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谈涉及教育的基本矛盾的三个观点。
其一是谈个人教育与国家教育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该矛盾对应的比较方法,这部分主要是谈客观;其二是谈道德教育的责任归属问题,聊聊家庭学校的分工;其三是谈当下国家教育目标于社会民众想当然的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这部分却是在边缘了。
教育向来是社会热点问题。有关孩子表现的社会新闻一旦热起来,矛头所向,往往指向教育问题,随机又会引起一波诸如东西方教育优劣比较的论战,然后逐步平息。这种现象的背后,我看到的是无论体制内外的专家,往往停留在表面的争执。
坦白讲,和很多其他事情一样,真正往深层里想的人不多,真正有自己理解的人也少之又少,毕竟随手引用别人让自己眼前一亮的想法总是容易而不担风险的。
有时候回头想想,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体制内的教育者,也许我也会发出“他们尽在哪儿瞎折腾啥啊”的类似感慨。因为我们首先面临本文的第一话题:个人教育与国家教育的根本矛盾。
国家或体制与家长对培养孩子的根本目的是不同,体制为了应付家长对教育进步的要求而所作的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虽然总体而言更有利于孩子发展,这是肯定的。但在教育公平选拔这个目的方面却注定是几乎徒劳无功,因为双方出发点的矛盾本身无法调和,怎么都没用。只是作为孩子的家长们还是可以从这些进步总得到不少对孩子有益的东西的。这个情况在地广人少钱多的某些发达国家不明显,而中国在这个人多的国家却是一定的。为什么呢?
体制的目的无非普惠与公平二词,当然在中国还要加上其他,这是另话。要上学的孩子超过两亿,要建立的体制就是尽力保证两亿有小学初中读,一亿有高中技校上,几百万有大学年,最终最终出那么几万博士硕士,再有几百几千真正搞研究,至此教育的任务就基本完成。这很客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博士,对吧?
那么问题出来了,怎么决定这两亿里的哪几百万上大学?国家的答案自然是尽量公平的选拔或考试制度。那好,数理化我可以有标准答案很公平,那你素质教育的自尊自信勇气爱心秩序团队我怎么做到不受评判人的主观影响去量化选拔?而且我如果真能搞出一套不做假的素质选拔的话,那么城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受到的素质教育条件是不是明显会好过农村千万没爹娘陪伴的留守儿童?而且每个省的教育水平能完全一样吗?城市和农村配套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能是一样水平吗?师资队伍能是一样水平吗?那是不是农村孩子他们受高等教育摆脱阶层困境的几率就进一步变小了,这是真正的公平吗?这岂不反倒说明,越素质教育越不公平么?
我们换个角度来讲,作为教育部长,我每年能保证几千万考生里有几百万能上大学了,我就是成功的,这就有一个选择,也就是我的所谓“成才率”是10%就ok(假设)。可对于家长呢?你是生一百个孩子,然后打算培养十个出来就万事大吉吗?这显然荒谬,那一个或两三个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全部啊!我们只接受100%!
那问题来了,家长辛辛苦苦送孩子去上学,开始各个都耳聪目明活泼可爱,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制教育后,体制教育者告诉你,哎,你家孩子是次品,考不上,领走吧!你能接受吗?不能?可这就是体制教育的事实啊,十个才挑一两个嘛。我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保证100%,而是去争那10%,我哪有错?这就是最基本的教育矛盾,一整本《教育学》都遮遮掩掩的不去提及,有什么意思?
对于这种基本矛盾,实际上是没办法去解决的。谁要能解决这个教育问题,那么他肯定可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他可算是解决了资源的稀缺性这个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经济问题了,其难度和永动机是一个级别。
没办法逃避,那么只有去应对。看起来三条道路。第一,离开这个教育资源稀缺的地方,去找另外一个教育资源普惠的国家生活去。第二,尽量用更多的资源优势去拼,找最好的学区,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利弊如此明显,一切建立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而且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下得了决心,甚至结果还不一定好,无需展开分析,诸位自己权衡。
还好,即使我们没钱,我们也有第三条办法去尽量消除负面影响,这需要家长的仔细付出,这也是我在以前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所十分强调的,对于个体培养而言,多用纵向比较,少用学校和社会式的横向比较,让孩子不断超越自己,比起让孩子在不停的与别人的比较中要么受到挫折而退缩,要么得到胜利的喜悦却扭曲价值观变得外控,要有意义得多。家长自己其实可以助他尽量成长到其应有的高度。(要展开谈会很长,可以参看我另一篇文章《5分钟早教课 比较与竞争》)。也许还有其他的方法,也不会差异太大。
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话题:个人教育和国家教育之间的根本矛盾。
第二个话题,是谈道德教育的责任归属
现在出了好多匪夷所思的教育失败品的新闻,比如名校生为钱弑母,某些大学生如同弱智般轻易被骗或是出卖身体之类。舆论一边倒的怪学校没教好,我却很不以为然,甚至为学校和教师们鸣不平。
社会有一定问题,这话没错,社会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育出了问题,这话同样是对的。但把教育问题全推给学校、教师甚至高考制度,却是不公平的。
首先要分一下,教育简单讲主要教两类东西,知识和道德,也即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那么请问,知识归谁来教?道德又归谁来教?或者问在这些问题上,家长、学校和社会,谁为主,谁为辅?
