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简称中银消费金融)正式迎来新任总经理。
7月7日,上海银保监局核准田红艳担任中银消费金融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资料显示,田红艳来自中国银行,曾任中国银行四川省分行副行长。
中银消费金融,作为首批由中国银保监会批准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10年来始终遵循国家政策和监管要求持续探索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从最初的探索线下业务模式到现在逐步搭建了线上线下融合全方位一体化的综合营销服务体系,形成了多主体合作获客为主,场景商户、金融机构协同为翼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加速向轻资产、轻人力的轻型化消费金融发展模式转型。
10年来,中银消费金融累积服务消费融资需求达近2000亿,服务客户近4000万,与涉及家装、教育、电子消费等数十类消费场景的200余家合作机构进行消费金融合作,为促进居民消费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日,正式出任中银消费金融总经理后,田红艳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的专访。
券商中国记者:正式出任中银消费金融总经理之后,请问您在公司战略发展以及业务方向选择方面有怎样的新想法想付诸实践,有怎样的目标?
田红艳:2020年是中银消费金融成立十周年,也是中银消费数字化转型的启航之年。
站在新时代的浪潮,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挑战,中银消费金融将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指导思想,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落实“激发活力、敏捷反应、重点突破,加快建设新时代高质量消费金融公司”的战略部署,围绕公司治理、内部管理、展业模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五大领域的建设,全力推进深化改革,为客户、股东、员工、行业、社会持续创造共享价值,成为中国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有益补充和创新试验田,为助力中国普惠金融事业作出贡献。
券商中国记者:中银消费金融2019年实现第二次增资,但是相对而言,15.14亿元的注册资本在行业内排名第8,今年是否会有新的增资动作?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包括股东存款、同业拆借、以及发行ABS和金融债等,获取足够多的低成本资金也成为消金公司的优势,目前在资金来源上,中银消费金融各个渠道占比是怎样的,未来有哪些扩张资金来源的计划?
田红艳:第二次溢价增资35亿元完成后,中银消费金融净资产已超过80亿元。此番增资,体现了股东方普遍看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前景,看好并坚定支持中银消费金融的发展,并有助于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银消费金融将顺应市场和公司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时间窗口发行金融债、ABS产品,组建银团贷款等融资工作,持续开展多元化融资活动。
近年来,中银消费金融持续在资金筹措渠道上发力,多措并举开拓企业融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目前已打通同业拆借、资产证券化(简称ABS)、发行金融债券、银团贷款等多元融资平台,自2016年在消费金融业内发行首单ABS产品,中银消费金融已累计成功发行三次ABS规模近60亿元,同时也是行业内发行首单金融债券的消费金融公司。
疫情加快线上线下融合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形成了持续的负面影响,我国消费金融行业也面临城市失业率上升、线下场景展业受困、增长放缓等问题,请问,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宏观经济带来的变化,尤其是对消费金融行业带来的冲击?作为以线下获客为主的中银消费金融所受影响是否更明显,公司采取了哪些措施以减少疫情带来的冲击?
田红艳:新冠肺炎疫情无疑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了深刻影响,消费金融行业也难以独善其身。短期来看,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经济效益下降、客户需求收窄、资产质量承压;长期来看,疫情并不会改变行业整体向上的发展趋势。
因为中国的内需消费的数量和质量都会有一个长期高速增长空间,这个基本面并没有发生变化。短期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存,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普遍成为行业关注的发展重点,并进一步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具体而言,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如下影响:一是B端风险升高,消费预期变化导致个别消费领域的风险加大。二是资产质量下迁压力加大,疫情造成客户收入波动,进而对还款能力产生影响。三是疫情后消费金融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对中银消费金融来说,疫情同时也加快了我们向“线上线下融合,逐步以线上为主”业务模式改革转型的步伐。疫情期间,一方面,中银消费金融建立了疫情防控保障体系,启动业务连续性保障应急机制,加强金融服务保障工作,做好防控疫情“四个到位”保障安全复工工作。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催收等智能化作业平台加大远程智能服务保障,缓解了疫情冲击下客户服务压力,通过智能外呼形式对客户进行触达,给予客户安心和放心的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以来,中国平安旗下平安消费金融和小米集团旗下小米消费金融相继开业,巨头相聚涌入、竞争愈发激烈,您认为这对行业竞争格局将带来怎样的变化?类似于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有哪些竞争优势,将如何定位于自身的赛道,保持竞争优势和特色稳健前行?
