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因为经典和牛人。
开个玩笑,绝大多数人生困惑在王阳明那里就能得到解答;绝大多数学习困惑在马奇那里就能得到解答;绝大多数决策困惑在西蒙那里就能得到解答;绝大多数诗歌困惑在宇文所安那里就能得到解答;绝大多数小说困惑在张爱玲、卡尔维诺、纳博科夫那里就能得到解答。这种人类社会的真正天才是极稀罕的,才值得大家去追随。
一个时代的杰出智慧是数量极少的。相对来说,智力分布是正态曲线,一个时代的超级大牛数量有限,上个十年与下个十年,人数都是那么多;
信息聚集不是正态分布,更多类似幂律分布,二八原则,波士顿、纽约、北京这些地方,几乎聚集了一个时代趋势的 80% 的高质量信息来源。
读经典是神交,与杰出智慧碰撞交流。离信息聚集极端值更近,会与同侪智者,激起智识层次跃迁。
拈花成刀,折叶成剑。术,亦重要。
为了对抗命运,回归写作真意。
记录那刀光剑影的读书历程,苦练心经正法的求索之路。是为写真正读书笔记的真意。
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苞在八股文盛行时,号召重回经典,向韩愈学习,提出义法之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以义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写读书笔记,符合义法之道。读书笔记,要言之有物,有信息点;言之有序,组块得清晰,降低人们的认知负荷。
真正的读书笔记,用自己的眼光寻找经典中的思想,保留了封装他们思想的句子,组织各种卡片,形成独特的笔记。一板一眼,有章序可循。不拘一格,核心模式连成网络。
一、主体内容
写读书笔记是君臣佐使的运用。
君,先贤大多数的思考和解答,核心模式。辅,自己的践行体悟,切身解答,那是独有的自我,鲜活的生活,时代的痕迹。
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里有一篇文章《给高手学习的方法建议》也谈到了如何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清晰表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带走书中所有的亮点(包括真正好的小故事);
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模式(系统,结构,逻辑,范式等等)告诉你,前面可能到了哪里;隐喻告诉你,你的身体告诉你,路途边这风景,奇妙有趣。
让读书笔记体现这美好的历程。既写模式的理解过程,也写启发感悟,以及还没有弄明白的待探索的地方。
二、卡片形式
在实践中,常见使用六种卡片形式
1.导图笔记,系统深刻:系统卡为主
主题读书结束,静心来做思维导图笔记。可建立框架,理清思路,了解来龙去脉,更加系统、科学的掌握这门知识。
先看几遍目录或随意翻阅,当知识脉络从脑中浮现出来,此时做思维导图是最好不过。把脑中对于整本书的知识架构画出来,做成一张卡片。
《实用性阅读指南》当中作者提到在读完书之后,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整体脉络。关于思维导图的使用方式作者亦举了三类例子,即,可以是关于书籍信息制作; 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目的制作 ;可以根据书籍的章节来制作。
具体途径,除了网上可参考的各种“导图模式”、“鱼骨头”之外,最宜手工制作思维导图。
按照知识框架,一步步用自己的语言去填充(这步用铅笔)。
再跟着书本,在这个框架上修改,使其更加专业和完善。
最后,经常复习。总结修改完善导图,激发更深刻的思考。同时记录这个修改过程,形成体悟卡片。
这样对书中核心知识点,便逻辑清晰,印象很深,而且系统科学。
2.必修科目笔记,动手重组:术语卡居多
对于知识体系来说,经典是非常重要的,是构成知识体系必修科目的书籍,更是需要格外看重,在做笔记的时候力求重组重生。
先通读经典一两遍,再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经典,接着一遍遍手写、理解“自己的经典”,最后,一边总结把书读薄,一边再从问题库中或主题阅读难度相对较小的另外两三本书中(对应读)寻找感觉。
这样做笔记的好处是,稳扎稳打,加强理解,全面深刻。适合于经典中的经典等。重点把理解过程用卡片表现出来。术语卡可以多写。
3.阅读感受,读读写写:摘录卡居多
具体阅读方法是:先目录,再看结尾,接着通读,有重点的阅读,期间摘录重点,写读后感。于此反复,沿着大主题必读科目一,专题题目二,兴趣方向三,一本又一本,卡片一张又一张,最后再修改电子化构成整体。
能沿着某一个方向,有重点的推进,而速度较快。
有时需要整理写在书上的临时笔记。看书时书上常写下运用方法、某种思路、一些灵感等。按照原文摘抄加上个人体悟的形式记录成卡片。
4.索引笔记,吃透书本:问题卡居多
记得钱钟书读书,他非常喜欢做笔记。他认为只有笔记,才能把书很好的消化和思考。而这种索引笔记,便是阅读学习中的最好方式之一。
比如看书时,总会遇到重点难点。对此,先用不同颜色予以标签,再在上面写上关键词,最后附在该页外侧。及时规整,做成卡片。好处,一是清晰简洁,便于建立框架。二是提纲挈领,快速找到要点。三是加深理解,利于吃透整本书。
5.便签笔记,简单高效:小体会卡居多
