博士毕业典礼报名表格。打开表格我才发现,华师大对博士毕业典礼真的是很用心,让我很感动,报名表格细致到了带几位亲属。

6月26日下午在思羣堂举行博士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有点儿遗憾的是,佳佳临近期末考试,没来见证我的人生重要时刻。陈群校长讲话,他上来就说,“今天是6月26日”,见台下没反应,他又说:“2016年6月26日,六六大顺!”,这时大家才明白过来,热烈鼓掌,然后陈群校长回顾了ECNU自建校以来每个带六的年份所发生的值得庆贺的事件,说到66年的时候,他说,“那是任何一所高校都无法逃脱的不幸,不提也罢”。

我一直觉得ECNU是蛮有人情味的,这四年见证了一些事例,与沪上四大金刚的其他三所也有些对比,我认为ECNU在这方面是胜过其他高校的。毕业典礼再次印证了这一点,校长逐一授学位、握手、合影,这在博士层次是普遍的,但直到打开从校长手上接过的那张“纸”,我才发现那是货真价实的学位证书!当时我真是有点蒙的,这才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上台领受学位之前要两次三番地“验明正身”。据我所知,没有一所学校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真证的,生怕出错。而ECNU这次却如此“真诚”地对待毕业生,这背后实际上要很多人做很多额外的工作,而且对毕业生事先也没有通知,算是一个惊喜。在当前很多高校行政人员看来,便于自己开展工作、少承担不必要的责任,仍然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指导思想,这让我越发敬佩ECNU,敬佩提出并实施这项工作的所有老师。

九、再见,ECNU

ECNU另外一点让我感觉有人情味的地方就是它的离校手续,虽然严格规定了后勤、图书馆、院系等一系列手续的时间节点,但全程下来,没有人检查你是否盖齐了章,是否还清了债。最好的管理是感觉不到的管理,当我到系里给学生证盖了“注销章”之后,我才意识到我可以“净身出户”了。

我6月30日离开的ECNU。29日晚上,LSC的一众男女兄弟们去凯旋北路喝酒撸串,为我饯行。30日上午,云声如约来到宿舍门前,帮我运行李。我的大姐师妹乔新虹老师特意赶来送我。那些日子总是想着走出ECNU校门的时候,再回头看一眼,或者拍张照,也许我会落泪的。结果,光顾着跟云声说话,上了高铁我才想起这件事。

我和云声先到上海站托运了被褥,停车场离行包房隔着一个广场,我俩在烈日下一人一个肩膀扛着个大大的编织袋,我调侃说,这也是难得的一幕啊。云声一直把我送到了虹桥火车站的检票口,一路上,我一直沉浸在对这四年的回忆中。

我带了两个箱子,由于网球肘,下车时有点吃力,爸爸带佳佳来车站接我。佳佳很兴奋,对我说:“你爸爸带着我来接我爸爸啦!”

十、长白山之旅

我回家一周后,爸爸回聊城了,我们过起了三人世界。这几年每年暑假都要带佳佳外出旅行,今年我们去了长白山。虽然不是第一次坐飞机,但佳佳还是很兴奋,刚起飞就问我下面是什么山,我随口说是泰山,她马上兴奋地喊起来:“大爷爷……”,我赶紧捂上她的嘴。飞机沿着长山列岛跨越渤海湾,我跟佳佳回忆了我们的长岛之行。

来回5天的时间,我们参观了长春的伪皇宫(给佳佳解释历史真的很难,但她记住了那个三岁当上皇帝,没几年就被赶下台的倒霉的人)、长白山的西坡和北坡(特别是在西坡看到了夏日里难得一见的天池全貌)以及吉林陨石博物馆。这次旅行佳佳印象很深刻,也为她完成绘本作业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十一、叔叔婶婶婚礼上的小花童

今年对于刘新杰同学来说绝对是个“大年”(此时我也期待着他的“年终总结”发布),古人所谓的人生三大喜事,他今年占了两个:博士毕业以及获得曾被认为小概率事件的德国公派留学资格,堪比古人的“金榜题名时”,然后就是“洞房花烛夜”了。想想十年前我结婚时他还是上高中的小屁孩儿,十年后,我博士毕业,他也博士毕业,还结婚了,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有点蒙,他是怎么追上来的?

8月28日,刘新杰、张苏这对新人的婚礼在东昌宾馆隆重举行。婚礼的筹备过程,因为我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操了不少心,中间还几经波折,结果总算是皆大欢喜。我当年在婚礼上的致辞让很多人印象深刻,刘新杰同学暗中与我较劲,颇为神秘地准备了29张PPT,没有让任何人看,由于我负责现场技术保障,这才在婚礼前夜让我溜了一眼。婚礼现场他愣是把新娘、伴娘、伴郎晾在台上自己讲了半个小时,成功刷新了我保持10年的婚礼时长记录。我身边的调音师看到29页PPT惊到了,问我新郎是干什么的,我说“中科院”的,他哦了一声,就不再说什么了。

这场婚礼的亮点,除了主角以外,就是两位小花童了——新娘的弟弟以及新郎的侄女,辈分有点乱,但年龄没代沟,两位花童极具敬业精神,接受了专业训练,刻苦排练,圆满完成任务,受到来宾们的一致好评。