田红艳:当前,众多互联网流量巨头入局,一方面表明市场整体对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前景普遍看好,行业吸引力较强,仍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将加速消费金融行业格局重塑。新入局者的加入和多方力量的崛起,将有助于各类消费金融公司良性竞争,扬长避短,共同发力做大消费金融市场,服务好长尾客群,积极践行普惠金融使命,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作为一家国有大行持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得益于中国银行强有力的股东支持,公司在行业先发优势、中银品牌效应、资源保障、资金成本优势、以及覆盖全国的成熟业务模式方面,中银消费金融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展望未来,中银消费金融将继续发挥国有大行背景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立足公司业务改革与转型,加快“金融+科技”建设,持续推进“场景金融”新生态,积极融入中银集团金融生态体系,深入联动集团资源,在客户、产品、渠道、场景等方面紧密联动,充分发挥消费金融“小、快、灵”的特点,为消费者提供贴合消费场景需求的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
券商中国记者:在经历前几年消费金融行业高增长后,消费金融行业面临客户进一步下沉、不良率上升等风险,面临客户资质逐渐变差、客户共债风险上升、催收不利等局面,如何进一步挖掘新客户和防范坏账风险?
田红艳:在获客方面,中银消费金融将持续探索多元化、全方位的获客道路,与各类机构建立广泛的获客合作,在不断优化与传统渠道荐客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与场景商户、金融机构的合作,持续挖掘业务的新动能。
在风险防控方面,针对造成不良贷款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中银消费金融融合了监管三道防线的风控合规体系、银行个人业务风控体系和经过行业周期验证的客户大数据,打造了独有的互联网大数据的风险系统,依托“场景+科技”挖据客户不同维度风险数据,实现客户行为模式识别、多维度交叉验证、综合评估的客户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反欺诈和征信体系的构建。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也是中银消费金融成立的第十年,国内年轻消费者的分期、信用等习惯陆续培养起来,征信数据也逐步完善,中银消费金融在十年中稳中求进实属不易。2020年,展望下一个十年,如何看待我国消费金融市场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田红艳:如果前一个十年是消费金融飞速奔跑、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一个十年则是行业格局重塑、规范发展的十年。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说明:
一是拥有市场“蓝海”空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过了十年发展,在国家政策支持、新技术广泛应用、新时代消费需求不断释放的多重利好背景下,我国居民的消费信贷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市场潜力巨大。
二是行业格局正在重塑。随着新入局者的加入和多方力量的崛起,消费金融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将分化重塑。坚持科技场景赋能、坚持持牌合规经营、坚持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行业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赢战消费金融蓝海。
三是科技成为主要驱动因素。在消费金融市场格局分化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又在其中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成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未来,消费金融以科技驱动的特征愈发明显,对大数据、人工智能、人脸识别、智能设备等新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抓住技术创新优势,构建新核心竞争力,运用技术力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才是在未来消费金融市场生存发展的关键。
科技龙头集体暴走!腾讯涨成"中国一哥",小米、美团双双飙升!A股估值空间打开?第一个风险信号却隐现
"黄金牛"驾到!金价突破1800美元,再创新高几无悬念!A股概念股也掀涨停潮,黄金资产迎高光时刻
一签盈利18万,什么公司这么伟大?面对A股首日涨幅新纪录,我想泼一盆冷水
券商股追不上了?去H股买吧,平均"五折"大甩卖!多家券商大股东已经出手
周金涛神预测刷屏A股,科技二字闪耀资本市场,2020年果真迎来超级大繁荣?
7天4个涨停!刚刚,这家券商还拿下基金托管牌照,并回应:无重大信息需要披露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