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斋14《教堂钟声》读后感之五

5

芝麻斋14《教堂钟声》读后感之五_第1张图片

言归正传,这本《教堂钟声》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封皮以橙黄色打底,上面的图案有白色的雪花,有一口大钟,颜色是红色的。

雪花和大钟各排一行,中间用红色的波浪线分开,封面设计比较醒目,教堂钟声和作者、国家是白颜色的字,恰到好处地放在书的中部靠右一些,还有作者的英文签名。

作者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翻译是胡溦,溦是小雨的意思。

封面设计是伊宁,责任编辑是李静,2016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有66千字。

这一本书是狄更斯先生“圣诞系列”中的一本,其他还有《圣诞颂歌》、《炉边蟋蟀》、《人生的战斗》、《人鬼交易》等。

故事的内容。

故事讲述是一名60多岁,叫托比.维克的勤杂工,外号叫“托小跑”, 主要负责干一些随叫随到、让人指派的跑腿工作,以此挣点小钱养家糊口,过的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贫困生活。

他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在教堂的旁边等活干,因为朝夕相处,他非常尊敬高高在上的教堂大钟,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大钟有些相似之处。

大钟也是无论风吹雨打,一直挂在钟楼上,只能对着这些房子的外墙,跟他一样,所以他从心里就感觉对大钟亲切。

在一次送信的过程中,他知道了法官和富豪,要对一名叫威尔.弗恩的穷人进行迫害(要把他抓起来,不让他再找活干),再送回信的路上,“托小跑”恰巧遇到了抱着侄女莉莲正在寻找亲戚的威尔.弗恩;

他对威尔.弗恩讲述了他即将要遭到的可怕陷害,并热心肠的把他们领回了家。用今天送信时刚挣下的6便士给他们买了肉和茶,让他们吃饱、睡觉。

安顿好这一对叔侄女后。他独自坐在椅子上看报纸,他看到了一条可怕的新闻报道,内容是母亲抱着孩子自杀,“托小跑”大发议论,认为这是不对的。在迷迷糊糊之中,他听见大钟在召唤他,他爬上了高高的教堂钟楼,竟然见到了教堂大钟的幽灵。

这些幽灵,似乎对“托小跑”最近的表现和思想不太满意,派了个小幽灵领着他,让他亲眼看到了他的亲人和熟人,在几年、十几年以后的生活状况,这些情景让“托小跑”改正了错误的思想,不再自惭形秽了,又体会到了亲人的温暖。

教堂大钟又鸣响了新的一年的钟声,在邻居们祝贺托小跑的女儿新婚快乐的时候,威尔.弗恩要找的亲戚又恰巧是托小跑的邻居奇金斯托克太太,结尾皆大欢喜。

从源头上讲,这个故事主要是由“托小跑”与教堂大钟引起的。

因为“托小跑”每天的心情不同,他所听到的大钟发出的声音也就不同了,他一会儿觉得大钟是在鼓励他、激励他,一会儿又觉得大钟是在偏向着官员和富人,不管穷人。

在生活中,因为贫穷的困扰,使“托小跑”这位善良、勤劳的人,成为了一个比较悲观的人,而这种悲观却让“托小跑”更安于贫穷,更逆来顺受,更自惭形秽。

狄更斯先生在故事的结尾时说:“‘托小跑’是在做梦吗?他见到的那些悲欢离合,那些身处其中的人们仅仅是一场梦吗?他自己,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刚刚醒来的梦中人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听众朋友,请你们记得产生这幻觉的严酷现实,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间努力地去纠正、改善、缓和这现状吧---因着这个目标,你的这方天地不会大而无当,也不会缚手缚脚...”

我想,这些话正是作者讲这个故事的真实目的,他但愿“托小跑”在梦中的故事都是虚假的,不存在的。

可是现实并不是如此美好,所以狄更斯希望听故事的人,是的,他不是说读者们,是听众们.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温暖的家里,或在阳光明媚下、或在绿树成荫下一个人读书,一群孩子、大人们围在一起听这个故事。

因为听众比读者更广泛,影响力更大,这样“努力地去纠正、改善、缓和这现状”的人就会更多一些。

这个故事讲完以后,读的人和听的人肯定会明白一些道理,会知道世间的一些正义和邪恶,善良与残忍的区别,也会知道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时,自己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去帮助别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能够发出光芒和温暖的小蜡烛、小木炭,主动地去温暖、关心别人,用爱来使这个世界更加善良和美好。

托小跑的生活环境。

“托小跑”有一个聪明漂亮、乐观向上的女儿;女儿有一个正在追求她的帅小伙;

