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理性的吗?

人是理性的吗?_第1张图片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应该是理解人类文明最起码的认知。

理性正是笛卡尔的哲学思想。

笛卡尔特别博学,他在哲学、物理学、数学、神学,现代数学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因将几何坐标体系公式化而被认为是解析几何之父。他与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一同开启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译为“思考是唯一确定的存在”),被认为是二元论的代表,他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被誉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奠基人之一,黑格尔给了他更高的评价,认为是“近代哲学之父”。

在众多领域炫目的光芒下,笛卡尔还有一个对心理学的贡献——理性主义大宗师,发现条件反射现象的巴甫洛夫曾经说过一句话:我们的起点就是笛卡尔。

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的角度分析了人类决策的生理过程,他认为:

人的头脑是管决策的,头脑还有功能区的区分,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功能,有管运动的,有管视觉的,有管理语言的,神经系统就根据大脑发出的指令,并负责把它传递到躯体的不同部位,然后产生不同的行动。

他的这种认识代表了人类传统意义的认知,把人类思考与行为系统分开,思考产生于大脑,是决策系统,也就是“我思故我在',身体是通过神经系统接受大脑指令的执行系统,通过神经系统弱电信号,激发肌肉把生物能转化为动能,本质上和机械系统没有任何区别。可以说,这个传统认知不仅支配了科学,也支配了经济学、管理学,甚至是心理学。

但,既然是理性能引导决策,那为什么几乎所有人都有认知不协调现象呢?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霍桑试验,霍桑试验室里有一位主导人物——哈佛商学的大教授梅奥,梅奥对人际关系的研究非常透彻,但他的人际关系很一般。

梅奥在哈佛有一个重要的同事叫罗里斯伯格,他俩一起进行了霍桑试验,罗里斯伯格也是人际关系学派的大宗师,他后来写了一本很重要的书《管理与员工》。这本书写的非常好,因为有了这本书,群体,影响力,社会地位,非正式沟通等这一系列的概念就进入了管理学的话语体系。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罗里斯伯格在美国名声大噪,只要是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没人敢说自己没读过这本书,面对这种情况,梅奥就不平衡了,他不接受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情况,生活中梅奥诸多的类似的行为,常常让他人际关系很糟,这也让他的光辉形象无形中失了许多分。

如我们身边出现这样的人,是不是你很快把他归咎于人品问题,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还真不是这回事。

认知不协调是每一个人都存在的局限。我们提到王阳明,都知道“知行合一”,但按坊间的说法,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只有两个半人:诸葛亮、王阳明,还有半个曾国藩。我们一般认为,没有好的行为是你的认知还没到了那个境界,所以要提升观念。刻意学习就是要向这个方向努力。最近学友群有个同学提出了一个“学习黑洞”概念,也是说这个现象的,某种程度,学习能提高认知,还真解决不了境界。

正确的观念和潜意识里的心智常常不是在一个频道完美耦合的。自以为是、嫉妒、羡慕、恨这些情感就藏在人性的底层。大多数情况下不受理性的支配,所以这也是人类心理上的天然局限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认知偏差:

我们看待世界的标准,是以我们自己认识的标准来确定瞄点的,所以要常常高估自己一些,而低估别人许多。自我感觉,自己是最懂道理了,当然,以自己的视角读别人,也能旁观者清,对别人的错误一目了然。而具体到行动上,几乎都是双重标准。

作为世界的警察,美国常常对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指手画脚,我国常常讥讽美国舆论是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也不能怪美国,要怪人性,不管国家也罢、组织也罢,归根最终都落实到人性的决策上,就是都希望别人能做到,但自己却做不到,或者是认为自己做到了。这就导致了,有认知,但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更多是一种哲学推导,并不是来自于解剖学的支持,事实上,当时的科学条件也不可能让他捕捉到人类身体上的传导信号。近年来,射线断层、近红外光学、光声效应 、核磁共振等无创技术在脑科学上的应用,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科学工具,所以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人们在决策时身体、大脑和神经细胞中产生的微弱的化学变化。

通过科学研究,葡萄牙神经学科学家达马西奥首先提出情绪哲学研究的背景,然后从笛卡尔的灵魂激情观入手分析了笛卡尔的情绪理论。并且在情绪哲学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对笛卡尔的批判。

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身体是密不可分的”,躯体和脑构成了你的身体,而你的身体的物质结构通过种种生物化学反应产生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又影响了你的心理。可能并不存在着心理系统和身体系统这样两套体系的区分。这种区分是笛卡尔硬拆开的,但其实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里,情绪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容。

这就突破了一个重要认知,情绪并不是人类理性思考过程中的副产品,而是身体决策时的理化反应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类的理性思考。甚至是决策过程中的主角。

这个主角战到决策的比率有多大?

