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汇编SWI

1.  状态切换和BX指令

AREA   ADDREG,CODE,READONLY
  ENTRY

MAIN

      ADR r0,ThunbProg + 1 
    BX  r0

      CODE16

ThunbProg
    mov r2,#2
  mov r3,#3
  add r2,r2,r3
  ADR r0,ARMProg
  BX r0

    CODE32

ARMProg
  mov r4,#4
  mov r5,#5
  add r4,r4,r5
    mov r0,#0x18
    LDR r1,=0x20026
    SWI 0x123456
    END

解释:ADR r0,ThunbProg + 1为什么要加1呢?这是因为BX指令中若目标地址的bit[0]为0,则跳转时自动将CPSR中的标志位T复位,即把目标地址的代码解释为ARM代码,若目标地址的bit[0]为1,则跳转时自动将CPSR中的标志位T置位,即把目标代码解释为Thumb代码。

    SWI,即software interrupt软件中断。该指令产生一个SWI异常。意思就是处理器模式改变为管理模式,CPSR寄存器保存到管理模式下的SPSR寄存器,并且跳转到SWI向量。其ARM指令格式如下:

SWI{cond} immed_24

Cond域:是可选的条件码 (参见 ARM汇编指令条件执行详解).

immed_24域:范围从 0 到 224-1的表达式, (即0-16777215),immed_24为软中断号(服务类型)。

使用SWI指令时,通常使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传递参数

(1).指令中的24位立即数指定了用户请求的服务类型,参数通过通用寄存器传递.

mov  r0,#34   ;设置子功能号位34

SWI   12      ;调用12号软中断

(2).指令中的24位立即数被忽略,用户请求的服务类型有寄存器R0的值决定,参数通过其他的通用寄存器传递.

 mov r0,#12     ;调用12号软中断

 mov r1,#34     ;设置子功能号位34

 SWI  0

在SWI异常中断处理程序中,取出SWI立即数的步骤为:首先确定引起软中断的SWI指令是ARM指令还是Thunb指令,这可通过对SPSR访问得到;然后取得该SWI指令的地址,这可通过访问LR寄存器得到;接着读出指令,分解出立即数.如下程序:

T_bit     EQU    0x20

SWI_Handler

          STMFD    SP!,{R0-R3,R12,LR} ;现场保护

          MRS      R0,SPSR            ;读取SPSR

          STMFD    SP!,{R0}           ;保存SPSR

          TST      R0,#T_bit           

          LDRNEH   R0,[LR,#-2]    ;若是Thunb指令,读取指令码(16位)

       BICNE    R0,R0,#0xFF00     ;取得Thunb指令的8位立即数

       LDREQ    R0,[LR,#-4]       ;若是ARM指令,读取指令码(32位)

       BICEQ    R0,R0,#0xFF000000     ;取得ARM指令的24位立即数

       ....

       LDMFD     SP!,{R0-R3,R12,PC}^    ;SWI异常中断返回

对于两条红色指令的解释:就是对连接寄存器LR(R14的)理解。

寄存器R14(LR寄存器)有两种特殊功能:

·在任何一种处理器模式下,该模式对应的R14寄存器用来保存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当执行BL或BLX指令进行子程序调用时,子程序的返回地址被放置在R14中。这样,只要把R14内容拷贝到PC中,就实现了子程序的返回(具体的子程序返回操作,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当某异常发生时,相应异常模式下的R14被设置成异常返回的地址(对于某些异常,可能是一个偏移量,一个较小的常量)。异常返回类似于子程序返回,但有小小的不同(这里不作详细介绍)。

所谓的子程序的返回地址,实际就是调用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也就是BL或BLX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所谓的异常的返回的地址,就是异常发生前,CPU执行的最后一条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例如:(子程序返回地址示例)

指令                       指令所在地址

ADD     R2,R1,R3             ;0x300000

BL      subC                   ;0x300004

MOV     R1,#2                  ;0x300008

BL指令执行后,R14中保存的子程序subC的返回地址是0x300008。

再例如:(异常返回地址示例)

指令                       指令所在地址

ADD     R2,R1,R3             ;0x300000

SWI     0x98                   ;0x300004

MOV     R1,#2                  ;0x300008

SWI指令执行后,进入SWI异常处理程序,此时R14中保存的返回地址为0x300008。

所以,在SWI异常处理子程序中执行 LDR  R0,[LR,#-4]语句,实际就是把产生本次SWI异常的SWI指令的内容(如:SWI   0x98)装进R0寄存器。又因为SWI指令的低24位保存了指令的操作数(如:0x98),所以再执行

BIC   R0,R0,#0xFF000000语句,就可以获得immed_24操作数的实际内容。

软件中断SWI的实现:

实际上,在SWI异常处理子程序的实现时,还可以绕开immed_24操作数的获取操作,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不去获取immed_24操作数的实际内容,也能实现SWI异常的分支处理。这就需要使用R0-R4寄存器,遵从ATPCS原则。