“托小跑”的朋友中,有一位很重要,是他在送回信的路上刚刚遇到的,这个人是正要被官员和富人阴谋加害的、带着一个漂亮侄女寻找亲戚的穷人威尔.弗恩;

还有胖胖的、好心肠的商店老板奇金斯托克太太,“托小跑”经常欠人家的账;

在“托小跑”的周围也有一群大腹便便、昏庸、无能,却有权利取缔任何他们不满意事物的官员;

还有一帮自称是穷人的“朋友和父亲”,始终在无私关爱穷人的假仁假义、两面三刀、笑里藏刀、猪狗不如的富人;

最重要的是“托小跑”心灵的朋友----教堂大钟,他的寄托。

“托小跑”始终尊重教堂大钟,每天都要仰头看几次,以表达他对大钟的敬仰之情(是大钟,让他看到了人世间的各种苦难,看到情景快把托小跑急死了。故事的主要的情节是大钟指派幽灵,带着托小跑到处看的描写,在此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在此书中,与“托小跑”有关的人物也就是这些了,虽然并不是很多,但狄更斯都设计的恰到好处和必要,正是他们不断地出现,让这个故事更加曲折和丰富。

“托小跑”的形象。

让我们看看狄更斯笔下“托小跑”的形象吧。狄更斯对“托小跑”的描述不是直接的描述。比如直接说:他穿着什么,戴着什么,拿着什么。

而是用一种幽默的笔法,在描述寒冷的东风与“托小跑”搏斗、捉弄他的情况下,把“托小跑”的装扮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他的白围裙常常不自主地盖住脑袋;纤弱的小手杖无助地挥舞,脚下更是奔走不停,头发乱蓬蓬的,东倒西歪。”

“他漏底的鞋子在泥泞中留下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他哈着气,搓着冰冷的双手,一副破旧的灰绒绒手套几乎无法抵御这彻骨的严寒连指手套”。

从这副打扮上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托小跑”是个穷人,而且很穷,不然不会穿着漏底的鞋,戴着不保暖的手套,在凄风苦雨中等待有人让他去跑腿干活,以便挣到可怜的几个便士来养家糊口。

他应该是英国社会上最底层的自食其力者,完全是靠着出卖自己的体力来赚取菲薄的工薪。

其实,他还有什么体力啊,都60多岁了。作者的这番描述很棒,“托小跑”的形象活灵活现出现在人们面前。

因托小跑的绰号而想到的。

再说说他这个可爱的绰号。 “人们管他叫托小跑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总是一路小跑,说不定他走路比小跑还能快点,这是很可能的。但是不让他小步跑,托比可能会就此卧床一病不起...”。

这个可爱的绰号后面其实饱含着的是一种心酸和无奈,其实是“托小跑”为了坚持的干下去、活下去,不得不在寒风冷雨中不停地跑动,让身体发暖,别让自己生病,随时能够等待着别人使唤。

“托小跑”这个绰号,也让我想到了每天上班时,看到的在一片小树林边上等待找活干的人们,有年轻的、也有岁数大的,有穿戴整齐的、也有凌乱、肮脏的,大都是头发乱蓬蓬的,脸上满是疲惫。

他们虽然穿着、相貌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眼神中都充满了期待。

在冬天,他们之中有人点些柴火,一些人围在周围取暖,但更多人是站在、蹲在马路牙子上,怕关键时刻误了接活而不去接近温暖的火堆,他们在马路边瑟瑟发抖,揣着手,在冬日寒冷清晨,靠着蹦蹦跳跳来取暖,嘴中呼出的哈气,一上一下的喷吐着,一个人是这样,很多人也是这样,于是就形成了“景观”。

我很多次都看见,只要有一辆汽车停在那里,向他们询问的时候,马上就会呼啦啦的有一群人围住汽车,扶着车子、伸着头或颠着脚尖急急地推销着自己,渴望接到活干;

有时候,在早晨上班时看见的人,晚上下班回来时还能看到他们仍然在那里等待,蹲在自己的工具前面,默默、苦苦地等待着活干;

有活干,今天就可以挣到钱了,没有活干,今天就无钱可拿。

其实,有时候即便是接到活了,也不见得马上拿到钱,可能在要回自己工钱的过程中,又会有另一番等待和诉苦、无奈。

相比较之下他们又何尝不是“李小跑”、“张小蹦”之类的,他们也是在用辛勤的劳动来养活自己和家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芝麻斋14《教堂钟声》读后感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