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进:洋节琐记

❀ 万进 | 文、摄影

提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许多国人热衷于洋节,
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
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这里记述了一个中国人在美国过洋节的琐事与杂谈。

万进:洋节琐记_第1张图片

(一) 小心愿


一晃一年过去了。
岁末年初,是节日的季节。
洋的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元旦,土的春节、元宵节,一个接一个。
人们相互祝福、祈福,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

客居美国,每到中国的节日,除了唐人街还有些氛围,几乎感受不到国内的那种炽烈。

隔三差五,妻总要谈起,回国吃喝玩的小心愿。每每列举出一长串的清单,要去成都吃火锅、豆花、口水鸡,要去新疆吃炖羊肉、胡辣羊蹄、马肠,要吃灌汤包、油条、虾籽面,要吃红烧肉、烤全鱼、叫花鸡。
这个时候,孩子总是妻最大的拥趸,一唱一和,眉飞色舞,说得自己都口水直流,要用盆儿接。
我跟他们想的不一样,是呼朋唤友把酒言欢。排好日程表,分门别类,一一喝来。
除了吃,还得玩儿。逛庙会,观花灯,看大戏,听相声;贴春联,放烟花,走亲访友。
总之,说好了的,回国后,直奔各自的所好,满足各自的口味。

但是,这还只能是回味,是期盼。
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心中必然的痛。

(二) 万圣节


入乡随俗。
西人的各种节日,自有他们的讲究,有宗教的寓意,也有文化的内涵。
我不懂其中的门道,也不信教,大致只能看个热闹。

10月底的万圣节(Halloween),是“鬼节”,被称为“死人之日”。

与东方农历七月十五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几分相似。但国内的鬼节少有人过,西方的万圣节倒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据说,这天阴间的鬼魂会回到世间游走,晚上也就格外危险。
为吓走邪灵,在家门口布置吓人的灯饰,配上特效音响和烟幕,还有吊死鬼、骷髅、僵尸等。人们戴上吓人的面具,穿上奇装异服,打扮得精灵古怪,游行驱鬼。

万进:洋节琐记_第2张图片

南瓜灯是万圣节的象征。

它源自爱尔兰民间传说:有个叫杰克(Jack)的人,设计谋欺骗魔鬼不再诱惑他。因为采用了“欺骗”的手段,就进不了天堂;又因为魔鬼答应不勾引他,也就不下地狱,变成了孤魂野鬼,到处飘荡。于是,人们只好把南瓜镂空,雕刻成鬼怪的样子,里面放上蜡烛,做成灯笼,赏给他照路。

今年春天,我和孩子特地在院子里种了几棵南瓜秧。看见藤上开出了朵朵黄花,又见几朵花下小小的绿绿的小绒球,越长越大,慢慢变得橙黄的大南瓜。孩子放学了,总要去看几眼,给它浇水施肥,就是盼着用自己种的南瓜雕刻几只南瓜灯,好在万圣节的时候放在家门口的阶梯上。

万进:洋节琐记_第3张图片
卖万圣节南瓜的阿米什小伙儿

万圣夜最热闹的活动,是“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乱)”。

每个小镇会提前发通知,确定哪天是本镇的“不给糖就捣乱”日。
到那天傍晚,全镇的孩子会装扮成各种鬼怪,挨家挨户敲门,大叫:“Trick or Treat!”主人家便会拿出些糖果、巧克力,分发给孩子们。

街上那些爱孩子的老人,会搬把椅子坐着大门口,捧着糖篓,微笑着,等着孩子们的到来。

我所在小区不大,只几十户人家。我们特地准备了两大包糖果,五六百颗,原以为足够了。没想到,只一两个小时,就发完了,只好关掉大门口的灯,表示没糖发了。
原来,许多家长会开车带着孩子一个一个小区去扫荡,就是为了孩子开心、尽兴。

(三) 感恩节


许多民族或国家都有庆祝丰收的节日,像藏族的望果节,南印度的庞格尔节,汉人农历十月初十祭祀丰收神“炎帝神农氏”。

北美加拿大和美国独有的感恩节,算是比较有名的,也寓含着非常的故事。

最早来美国的拓荒者,不谙稼穑,加上瘟疫、祸乱等多种原因,死伤者十之七八。1620年英国清教徒搭乘“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在土著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第一次收获后,在1621年10月举行了“首次感恩”活动,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答谢土著的帮助。

万进:洋节琐记_第4张图片
首次感恩

活动持续了三天,印第安人与新移民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篝火晚宴,还有摔跤、唱歌、跳舞等活动,一直流传到今天,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

不幸的是,历史上,作为入侵者的殖民者,为了生存空间和资源,屠杀了许许多多的原住民,充斥着血腥与残暴。

好在后来的美国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知忏悔,懂感恩,遵人权,重民主,也算善莫大焉了。

顺便说一句,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美国是每年11月第四个星期四,加拿大是10月第二个星期一。至于为什么,是不是两国的纬度不同,农作物成熟期不同,丰收节也就不同了呢。