    具体方法就是,在执行SWI指令之前,给R0赋予某个数值,然后在SWI异常处理子程序中根据R0值实现不同的分支处理。例如:

指令                       指令所在地址

MOV     R0,#1              ;#1给R0

SWI     0x98         ; 产生SWI中断,执行异常处理程序SoftwareInterrupt

ADD     R2,R1,R3        

;SWI异常处理子程序如下

SoftwareInterrupt

        CMP     R0, #6      ; if R0 < 6

        LDRLO   PC, [PC, R0, LSL #2] ; if R0 < 6,PC = PC + R0*4,else next

        MOVS    PC, LR

SwiFunction

        DCD     function0     ;0

        DCD     function1     ;1

        DCD     function2     ;2

        DCD     function3     ;3

        DCD     function4     ;4

        DCD     function5     ;5

Function0

    异常处理分支0代码

Function1

    异常处理分支1代码

function2

    异常处理分支2代码

function3

    异常处理分支3代码

function4

    异常处理分支4代码

function5

    异常处理分支5代码

    在ARM体系结构中,当正确读取了PC的值时,该值为当前指令地址值加8字节,也就是说,对于ARM指令集来说,读出的PC值指向当前指令的下两条指令的地址,本例中就是指向SwiFunction 表头DCD  function0 这个地址,在该地址中保存了异常处理子分支function0的入口地址。所以,当进入SWI异常处理子程序SoftwareInterrupt时,如果R0=0,执行LDRLO   PC, [PC, R0, LSL #2]语句后,PC的内容即为function0的入口地址,即程序跳转到了function0执行。在本例中,因为R0=1,所以,实际程序是跳转到了function1执行。R0左移2位(LDRLO   PC, [PC, R0, LSL #2]),即R0*4,是因为ARM指令是字(4个字节)对齐的DCD  function0等伪指令也是按4字节对齐的。

在本方法的实现中,实际指令中的24位立即数(immed_24域)被忽略了, 就是说immed_24域可以为任意合法的值。如在本例中,不一定使用SWI 0x98,还可以为SWI 0x00或者SWI 0x01等等,程序还是会进入SWI异常处理子程序SoftwareInterrupt,然后根据R0的内容跳转到相应的子分支。

__swi(0x00) void SwiHandle(int Handle);
#define IRQDisable()    SwiHandle(0)
#define IRQEnable()     SwiHandle(1)
#define FIQDisable()    SwiHandle(2)
#define FIQEnable()     SwiHandle(3)

__swi是ADS编译器的关键字,用它做前缀可以声明一个软中断调用,格式为:
__swi(功能号)   返回值  名称 (参数列表)
功能号:即软中断指令中的24位立即数,软中断号
名  称:即调用软中断时用于描述软中断的函数名称
参  数:软中断函数的参数,根据ATPCS规则,如果软中断函数有不超过4个参数时,通过R0~R3传递,超过4个参数时用堆栈来传递。

__swi(0x00) void SwiHandle1(int Handle)。其中0x00为软中断功能号(软中断号);软中断函数名称为SwiHandle1;只有一个参数,则使用R0来传递;函数没有返回值。紧接着这句代码的是定义了4个宏,分别表示禁能IRQ函数、使能IRQ函数、禁能FIQ函数、使能IFQ函数,其实调用的软中断函数是一样的,只是参数不同而已。例如在用户程序中调用“IRQEnable( );”时,处理器会产生软中断。位于启动代码中的那些是软中断处理函数,当发生软中断时,PC被强制指向0x00000008,这个地址中存放的是软中断异常的处理函数的地址,所以程序会跳转至标号“SoftwareInterrupt ”处执行。SoftwareInterrupt 函数的功能是判断R0的值(R0的值为软中断函数传递过来的参数)是否小于4,如果小于4则跳转至标号“SwiFunction”执行,如果不是则函数返回。SwiFunction函数是一个散转函数,它的功能是根据R0的值跳转至对应的函数处执行,即如果参数为1,则函数会跳转至IRQEnable处执行,将IRQ中断使能。

C代码中内嵌ARM汇编时,如果需要通过C函数调用SWI中断,通常的形式是:__SWI () Function(type, type, type);

在实际项目中,可能需要很多SWI处理函数,那么一种方法是通过参数来实现针对不同的应用进行不同距离的跳转。但是这种办法的可读性不强,代码都是在ARM汇编部分,而且扩展性也不好。

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传递一个操作符,用来指示进行什么操作,使用C语言的宏定义,来隐藏这一层调用。这样就相当于将底层代码和用户代码隔离开,可读性很强。举例如下:

__swi(0) char __ReadCharacter (unsigned op);
__swi(0) void __WriteCharacter (unsigned op, char c);

其中op参数是用来指示是哪种操作的。再针对不同的操作码,使用宏定义:

#define ReadCharacter () __ReadCharacter (0);
#define WriteCharacter (c) __WriteCharacter (1, c);

这样,用户就可以像正常的C函数一样,调用这两个函数,而底层的中断调用就变得透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FreeR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