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讲座与前辈的对话

今天晚上听公司的技术讲座,讲公司是怎么做软件的。到了Q&A环节时,一位同学说到制定项目计划的问题。

当时,我的两个同学都在很好奇的发短信问我提问的奖品是什么。说实话,我也没搞清楚,公司每次的小奖品,你不琢磨一下,你真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以前有过像黑板檫的鼠标,这次感觉像是一个带指南针的小刀,好奇怪的组合啊。同学问了问题后,公司一位前辈坐在我前边,转过来问了我对这个提问的想法。我就说这个计划可能会比较死板,计划这些都应该是随着需求和具体情况及时变化的。前辈点了点头,他用了敏捷宣言中的“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这一条来解释同学的问题。当他表示同意我回答的时候,我当时还短短的松了口气。

但,我走回寝室的时候,我觉得这个事情有那么点儿不对,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或者说我错过了什么?

我也读过Uncle Bob的书,我也看过敏捷宣言。为什么我不能用敏捷宣言中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我当然不是说,用敏捷宣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更好。但是,前辈能用敏捷宣言来解释问题的时候,一定意味着他对敏捷宣言的理解是是很深刻的,他才能马上想到用敏捷宣言来回答这个例子。当然这肯定也跟他工作经验丰富有关,作为咨询师,他难免会回答很多次类似这样的问题。可能很多人的看法也许会是,作为一个学生,没有真正在企业做项目的经历,理解不深刻是很正常的,等到了企业以后自然就知道了。但这个不符合我的逻辑。

记得我有次跟大四保研的师弟坐在公车上聊天,我问到他为什么想要读研。他说听辅导员说,读研了以后好找工作,薪水也会更高。我当时就微微的咆哮了一下,不要听这些sb辅导员的,屁不懂,乱说话。读不读研和找工作,是不构成因果的。你要想的是为什么读研的普遍工作更好找,因为他们实践的时间比一般本科生多。而实践不一定非要等到你读研才能完成,只要你想实践,想动手。你随时都可以练习,即使做得不是那么好,但也是有价值的。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个人发展的希望放在别人身上,自己应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问题回到对敏捷宣言的理解上,我觉得虽然我的经验上有欠缺,但是我一定要思考,不能寄希望于公司来帮我完成思考这件事。早一点儿思考,早点儿培养对这类问题的敏感程度,应该是有好处的。当遇到问题以后,回过头去看看书里的知识,这样也能提高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能力。

当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又发现还有一点前辈比我好的地方,即使是这样的对他来说,比较初级的讲座,他也认真听了同学们的提问,也思考了同学们提的问题的质量和内容。那么作为一个rookie,我似乎应该在这方面做得更多才行。我完全可以去学习有经验的人是怎么样回答问题的:我可以在有经验的人回答问题之前,先把问题自己在脑袋里转一转,然后当有经验的人回答出来以后,比较一下跟他回答的差别或者说差距在哪个地方,在理解上的差别,在言语组织上的差别。这样才能够有意识的对我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练习。随着这样的小练习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加,水平的提高才能显现出来。

也许随便写写的文章没有什么逻辑,也许有。但还是要看平常怎么做。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一次讲座与前辈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