人类设立学校本来的目的就是因为人类知识体系过于庞杂和艰深,已经不可能经由家庭就能传承下去了,因此要进行专业化分类,并将一部分人力资源划为教师,专门从事更高端的研究和传承。所以学校设立的初衷本来就是教知识,并且尽量的去用分数去公平量化而已。
而孩子七成的教育是教做人,那更多是家长和社会的事情啊。自己教出个白眼狼,供上了大学还因为生活费给少了都能捅你几刀,除了说明自己做人和家庭教育的失败还能说明什么?还怪学校没教育好?学校连看似不对拒绝入校的权力怕是都少吧?
作为学校而言,在德育中所肩负的责任不是没有,同样有,而且不轻松。但我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责任更多的在于道德环境而非道德说教。比如,学术腐败会迷茫学子的人生目标,校园暴力会伤害孩子的人生观,教师不能为人师表严重影响教育质量,管理不善滋长歪风等等这些方面。但学校不是感化院,并没有义务去倾斜自己的教育资源和精力到已经被家庭带歪的孩子身上而忽视大部分人,而学校同时也应至少保证一个正常的孩子不能进了你的学校受到伤害或者反而被带歪,否则就显然应该被千夫所指。
而很多人会因为某些个例将现有的所有学校体制批驳的体无完肤,更是令人无语。
以这些极端案例,来全面否定现行学校教育是荒谬的!更何况学校在承担传播知识的义务之余,已经各种不遗余力的在道德教育上进行额外努力了。学校本身也在不停的进步啊。等我们的孩子长大,已经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了,那时社会或考试会没有进步吗?现在这么多开明的家长和教育者,包括家塾,我们在做的事不会推动社会进步吗?
建国后任何时期的中国,随便哪个十年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我觉得不要被现有学校教育的不足所吓到吧!一代人一代人成长起来,并占据社会主导权,都会推动很多东西。从现在的思潮来说,大家都不满孩子压力太大。往往有钱的说可以出国,但那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逃避。而且我也不认为把孩子丢去没父母之爱的陌生文化环境就好,也同样不认为父母为了孩子去出国含辛茹苦就对,这都不是正解。
我们也要看到,现行制度是很无奈的,但请问,你能找出一个比高考制度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底层晋升的通道吗?我们不是几万人的小国,是十几亿人啊。同时我认为现行体制所锻炼的坚韧与拼搏精神从来都值得提倡。凡事都有两面。关键是我们清楚的看到它,并进行明白的应对。
家长能不被从众压力裹挟,你要知道并了解自己孩子的短长,首先你自己就要进行正确的付出,努力学习教育并为孩子付出,然后淡定面对。把幸福摆在第一位,才是好心态。另外,中国孩子的很大问题是社会性的,非教育性的。家长往往逃避自己身为家长的教育责任,逃避自己首先要做个懂教育的合格家长的学习义务,把一切丢给老师和学校。然后不满时,一边贿赂顺从一边破口大骂,这都没什么意义。如果你能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三成在学校,七成在你自己,你还会责怪孩子为什么没在学校学了十几年都不会做人吗?因为那是你自己失职,不是老师!养不教父之过,并非无聊口号。
第三个话题,关于国家教育目标于社会民众想当然的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
其实不敢多谈,懂的自然懂。这么说吧,一般社会民众所向的教育目标,是把孩子教育好,就这么简单。但国家层面呢?国家设立的教育体系往往不一定完全为这个目标服务,其教育目标直白点说是三个:第一,培养一些精英出来,作为接班人,的助理,同时把民众的将孩子教育好这个目标转移为孩子有前途(个中不同,自己揣摩);第二,教育非精英的大众成为具备一定生产技能的顺民;第三,保证这个选拔机制的公平性,同时,以机制的公平性,去遮住目的的不公平。当然这话是瞎扯,我就随便这么一说,你就随便这么一听就好。
还得表扬一句,我敢说中国的高考,是全世界最精英的人想出来的最公平的东西了。不得不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