“烤火鸡”是感恩节每个家庭的传统主菜。把各种馅料塞到火鸡的肚子里,用锡纸包好,放入烤箱中烤上几个小时,一道鲜美的大餐就做好了。

“赦免火鸡”则是这个国家的传统节目。总统每年都会在感恩节这一天“赦免”一两只火鸡,相当于“放生”,以示人类的好生之德。被赦免的火鸡,永不被宰杀,将颐养天年,直到终老。

感恩节对来自东方的我们,自然与印第安人的赐予无关,但作为一种更广义的泛文化,“知恩图报”也是我们汉民族的美德。

父母对我们的生育和养育,家庭给我们的亲情和温馨,师长教育我们知识和品行,先贤大德传承给我们的良知和正义,大地供养我们食物和用度,太阳给予我们光明和能量,还有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同学同事的爱心和帮助。

人活在世上不容易,需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四) 圣诞节


转眼就是圣诞节了,西方最隆重的节日,地位相当于汉人的春节。

圣诞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宗教派别中,有一些差异,包括态度或日期。但缘起大致相同,都是纪念耶稣降生的节日,目前广为接受的日期是12月25日。

万进:洋节琐记_第5张图片
耶稣的诞生

孩子的小学校里,照例要办圣诞音乐会。不为选优,没有竞赛,重在参与,每个孩子都能上台表演。
大礼堂里座无虚席,墙根走道上都站满了父母家人,他们会心微笑,为每个孩子的表演鼓掌。
在威尔森(Wilson)学院的圣诞钢琴演奏会上,小儿人生第一次登台独奏,激动得脸发烧耳发热。虽然只是两首简单的钢琴曲,《Frosty the Snowman》、《Rockin Around the Christmas Tree》,演出还是很棒的。

万进:洋节琐记_第6张图片

对孩子们来说,最期盼的故事总是可爱的圣诞老人,在圣诞前夜乘着驯鹿拉的雪橇,从烟囱爬进屋内,留下给孩子们的礼物,吃掉孩子们为他准备的食物。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他都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并记录下来。

在中国,春节最热闹的,也是小子们最喜欢的,自然是燃放烟花爆竹了。西方圣诞节好像没有放烟火的习俗,倒是家家户户都要布置些彩灯,盘绕在树杈、灌木丛和屋檐上,用彩灯盘绕的小鹿、雪橇车、圣诞树,还有投射在屋墙上的射灯,闪烁变幻的星星,或是雪花飘舞、圣诞老人等各式图案。
走在大街上,整条街都布置着彩灯,立生浓浓的节日气氛。
灯彩从十二月到新年之后,要点一个多月呢。

万进:洋节琐记_第7张图片

看完街坊的灯彩,孩子觉得不过瘾,我们便驱车去了离家不远的伯恩维尔(Bernville, PA)小镇。

那里有一个平常而神奇的农场。从1948年起,今年是第70年头了,每到圣诞季节,它会摇身一变,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圣诞村,美国东部最大的圣诞村。

万进:洋节琐记_第8张图片

有点类似中国的元宵节游园灯会。
一到天擦黑,数百万张彩灯,把谷仓、房舍、树木、道路,还有池塘、草地扮亮,特地布置的驯鹿拉着雪橇、雪人、耶稣的降生、圣诞老人等各种场景和复古玩具,让那个小村子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从开门迎客,我们便进了园子,一直待到快闭园了,孩子还是那么的兴高采烈,乐在其中。孩子高兴,我也就高兴了。

其实,节日的快乐更多是属于孩子们的,而孩子们的纯真又为节日增添了欢乐。

万进:洋节琐记_第9张图片
万进:洋节琐记_第10张图片

万进:洋节琐记_第11张图片
万进:洋节琐记_第12张图片
万进:洋节琐记_第13张图片
万进:洋节琐记_第14张图片

(五) 家庭聚会


飘在国外的人,纵然裹挟周遭的都是洋人洋文化,但内心里却很难融入其间,毫无亲近感。怀念的还是中国的节日,记忆的还是中国的味道,亲切的还是中国的文化,挥之不去。

周边的中国人时不时举办个聚会(party),我们参加过,也主办过。

这个平安夜,廖老师家发起了一个聚会。
虽然几户人家早有圣诞旅行安排,但参加者还是很多,总有二三十人。

在国内,除了亲戚之间,似乎少有家庭聚会。
同学朋友或同事公务聚会不在少数,多选在饭店,鸡鸭鱼虾、胡吃海塞一顿,觥筹交错、高谈阔论一番,一副不喝个酩酊大醉就不够交情的架势。
带家属、孩子参加的绝少,怕有“妻管严”之嫌很没“面子”,倒是某些人带着小三小四来,以炫耀自己的“牛叉”。

