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

01有多温暖,就有多残酷的一个故事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1张图片

“我脑海中有两个男孩,其中一个在感情和道德上不知何去何从,摇摆不定;另外一个单纯、忠诚、生性纯良正直。他们的友谊前途暗淡。”

这是一个残忍又温暖的故事,其笔法之细腻、感情之真实得不像小说,反而像是作者的自传,将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娓娓道来。

在战火笼罩、时局动荡的阿富汗,曾有这么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一个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少爷阿米尔,另一个是他的仆人哈桑。

哈桑和阿米尔出生便失去各自的母亲,两人喝着同一个奶妈身上的乳汁。他们一起咿呀学语,一起蹒跚学步,一起在院子里追逐大脑,渐渐长大。他们一同玩耍,弹珠、昆虫、捉迷藏、印度电影……在山丘的石榴树下,阿米尔为哈桑念诗歌和小说,猜谜语,用小刀在树干上刻下两人的名字。

哈桑是阿米尔最忠实的伙伴,而阿米尔也是哈桑最好的朋友。

变故发生在12岁这年的冬天,一场风筝比赛打破了所有的美好。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2张图片

为了获得父亲的爱,阿米尔下定决心一定要赢得斗风筝大赛。最终,他如愿以偿赢得胜利,却付出了一生最惨痛的代价——

他躲在角落里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人凌辱,然后无声地转身逃离那条小巷。只为了得到那只最后的风筝。

无限的罪恶感使得阿米尔一错到底,他诬陷哈桑偷窃,设计将哈桑赶出了家门。

1975年,阿富汗战乱来袭、硝烟四起,18岁的阿米尔跟随父亲去往美国,怀着愧疚过着平淡的日子,生老病死,成家立业。直到多年以后,他接到一个来自拉辛汗的电话,得知了一些深埋已久的真相,于是再次踏上了故国的土地,寻找和拯救了战火中的哈桑儿子。

友情与亲情、回忆与愧疚、背叛与救赎、懦弱与勇敢、祖国与异乡、战争与和平……交织着这个荡气回肠的故事,令人久久难以平静。

02命运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3张图片

初读之时,觉得哈桑的形象和鲁迅先生笔下的少年闰土有很大一部分重影,他们都是善良、朴实、忠诚的仆人,也都同样的机灵活泼,惹人喜爱。

长大后,中年闰土饱受苦难,变得麻木迟钝、沉默寡言。阶层等级、封建礼教、尊卑观念……这些根植于旧中国农民闰土心中的东西,也可在遥远的阿富汗仆人哈桑身上窥见一二。

但哈桑身上所具有的,绝不仅仅只是这些。

我实在不愿意将哈桑对于阿米尔少爷的忠诚守护归咎于所谓的奴性。虽然“忠仆”这一既定角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

哈桑自出生时便与阿米尔相伴,喝着同样的乳汁,他学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也不是妈妈,而是“阿米尔”。他对阿米尔深刻的爱和情谊早已在这时便埋下根源。

我想,他从未觉得自己是“像狗一样忠心的哈扎拉人”,他甘愿守护阿米尔,奉献一切,只是以爱之名。

所以他对着欺辱他的阿塞夫说:阿米尔少爷跟我是朋友。

所以多年之后他对着儿子索拉博讲述自己的童年时说:阿米尔是我一生最好的朋友。

他的身世极为可怜,名义上的父亲阿里是老爷的仆人,实际上却是老爷和母亲偷情生下的孩子。当然,关于这个真相他一生都不知道。虽为亲兄弟,但哈桑和阿米尔的身份却有着云泥之别,命运轨道也完全不同。

他不曾享受过一天阿米尔那样锦衣玉食的生活,也没有继承到父亲的任何财产,却继承了父亲身上几乎所有美好高贵的品质。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4张图片