十二、开学第一天

杰杰和张苏的这场婚礼安排的真是恰到好处,我28日参加完婚礼,29日就是我阔别讲台4年之后的开学第一课。我特意穿了参加婚礼的那套衣服,希望开工之日沾沾喜气。

没想到,我这第一课,上得还真像职业生涯第一课。教务处来听课就不说了,作为校级教学能手的我,感觉也没啥特别的。关键是四年没上课,多媒体设备升级换代了,以前是学生负责开,现在只要插卡就行了,幸亏我带了校园卡。真是一卡通啊,一插卡,电脑启动、投影仪开机、银幕自动降下来,看到一切顺利,我顺手把卡抽了出来,没想到,一会儿竟然自动关机了。难道设备有问题?我找了个同学,让他去叫维护人员,结果同学告诉我,老师,你直接按对讲就行了,看来我out啦。按了对讲,对方说,老师您是不是把卡拔出来了,我说是啊,要一直插着吗?此时我是一脸黑线啊,虽然对方很客气,但我想他心里一定在说:“你新来的吧”。谁说的,俺十年教龄了好吧。

下课后,发现饮水机也是插卡的了。跟在学生后面,插上校园卡,可就是不出水。这时候,后面的学生很礼貌地提醒我:“老师,您拿错卡了。” 我说,没错啊,就是校园卡啊。学生笑了:“应该用饮水卡。” 又是一脸黑线啊,这学生肯定也会说,“你新来的吧。”

新生活开始了。

由于今年赶上新旧教学计划交错,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时量一下子翻倍,这学期也成为我十年教龄中课最多的一个学期。同时也发现,原来的专业课课时也变了,内容也要有调整。日子啊,你等等,我有点不适应。

那段日子里,有一天在返程的班车上,跟光涛聊起种种不适应,他发来现场照片,熟悉的背景,几位师妹冲我打招呼,大家说想我了,问我啥时候回去,我说我现在正行驶在京沪高速上,他们发来几个字:“调转车头,开往LSC”,我瞬间泪奔……

十三、爸爸,我难受

国庆节过后,工作及生活的事情我刚缓过神来。有一天早晨,春霞出差了,我送佳佳去上学,一切如常。走到校门口的时候,佳佳突然说难受,让我给曹老师打电话,说今天要休息一天。我有点蒙,后来看她好像是肚子疼,就跟老师请了假,带她回了家。这是佳佳上小学以来第一次请“病假”。后来发现不是真的肚子疼,而是不愿意上学。

没想到,一段艰难的日子开始了。2016年10月17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搭乘神舟十一号飞船前往天宫二号,开启了30天的太空之旅。同一天,爸爸来到济南,当时是考虑那一周春霞密集出差,让他来待一周。结果,佳佳不愿意上学的情况也在这一周愈演愈烈,这让爸爸在济南待了一个多月,比景海鹏他们在天宫二号的工作时间还长。

开始全家人都想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甚至咨询了有过切身经历的刘新杰同学,后来发现其实佳佳这个年龄她也说不出什么原因,也许“难受”是最真切的感觉。佳佳是很守规矩的孩子,而现在学校的规矩还是比较多的,处处出于培养好习惯的目的,但实质上不一定有效。我宁可不要培养孩子那些所谓的好习惯,我只想要一个有孩子样的孩子。

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春霞默默承受了很多。让大家欣慰的是,这件事过去了,目前看来对佳佳影响不大,这也算成长必经的痛吧。

这件事也让我反思很多,陪伴孩子,不仅仅是跟她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跟她一起经历成长路上的酸甜苦辣,一起成长。

十四、回到ECNU,回到LSC

听说光涛11月20日答辩,为了我们四年的情份,为了当时我那句承诺,也为了回去看看诸位男女兄弟,我决定去趟上海。去之前我想到与祝俊风在STEM方面的合作,想顺便约他见个面,没想到,他马上发给我一个会议通知,恰好16-19日有个STEM会议,他还在会上有展示课,这简直是特意为我安排的。那段日子正在读王阳明,正在体会他所说的“凭良知去做事”,出于纯粹的情份和承诺,我去上海参加光涛的答辩,这是“良知”,我没有多想,结果我收获了更多,有点意思啊。

在上海的几天,除了早餐,吃饭没有花钱,第二天我的嗓子哑了,真的有回家的感觉。我在心中跟自己约定,争取每年LSC的博士答辩都回去一次。

十五、网络读书会

光涛的博士答辩再次显示了LSC博士答辩的别具一格,加上光涛独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一次欢乐的聚会,光涛也非常感动。于是我萌生了做点什么回馈LSC的想法,回来第二天一大早赶往长清上课的班车上,光涛告诉我他激动得凌晨2点才睡着,早上5点多就醒了,于是我提了搞个网络读书会的事,我俩一拍即合。

我做了LSC网络读书会第一本书《信息简史》的领读人,我的导读已经写到了第3期。这事符合我做点儿喜欢的事、有意义的事的追求,我干得很Happy。

十六、阅读小明星的奖状是校长印的

佳佳被评为“阅读小明星”,她兴奋地告诉我:“奖状是校长印的”。我一愣,你怎么知道?佳佳说,上面印着“刘其彬印”,我笑岔气了。

佳佳现在走在大街上,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字,才上了三个学期的小学啊。她现在的状态,我感觉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不懂”。比如她知道钱很有用,但对钱的数额又没有概念,看草莓的标价是20元,问我是不是20元一个。所以,这也是我们跟她交流、沟通,讲一些道理的最大挑战。

外一篇:2016我读过的书 传送门在此

今年的事比较多,写得也多。但按照惯例,每年我总要总结一下读过的书,这似乎成了一个习惯,这几年,我形成了两个稳定的爱好:喝茶与读书,并且都希望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今年读的书也不少,前几天就写出来了,所以算个外一篇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