在美国,可能是受西人的影响,或大环境使然,华人间的聚会,形式简单,气氛轻松。
主导者发出邀请,确定好日期时间,地点多在主人家,夏日的话也可以选个公园的凉亭,但绝少有去饭店的。
相熟的不相识的,打个招呼就可以参加了。带着朋友的朋友去参加,也常见。
但都以家庭为单位,带着老人、孩子一起,顺理成章、天经地义。要是自个单独去,反而显得怪怪的。婚后的乱情就更受鄙视了。

主人家会亲自下厨房做些吃的喝的,肯定是中餐了,客人们会带上一些礼物或者自制的食物,像自助餐一样摆在一起,各人自取。
然后三三两两,随便找个沙发、椅凳坐下,或站着,边吃边聊,轻松自在,无拘无束。
男人可能聊些兴趣爱好、时事新闻什么的,女人的话题大致离不开孩子教育、家长里短什么的。
酒水饮料自便,愿意的可以喝点轻度的葡萄酒、啤酒什么的,没见过有烈性酒的,更没见过劝酒拼酒的。

孩子们最兴奋。虽然这里没有计划生育,但平常难得有这么多半大的孩子一起疯玩。这一晚,家长们不会逼着孩子学习,随意他们打游戏、做游戏,唱歌、弹琴。他们也会即兴编排一些才艺表演,邀请家长们观看。

我喜欢享受这活动,因为能纾解乡愁,因为是家庭聚会,因为孩子们开心;
因为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中国菜,看的是中国脸。

万进:洋节琐记_第15张图片
逗狗的可爱小子

(六) 杂谈


笔者在江南小城小村的儿时记忆,是按阴历过着慢的生活,过的节日只有“一年三节”,春节过大年,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
元旦、“五一”都划归阳历“洋节”之列,不大受老辈的重视。

后来上大学,走得离老家越来越远了,社会也越来越开放了,不知不觉间,风行起了洋节。就连国家施行的法定假日里,元旦、“三八”、“五一”、“六一”,这些西方传来的节日赫然位列其中,传统三节不见了踪影。
民间也群起效尤,且更进一步,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兴盛了起来,时髦了起来,似乎比传统三节更“高大上”,更“洋气”。

再后来,端午节、中秋节又回到了国家法定假日序列。

最近传言,国内某些官方,板起“正统”的面孔,号召抵制“圣诞节”,说是防止西方宗教、西方文化侵袭,要弘扬传统优秀本土文化。
真伪难辨,姑且不论。

其实,社会总是在“正统”与“异端”的较量、交替、轮回中前进的。
同样事物,在不同的时代,不同人的眼中,可以标榜“正统”为也可以划归“保守、落后、卫道士”,可以斥责为“异端”也可以冠以“革命、创新、先驱”。
除了自居,正统与异端又有多少差别呢?

即使“抵制”,放在历史的维度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也是作为“异教”从西天传入中原的。
虽然传扬广博,兴盛了二千年,却也曾遭受“三武一宗之厄”,四次灭佛运动。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更惨遭灭顶之灾。
然而,灭它的人都死了,佛还好好的。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道家、法家、墨家诸子百家都被视为“异端”,是何等落魄。儒学独尊,是何等的威武。
到二十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又把孔圣人臭为“孔老二”,“打倒孔家店”成了时代的口号。

那年那月,门户打开了,清风吹进来了,苍蝇蚊虫也跟进来了。
西方的“德先生”“赛先生”,还有各种主义、思想、信仰都来了。
那个“西化、苏化、赤化”的主义,被微阶小众尊为信仰,奉为革命。
当点点野火熬成了“正统”,思想的大门也就关上了。曾经西化的人变成统治者后,再也容不得他人谈西化了,否则被视为异端而惨遭暴力镇压。

如此看来,圣诞节一时受欢迎一时被抵制,也就不奇怪了。虽然多数过圣诞的国人并非信仰,只是作为一种文化娱乐,作为一种商业活动,而存在。

其实而今被尊崇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春节,在文革时期也被同一个组织当作“封建糟粕”而抵制过、鞭挞过。

至于有人主张改“圣诞节”为“孔诞节”“毛诞节”,我以为是倒行逆施,很可笑。

人类至高修行者方为圣,逆修则成魔。
只有一生一心广施大爱者,并历经千年才被大众尊为圣,尊为佛。
古今那些被山呼“万岁、万万岁”的,没一个活过百岁,没一个成了圣人,倒因暴虐而遗臭万年的不在少数。

从五四运动到如今,有些组织有些人,热衷于一切意识形态化,上纲上线。一个小学生写信抱怨一下师生关系,也被上升为“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在全国掀起腥风血雨狂潮。一个平民在网络聊天中说了句“X包子”,也能被逮捕拘留。

有点扯远了。

其实,作为小民,只愿大爱,无论来自耶稣、佛祖、孔孟,还是普罗大众,能遍洒人间。作为父母,只想保护孩子们的纯真,少受意识形态的侵扰,快乐成长就好。
¤
2017年12月28日 于宾州


点击进入《万进杂文集》,分享更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进:洋节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