哈桑正直勇敢。每当有邻居欺负阿米尔时,总是他挺身而出,保护着阿米尔,从不像阿米尔那样屡屡退缩,懦弱胆小。为了守护阿米尔的风筝,他不惧一切。

哈桑聪明好学。他是全喀布尔追风筝最厉害的人;他的弹弓永远系在裤子上,技术无人能敌;他有着出色的运动才能,跑得比阿米尔快很多;他最喜欢听阿米尔为他念诗歌讲故事,猜谜语的本领比阿米尔更高强,后来一有机会就向老师学习读书写字,还给阿米尔写了一封从未寄出的信。

哈桑情感真挚而汹涌。当阿米尔问他,你会骗我吗?他愤怒的回答,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并说,如果你要求我吃泥巴,我会吃。他还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他正是这样做的——将阿米尔给他的伤害照单全收,从不反抗。

战乱之中,他坚守着那座宅子,坚守着曾经所有的美好,以致于被塔利班杀害。

哈桑柔软善良。他终此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人,甚至还教育儿子索拉博也不要伤害任何人。长大之后的索拉博对阿米尔说过这样一段话:

“爸爸常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

这样一颗柔软的心啊,本不该受到伤害不是吗?所有来自命运的苦痛、来自生活的磨难,他都默然接受,然后报之以歌。

与中年闰土不同的是,哈桑一生都未改初心,无论遭遇战火还是贫穷,无论被背叛还是抛弃,他依旧是最初那个美好的哈桑。

这样的哈桑,令人心疼,更使人敬佩。

03他的前半生都在为得到父亲的爱而苦苦奋斗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5张图片

如果说哈桑继承了父亲身上最高贵、美好品质的那一半,那么阿米尔则代表着父亲身上的另一半——懦弱和背叛的那一半。

在阿米尔的视角里,父亲是世界上最完美无缺的父亲,他高大孔武,英俊潇洒,事业辉煌。然而,在面对自己时,父亲却总是无比的严厉。

他多么渴望父亲能够时常将他抱在怀里,多么渴望父亲能对着他笑一笑,多么渴望父亲能叫他一声“亲爱的阿米尔”,多么渴望父亲能兴致盎然地读一读他写的小说……这些都不过是他整个童年的幻想和奢望。

因为父亲总是在苛责他运动不够好,嫌弃他晕车,失望他被别的小伙伴欺负时懦弱退缩。

那句“一个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长大之后只能是个懦夫”更是深深刺痛了他。

相反的是,父亲却多么喜爱和欣赏哈桑啊。父亲总是用慈爱的目光望着哈桑,每年生日为哈桑用心挑选礼物,给他买最爱的风筝,还费尽心力请最好的整形医生治好了哈桑的兔唇……

阿米尔怎么能不嫉妒呢?哈桑只是一个仆人的孩子啊,是下等的哈扎拉人而已啊!

由于父亲的缘故,阿米尔对哈桑的感情远远不如哈桑对他那么纯粹。阿米尔爱哈桑也嫉妒他,不由自主地与他争夺着父亲的宠爱。所以他目睹哈桑被阿塞夫凌辱而选择逃离的原因,并非只是因为胆小懦弱,更多的是为了赢得父亲的爱,他宁愿牺牲掉哈桑。

他以为将那只最后的风筝带回去献给父亲,父亲就能喜爱他、赞赏他。

不敢正视自己邪恶的他以为将哈桑赶走,罪行就能随着哈桑的离去而消失。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6张图片

许多年之后,阿米尔才从拉辛汗的口中得知,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彼时哈桑已死,他的遗孤索拉博流离在战火之中,受尽苦难。

被愧疚折磨了半生的阿米尔终于踏上了救赎之路,历经千辛万苦将索拉博拯救出来,带到美国一起生活。

他把所有对哈桑的亏欠,都还给了那个叫索拉博的少年。

曾经,哈桑为他追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如今,他为索拉博追风筝,说:为你,千千万万遍。