用一张/半张A4纸,分左上、右上和下部三部分。左上,记载着书名、归类、作者、出版社等。右上,记录购书时间、阅读遍数、来源渠道等。重点是,下部:有关键词,标记页、收获和不足等。左侧边,还有装订线,以便以后按照日期、类别,来整理存档读书笔记。
每读完一本书,认真去思考和填写。平常读书,作为书签夹在书中。而到一定时候,则统一装订存档。简单清晰、方便高效、有系统性。适合如文史类。
6.参考文献检索卡
把这本书的重要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籍记录成卡片。一是注明来源留有依据,二是如果发现读过的很多书籍都参考某书,那么溯源而上,可以很好地做拓展。
每篇读书笔记都将写过的卡片分为四大类(也是读书笔记主要四个内容块,即脉络,故事,体悟,联系):卡集一至卡集四。如果有些文章博大精深,需要读很多遍,建议层次不超过四乘五,卡片的划分切忌过细,超过七种类型就容易忘记或混淆。
三、主题中心
核心模式是主题中心。是纲。是魂。
一个模式就可以形成一个卡片集。可以从正反上下古今中外来展开,增加理解认知。模式有其生命和历史,可以串起来牛人和经典。展开的过程,就是论证思考,寻根溯源,联系理解。
读书笔记要大笔墨地体现书中的核心模式。
读书笔记不是流水账,罗列核心模式,连接卡片时,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重点于“最核心模式”卡片,模因范式体系等,着眼于最打动人的方面,不必面面俱到。一本书可以写多篇读书笔记。
四、正反连接
反连接
好的书善于利用「连贯之弧」组织文章脉络。
就像平克所言,具备连贯性的文章是经过设计的:一个层层嵌套的有序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它确保读者抓住主题,领会论点,紧跟相关事物,并让观点环环相扣。
好的笔记就是解封连贯之弧。拆开一层一层的包装饰物,找到礼物。就是发现问题,解读主题,理解论点,形成共识,保留疑问。
连接
广泛联系、比较相似或相悖的思想,并作出判断、抉择。读书笔记的质量依靠的是对核心模式的认识,靠的是主题相关阅读量,其实就是联系、对比的能力。倘若仅有一家之言,那么写出来的笔记毫无意义,不过是对作者观点的复述而已。只有联系起来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与价值判断。
五、连成网络
写真正的读书笔记,就是记录网络里的模式及其形成的主要过程。这个网络是演绎的,联系的,创新的。
高阶学习者,掌握的是模式,且善于借助两个不同领域的链接来创新。举个例子,假设心理科学有两万个知识点,计算机科学有两万个知识点。那么,初阶学习者的设计方法是怎样的呢?逼你去穷尽这两万个知识点。这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法。
目前中国200个心理系的心理学本科教育正是如此设计。芒格曾毫不客气地讽刺这种心理学教育。
学懂弄通悟透构成我的模式的知识点,笔记是体现。
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创始人西蒙告诉我们高阶学习者,是如何学习模式的。记录这个过程,真正的读书笔记就形成了。
西蒙丝毫不懂也不在意心理科学的两万个知识点,他在意的是,从这两万个知识点中,他发现的模式。基于他的独特视角,他找出了不一样的模式,而构成这个不一样的模式的知识点,其实仅需200个足矣。但如果仅仅是发现心理学的新模式,意义不大。西蒙更巧妙的是,同样找到了计算机科学的200个知识点构成的一个新模式。心理科学的两万个知识点,对计算机科学有启发的不过200个知识点左右;而计算机科学对心理科学有启发的知识点,同样也不过200个左右。
输入不如输出重要,笔记是重要的输出。
穷举不如演绎重要,把握硬核知识模式。
守旧不如创新重要。搭建自己的模式网络。
六、卡片之外
将鲜活的证据和模因组成卡片,文采飞扬,印象深刻。
模因种在生活中。鲜活的证据在生活中。精彩的例子(证据)是攒出来的,不是找来的。积累素材库秘诀:长期且系统地收集整理证据(例子),想要“系统”,起码要做到两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琢磨手里的东西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卡片之外的过程,仍需注意几点。
1.运用认知原理。
(1)必要难度。写笔记的过程就是在梳理连接的过程中,学会运用必要难度法则,顺应和遵循人性底层逻辑和认知原理。轻松写,出效果。(2)降维输出。让精华以卡片形式存储在工作记忆中,将整篇文章菁华平面化,连缀成自己的知识树,变成读书笔记。
2.保持专注。专注生智慧。要想深入思考,做好笔记,这必须具备一定的专注。比如注意力高度集中,利用番茄钟(Forest)保持对信息的专注思考,可以是45分钟,或者更长、更短。
3.贵在坚持。做笔记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做好笔记更要持之以恒。今天记一点,明天记一点。不在于量,而在于思考,着重对整体和方法上的不断优化。
4.灵活记录。可以安静图书馆,喧闹咖啡厅。可以晨光初露,可以灯火阑珊。可以用心手写,可以是电子版等等。
总之,读书和笔记没有固定的方法,适合自己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