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对于我们熟悉的汉克斯大叔,不甚友好,不仅自己和老婆双双感染新冠,新电影[灰猎犬号]也在一段观望、博弈之后,忍痛放弃院线,直接上流媒体平台播放。
汉克斯对此谈论道:
“C·S·福里斯特的原著小说一直是我的心头好,我对它有着特别的爱,我也一直都想把它改编成电影,于是我就自己来担任编剧进行改编,也担任了影片的制作人,大概倾注了我10年的心血。
最后影片因疫情的原因直接上线流媒体了,我其实还是很心痛的。流媒体也有很多好处,价格便宜,人们能随时观看,我并不是对苹果购买了这部影片感到生气,我只是觉得,在画面效果和音响效果方面,影院和电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不过对于我们,确是一种幸运,毕竟可以尽早欣赏到这样一部展现独特海战的电影,一部汤姆·汉克斯倾注心血的电影。
[灰猎犬号],豆瓣8.3,IMDb7.1
▼
必须说,在2020上半年全球电影一片萧索的境况下,能看到[灰猎犬号]这样的电影,已经很感激了。
观看过程,也是一根线索,悬挂,摇摆,紧张,刺激。
但这并不能掩盖[灰猎犬号]的问题。
首先,这是一部笨拙的电影,造成笨拙的原因是用力过猛。
影片一切都是好莱坞驾轻就熟的路子,真人真事改编,以少胜多的奇迹,美式英雄主义,饰演者又是美国符号式的汤姆·汉克斯。
在影片最后也出现了影像资料和真人。
可[灰猎犬号]太想让观众紧张刺激了,主创当然也知道,在这样的电影里,淬炼紧张刺激的主要成分就是节奏。
所以,我们看到,除了影片前后的祈祷部分和开头必要的好莱坞式抒情之外,电影一直在打。
在茫茫的大西洋,在超出了空军掩护范围的黑暗海沟一段,灰猎犬号们需要完成孤独的50个小时的航行。
同时抵御不知何时就会出现,也不知道具体是多少的纳粹德国U-潜艇的袭击。
主创们知道节奏对这部影片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塑造节奏产生了误解,起码影片里所表现出的节奏,就是打打打。
其实节奏都是相对而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快,也没有绝对的慢,所谓雕刻节奏,首先树立一个参照物。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里已经做出了示范,当波恩在房顶一路奔袭,去解救被杀手跟踪的尼基时。
波恩奔跑、翻越时是一个节奏,镜头落入尼基和杀手时,是另一个节奏。
两个在物理空间同时发生的事件,因为节奏的变化,紧张感倍增。
[灰猎犬号]和[战狼]是同一个问题,即便是再快的节奏,被连续不断地释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节奏也会被拉扯得变形,反倒失去节奏的韵律感,变成一种冗长和聒噪。
如果没有舒缓得当、疏密相间,观看者的紧张很快就会变成疲累。
另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创作上的想当然和不加节制,破坏了商业上的美感。
[灰猎犬号]的镜头一直聚集在船舰上,作为观众,我也确实被影片一直强化的专业性震撼到。
在军队,尤其强调专业性,各个岗位严丝合缝,有条不紊,如瑞士精工手表一样运行,通信兵就连打个喷嚏都不行,“再犯就开除你”。
影片最后,空中支援到来时,“开火给飞机标记目标”,也有让人醍醐灌顶之感。
战斗力是指一个整体,除了声呐部、鱼雷部等显性战斗力,炊事兵也是战斗力的一部分,舰长按时吃饭也是战斗的一个环节。
所有一切真的做到了“机警如蛇,纯真如鸽。”
雷达,声呐,深水炸弹,一套流程,一气呵成
在影片行进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种专业性的锋芒,是如何在第一次航行大西洋的船长指挥下,就取得了干掉了四艘U艇的战绩。
而自己一方,“在过去的48小时里,船队损失了七艘舰船,两艘受损” ,“左舷甲板中了潜艇一炮,牺牲了三人”。
这就是时间的力量,长时间的艰苦的训练,形成了本能一样的反应,在危机出现时,以最短时间内将力量作用到敌人身上。
战争片和动作片同理,角色一方,需要正面去塑造,也需要通过反面去塑造,也就是通过他的对手去塑造。
对手越强大,主人公越强大。
[灰猎犬号]全程都没有看见敌人,只有纳粹的U-潜艇在夜晚的大西洋海面上起伏了几次。
可不是每个人都是诺兰,不是每部电影都可以效仿[敦刻尔克]。
在[敦刻尔克]里,诺兰没有露出敌人的样子,其实是想告诉大家,在战场上,士兵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恐惧,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是军事行动上的一次失败,却是人性的胜利。
所以在片尾,老人对战士们说,“欢迎回家”。
[灰猎犬号]主题仍然是传统好莱坞一直在歌颂的美式英雄主义,对手是这种英雄主义的重要构成元素,所以虽然片中也出现了鱼雷擦着船舷飞过的镜头,但惊险度仍然是单向的,因为失去了对手酝酿、实施和期待的过程。
创新是危险的,尤其是为了创新而进行的创新。有时候,套路化不一定就不好,套路反倒是被反复证明了的公式。
但[灰猎犬号]仍然值得一看。可以给到7分。
你怎么看待[灰猎犬号]?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