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香港,男人、女人、同性恋

曾经有人说北京是男人,上海是女人,香港是同性恋,这是从城市的综合特性上来概括的。我则是体悟了这三城人的方言后,也颇为认同。

北京话颇具文化含量,书生意气,因而很man;上海话卿卿我我,突显柔美气质,好似女人吵架;香港话则兼具男性的刚毅与女性的延宕,可谓雌雄同体。

首先是“男人”的北京话。

天子脚下,皇城根中,当然是男权的一统天下,加之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演绎成了一口纯正的京片子,咬文嚼字,韵味十足。

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油然而生,傲慢、排外的感觉让人不快,不过狐假虎威而已,帝国的威严浓烈,言行礼数承袭皇室,而不敢有丁点违抗。

君如不信,请看看《四世同堂》吧,一条胡同的几户人家,男尊女卑,礼法家训,是满清遗风的再现,言谈举止间无形的高压成了集体的无意识,那是来自天子的威力。

所以不难理解《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孟凡了以“小太爷”自诩,动辄长篇大论,卖弄文采,“男人”就是这样炼成的。

这也并非普通话,真正的普通话其实是哈尔滨话,是不带任何性别色彩的,不是中性的,而是无性的,真正的为语言而语言。

其次是“女人”的上海话。

“你侬我侬,特煞情多”——是其最好的诠释,娇小女人说话自不必说,纵使是彪形大汉一张口也是一副娘娘腔.

虽心广体胖却一股小男人气,咂嘴拔舌,几许情感凭添其中,爱、恨、情、愁跃然语间,似乎争吵是永恒的方式,抱怨是不变的主题。

有《孽债》为证,几段离愁别绪,孽债情缘道出了人世的冷暖无常,命运的沧桑多舛,包含深意却又残酷无情。

想找寻其中韵味不妨看看《阿飞正传》里的潘迪华,女人的妩媚多情却“出言不逊”,是无奈之举,还是冷酷之心,不得而知,反正是“成就”了阿飞不远万里的寻母之路,同时也踏上了无脚鸟的不归之路。

上海虽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却不同于江浙方言,而是融入了本地特有的细腻、多滋,个性十足,女性气质突出。

最后是“同性恋”的香港话。

这样一个现代、殖民、开放、多元的大都市却无以为家,寻根成了无边的探索,归属感的迷惘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痛。

没有了北京人的皇城子民的安然,也缺少上海人的偏安一隅的独得,而只能被贴上无根的标签,说他男人也可,说她女人也成。

倒不如像张国荣一样戏如人生,本是男儿郎却虞姬一生,雌雄不分,有本性的阳刚,又有异性的阴柔,干净利落,同时缠绵宛转,非男非女而是真正的男女同体,同志之爱做了很好的解读。

这可以在曾大肆“泛滥”的港片中找到答案,一面是如雷贯耳的干脆,一面是嗲腔嗲调的肉麻,二者融为一体;一方有吴宇森、王晶、杜琪峰的大义凛然,一方有陈可辛、许鞍华、王家卫的柔情似水,两方混搭出新。

因而创造了一个新新世界,一群新新人类,是第三性的半男半女的混合体,这也是香港特有的地域产物,而非粤语方言的共同之处,这是香江之水流过维多利亚湾所碰撞出的火花。

北京、上海、香港,一奶同胞;男人、女人、同性恋,三副面孔,对号入座则颇具意味,请君细细思量。

个人微信公众号:李拜天儿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上海、香港,男人、女人、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