生命不息,轮回不止,二十多年之后,一切都变了,却又像从未变过。

04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7张图片

他是阿米尔的父亲,也是哈桑的父亲,是喀布尔几乎最富有的人,在所有人的眼中,他都是最最光辉伟岸的形象。

他曾说:

“这世上的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其他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你明白吗?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女子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然而,他也曾犯过一次盗窃罪——多年以前,他和哈桑的母亲有了私情,生下了哈桑——他抛弃了与阿里的友情,偷走了哈桑的真实身份的父爱,夺走了所有人知道真相的权利。

三代人的纠纠缠缠,以及种种谎言、背叛和秘密,从这一刻便开始轮回。

他恨自己的懦弱——为了声誉不能公开哈桑的身份;他恨自己的背叛——为了一时激情背叛了阿里。所以,他恨阿米尔的懦弱和背叛,喜爱哈桑的善良和勇敢。

如果能够将自己一分为二,我想他会很愿意将阿米尔那一半丢掉。

可正是因为他的偏心,才使得阿米尔走上了那条罪恶之路。

何为因,何为果?因因果果实难追溯。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8张图片

不过,相比于阿米尔,他则是更早地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

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行,他一生做了无数善行——修建恤孤院,给穷人分发食物,随身带着钱施舍乞丐,为了保护素昧平生的妇女撞上俄国佬的枪口……

也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心中的罪恶感依然未消。可人世已经足够艰难苦楚,有谁回首一生敢说自己从未有过任何错处呢?何必太过苛责,放过自己吧。

正如拉辛汗所说,阿米尔父亲的深切自责带来了善行,真正的善行。而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

05阿富汗有很多儿童,但没有童年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9张图片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跟小说中的阿米尔一样,都在阿富汗长大,后移民美国。所以在这本书中,自然少不了对阿富汗的描写,可以说几乎贯穿了阿富汗的变迁史。

阿富汗,这个苦难深重的国家,充斥着政治变革、党派斗争、种族歧视、恐怖袭击、战争侵略、落后贫穷……

当然,在富家公子阿米尔的童年记忆中,阿富汗香气四溢、车水马龙——房子豪华明亮,后院花木成荫,吃穿用度都是进口好物,在贵族学校受着最好的教育。

即便战乱来袭,他也能跟随父亲偷渡到美国,继续过着和平安宁的生活。

然而这只是少数贵族的人生而已,真正的阿富汗满目苍夷,拥有最多的,是废墟和乞丐。大多数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几乎看不到任何成年男子——战争把“父亲”变成阿富汗的稀缺物品。

所以在阿米尔重返阿富汗时,这一切都那么触目惊心,而司机法里德指着一个衣裳褴褛的老乞丐说道:

“那才是真正的阿富汗人,老爷,那才是我认识的阿富汗人。你?在这里,你一直无非是个过客而已,只是你自己不知道罢了。”

【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_第10张图片

不可否认,作者对于故国的爱和对受难人民的悲悯都无比热忱深厚,所以在小说中重笔批判“俄国佬”入侵阿富汗,极力渲染“塔利班”的种种罪行。但作为新美国人,却闭口不提美国对阿富汗人民所造成的巨大伤害。

而阿米尔来自贵族的优越感和阶层观念,也从来都根深蒂固。所以他“始终没有把哈桑当作朋友,就像父亲对阿里一样”。即便最后那感人至深的救赎,也是因为得知哈桑是他的亲弟弟——否则他必定不会为“仆人哈桑”以身犯险。

既得利益者向来如此,只是不知这是这部作品美中不足的地方,还是最为现实之处,总归是读来有些令人失望的。

阿米尔完成灵魂救赎,回到美利坚继续生活,小说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然而在另一个遥远的国度,那片破碎的国土和那些没有童年的孩子,却在苦难中继续挣扎,他们的美好结局,由谁来书写呢?惟愿世界和平。

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一只风筝,两个少年,三代恩怨——真正的救赎,是与自己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