我们可以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的那个很有名的法则——“费斯汀格法则中”,看出人类行为情绪因素的重要性。

“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换言之,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却是我们能掌控的。

费斯汀格用一个很典型的案例证明他的观点:

卡斯丁早上起床后洗漱时,随手将自己高档手表放在洗漱台边,妻子怕被水淋湿了,就随手拿过去放在餐桌上。儿子起床后到餐桌上拿面包时,不小心将手表碰到地上摔坏了。卡斯丁疼爱手表,就照儿子的屁股揍了一顿。然后黑着脸骂了妻子一通。妻子不服气,说是怕水把手表打湿。卡斯丁说他的手表是防水的。于是二人猛烈地斗嘴起来。一气之下卡斯丁早餐也没有吃,直接开车去了公司,快到公司时突然记起忘了拿公文包,又立刻转回家。

可是家中没人,妻子上班去了,儿子上学去了,卡斯丁钥匙留在公文包里,他进不了门,只好打电话妻子要钥匙。妻子慌慌张张地往家赶时,撞翻了路边水果摊,摊主拉住她不让她走,要她赔偿,她不得不赔了一笔钱才摆脱。待门打开拿到公文包后,卡斯丁已迟到了15分钟,挨了上司一顿严厉批评,卡斯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下班前又因一件小事,跟同事吵了一架。妻子也因早退被扣除当月全勤奖,儿子这天参加棒球赛,原本夺冠有望,却因心情不好发挥不佳,第一局就被淘汰了。 

在这个事例中,手表摔坏是其中的10%,后面一系列事情就是另外的90%。都是由于当事人没有很好地掌控那90%,才导致了这一天成为“闹心的一天”。试想,卡斯丁在那10%产生后,假如换一种反应。比如,他对儿子温和地说:“不要紧的,儿子,手表摔坏了没事的,我拿去修修就好了。”这样儿子高兴,妻子也高兴,他本人心情也好,那么随后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例子。卡斯丁的故事是不是也常常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常常抱怨我怎么就这么不走运呢?每天总有一些倒霉的事情缠着,实际错误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也就是说你没有学会控制情绪,让自然而然而产生的情绪左右了你的心态。

关于情绪,有一点必须记住。情绪只是大脑运行的自然过程,不存在只有好情绪没有坏情绪的可能性,而情绪又会参与到决策和判断之中,这是讨论情绪管理的基础。

如何保持积极情绪呢?通过前面的分析,看来我们真不能指望理性,理性和情绪完全是人类决策的两个通道,情绪是人类最底层的潜意识,是惯性,是人类行为中最容易激发和最省能量的行为。所以情绪管理,还是要回到潜意识中,在我们的日常形为中把正能量的情绪植入心智模式。

一个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多接触积极的人、积极的观念和积极的事物。

还有,最重要的是,想让别人爱你,你得先去爱别人。 

 有一个孩子跑到山上,无意间对着山谷喊了一声:“喂……”声音刚落,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阵阵“喂……”的回声,大山答应了,孩子很惊讶,又喊了一声:“你是谁?”大山也回音:“你是谁?”孩子喊:“为什么不告诉我?”大山也说:“为什么不告诉我?”

孩子忍不住生气了,喊道:“我恨你。”他哪里知道这一喊不得了,整个世界传来的声音都是:“我恨你,我恨你……”

孩子哭着跑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孩子说:“孩子,你回去对着大山喊‘我爱你',试试看结果会怎样,好吗?”

 孩子又跑到山上。

果然这次孩子被包围在“我—爱—你,我—爱—你......”的声音中,孩子笑了,群山笑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寓言。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时候,我们总是在抱怨别人的态度太冷漠、情绪太不好,却不知你自己是对方最好的镜子。

经营人生,也是经营情绪,情绪,才是第一生产力。把达马西奥的观点翻译成管理人生语言就是,一个人情绪差的时候,他的工作表现一定差;而另一个人情绪饱满的时候,他的创造力一定超强。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是理性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