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1771年写于怀特福德圣阿萨夫主教家
开篇“亲爱的儿子”这是以写信的格式,将祖先的轶闻趣事写给自己的儿子。好像在看家族的族谱。娓娓道来富兰克林自己从出生到25岁的故事。
富兰克林称得上是天纵奇才,从小就聪明好学,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识字了。(读书认字的年龄很小,因为我就不记得自己什么时候不会读书),他父亲的朋友们一致认为它可以成为一名优秀学者。所以就送去了文法学校。不到一年,又被转送到写算学校。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家里清贫,支付不起高昂的学费,另一个是很多上过大学的人日子过得也很清苦。这个跟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普通家庭的认知很相似,但是又要比普通家庭的认知要好出来很多。因为,富兰克林的父亲,是让他学习更实用的写算技能,将来可以谋取生活的寄养。而我们现实的生活中,贫穷让很多人看不到知识的用途。所以就出现了知识无用论。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意识到知识真的可以改变命运呢?
10岁,就开始回家做工,跟着父亲制造蜡烛和肥皂
12岁,跟着哥哥做印刷学徒,在哥哥的鼓励下,写下来两首应景的歌谣《灯塔悲剧》、捉拿提奇或黑胡子海盗
14岁,14封“善人无语”写的书信,被认可并刊登在哥哥创办的报纸《新英格兰报》上
17岁,独自离开家去纽约,又辗转到费城。在费城找到一份工作,未来也在这里飞黄腾达了。
22岁,和朋友合办印刷所
24岁,撰文《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并收购《宾夕法尼亚报》,成为了其后十年内拥有最广泛殖民地读者的报纸。
25岁,被指定为宾夕法尼亚官方印刷商。
回顾一下富兰克林前25年的人生,活脱脱是天才少年的传奇录。
在这里我想到一个话题 #家庭教育#。这是一个被人称颂也被人说道的观点。透过富兰克林的生活来看,我觉得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启蒙的第一步,也是影响人一生的关键一步。我们从文章中看,他有限的文字几乎不描写人物。对自己的父亲的描写也是寥寥几笔。画儿画的不错,懂一点儿音乐,有机械天赋,不同凡响的是他父亲无论公事还是私事,都能达到透彻的理解,做出可靠的判断。在乡里也是德高望重的人,隔三岔五总有富贵或者贫穷的人,前来拜访。他父亲总能引起某种巧妙的或者有用的话头,启迪孩子们的思想。
富兰克林带领自己小伙伴把工人的石头搬走,建了自己需要的小码头。虽然他口口声声说这项工作如何有用,但是父亲说不诚实,有何用?第一次写道,富兰克林对父亲心服口服。
父亲知道给富兰克林不喜欢做蜡烛制造匠,为了找个顺心一点的行当,父亲会带他出去遛遛弯儿,看看木工、泥瓦工、车工、铜工是怎么样干活的,以便观察出他的爱好。最终,由于富兰克林嗜书成癖,父亲决定让他当一名印刷工。
12岁时候,富兰克林写了2首歌谣,卖的还不错。有点踌躇满志。父亲赶过来泼冷水。说写的是穷酸文丐,十有八九也只能当个撇脚诗人。
后来富兰克林与科林斯的争论的书稿被父亲看到。他没有管讨论的问题,只是趁机谈了谈文笔,尽管就拼写和标点正确,比对手强,但在文笔的优雅、章法的严谨、表达的明晰方法面差了一大截,并一一举例印证。又一次让富兰克林心服口服。
读到这里,我很羡慕富兰克林能够拥有这样一位可以让自己心服口服的父亲。可能我们大多数人都不能如此幸运。有多少人是屈服在父亲的巴掌底下?屈服在母亲的喋喋不休之下?好多时候,我们慢慢的丧失了自己的兴趣,慢慢的遗忘了自己最初的梦想,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梦想不够坚持,也是因为环境中没有任何因素能够支撑我们拥有兴趣,拥有梦想。
如果现在你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可能不能给自己培育一个梦想。能有这个意识,其实你要努力,改变自己。认真的想一想,给自己列个梦想清单,去一个一个实现。有富兰克林的父亲这样的一位父亲,是幸运。但是也要像富兰克林一样努力奋斗,才是做到了他写这本书流传给后人的价值。你也可以成功的。
你是不是曾经也想过,等长大了,我要怎样怎样。然而真的长大了,你还记得自己当初说过的长大了要怎么样吗?
你是不是曾经也想过,等将来有钱了,要去哪里哪里旅行,顺便带上父母。你什么时候有钱?多少钱才算有钱?
你是不是曾经也想过,等过年,等有时间了,回去看看祖父母,拜访一下亲戚朋友。过年的时候你到底有几天时间?这几天又在干嘛?
【行动计划】
1,简单的事情认真做。存在即合理,每一件简单的事情都有价值,那么挖掘学习这个价值,并分享出去,大家的效率都可以提高。
2,复杂的事情重复做。越是复杂的事情,重复做就可以熟能生巧,找到简单的方法。
富兰克林25岁就是一位成功的青年才俊。我发现自己的梦想有点晚。迟到总比不到好,慢慢来,会比较快的实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