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烂泥

        杨绛先生在《干校六记》里说,河南息县的泥土有个特点,叫作“雨天一包脓,晴天一片铜”。这就是胶泥的特点,一下雨就松散了,一团烂泥,陷进去拔不出来,但是天晴以后,干了就变得非常硬,跟铜一样,敲都敲不动。这团泥你从地里挖出来以后还不是你的,要把它变成属于你的、可以玩的泥,还得去摔。摔胶泥很有技术,摔的时候要兑水,摔的力度要合适,时间要够长。那摔到什么程度算是摔好了呢?摔熟了就是摔好了。胶泥的生熟是个变量,所有变量都可以测量,怎么测量是否摔熟了呢?就是揪一根头发,用头发从你上割下很小一块儿,看这一小块儿泥能不能挂在头发上。割不下来就是太硬了,挂不住就是太软了。不软不硬正好能割下来挂在头发上,就是摔熟了。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泥巴,要你自己摔出来的,你给其他人玩,其他人也玩不好,只有你自己知道怎么玩。这些是在李连江的《不发表 就出局》里读到的,至今印象深刻,十分有趣。


一团烂泥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或者曾经是一团烂泥,有没有摔过自己?能不能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来摔自己,并且把自己摔到那个份上,摔熟为止。是父母早早地给一个模子,像做糕饼一样把你搓圆了按在里面,印上花纹,轻扣一下倒出来,陈放在那里,就算是一个成品。还是由着自己的任性,到处去摔打,越来越有韧劲?是更多地活在父母的权威期待里,成为他们目光追踪的焦点,还是更多地活在自我期待里,保持说“不”的天真?当然,我这里假设了两种期待不一致了,如果一致,那是幸运的。

      有好几年,即便年过三十,我都渴望有个兄弟姐妹。我觉得做一个独生子女有很多烦恼,渴望有个人与我分担,其实是想转嫁矛盾和压力的一种逃避心态。但我肯定改变不自己是独生子女的现实的,于是我决定要有两个孩子——也许这些想法都是荒谬的,却是很强大的潜意识——并提醒自己不能重复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大家常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不都是为了孩子”、“还不是为了孩子嘛”,这些话对吗?等我真的有了两个孩子,我开始明白自己不能这样去做父母。因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根本不应该放在任何一个孩子身上,而是要放在自己身上。

     

一团烂泥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给孩子选择自我的机会,不要剥夺他经受摔打的过程。不要为孩子牺牲太多,更不要要求孩子按你要求的方式给予回报。自己的任务是做好自己,同样不要天经地义认为你的孩子就必须听你,按你的方式行事,或者必须达成你的什么愿望。如果他做不到,就要背上“情”债陷入负疚之中。解放自己做好自己,同时让孩子拥有一健康而快乐的人生。

        不要去催孩子多弹5分钟琴,不要在孩子说不饿的时候反问“你怎么可能不饿”,孩子需要学习自我把控而不是被操控。父母最大的错,是忘了做自己,却勉强孩子不能去做他自己。你手里有一团烂泥,那是你自己;同样孩子手里也有一团烂泥,那是他自己。相信他,放开他,让他去摔打,摔熟为止,才能去雕塑属于他自己的完美作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团烂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