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

在WebRTC中,前向纠错(FEC)和丢包重传(NACK)是抵抗网络错误的重要手段。FEC在发送端将数据包添加冗余纠错码,纠错码连同数据包一起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根据纠错码对数据进行检查和纠正。RFC5109[1]定义FEC数据包的格式。NACK则在接收端检测到数据丢包后,发送NACK报文到发送端;发送端根据NACK报文中的序列号,在发送缓冲区找到对应的数据包,重新发送到接收端。NACK需要发送端发送缓冲区的支持,RFC5104[2]定义NACK数据包的格式。

本文在研究WebRTC源代码的基础上,以Video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为例,深入分析ANCK丢包重传机制的实现。主要内容包括:SDP协商NACK,接收端丢包判定,NACK报文构造、发送、接收和解析,RTP数据包重传。下面分别详细论述之。

一、SDP协商NACK

NACK作为RTP层反馈参数,和Video Codec联系在一起。WebRTC在初始化阶段,创建PeerConnectionFactory对象,在该对象中创建MediaEngine,其中的VideoEngine为WebRtcVideoEngine2。该对象在构造时,会收集本端支持的所有Video Codec,NACK作为Codec的属性被一起收集。在接下来的SDP协商过程中,NACK属性被协商到Offer/Answer中,如图1所示。

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_第1张图片

图1 SDP协商NACK及作用于Video JitterBuffer

PeerConnection在CreateOffer时,收集本端的会话控制信息、音视频Codec信息和网络信息等内容。视频Codec信息从WebRtcVideoEngine2中获取。最后本端Offer形成SDP报文,经过PeerConnection对象发送到网络。

接收端在收到Offer之后,首先调用SetRemoteDescription,根据本地配置信息向下创建VideoReceiveStream对象,本地NACK配置信息会最终到达VCMJitterBuffer。接着PeerConnection调用CreateAnswer,生成Answer;根据Offer中的Codec信息和本端支持的Codec信息,最终选定双方都支持的Codec集合。最后用生成的Answer作为参数调用SetLocalDescription,根据Answer中的Video Codec信息向下重新创建VideoReceiveStream对象。NACK信息向下传递最终到达VCMJitterBuffer,在这里设置NACK相关参数。这些参数在接收RTP数据包过程中发挥作用,比如判断丢包、是否发送NACK报文等。Answer发回发送端时,发送端调用SetRemoteDescription执行同样的设置流程。

二、接收端丢包判定

Video接收端丢包判定在Worker线程中进行。RTP数据包到达接收端后,经过RTP模块到达VCM模块的JitterBuffer对象,最终调用VCMJitterBuffer的InsertPacket函数对数据包进行缓存和重排。

VCMJitterBuffer把丢失RTP数据包的序列号存储在集合missing_seq_nums中。对于本次从RTP模块到来的数据包,标记其序列号为seq1,而上次到达数据包的序列号为seq2。如果seq1 > seq2,则表示seq1顺序到达,标记(seqnum2, seqnum1)区间内的数据包为丢失状态,将其存储到missing_seq_nums集合中。注意这里的丢失状态是暂时的,如果下个数据包到达时有seq1 < seq2,则表示数据包乱序到达,则把missing_seq_nums中小于seq1的序列号都删除掉。

在更新missing_seq_nums集合时,如果集合中存储的序列号超过预设的容量,则通过调用RecycleFramesUntilKeyFrame()不断丢包来减少集合中的序列号,直到集合中的序列号总数低于预设容量值。

三、NACK报文发送和接收

接收端的NACK报文构造和发送工作在ModuleProcessThread线程中周期性完成。过程如图2所示。

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_第2张图片

图2 NACK报文构造和发送

ModuleProcessThread线程周期性调用VideoReceiver::process函数,该函数通过VCMReceiver调用VCMJitterBuffer::GetNackList,从missing_seq_nums集合中得到过去一段时间内丢失RTP数据包的序列号。然后调用RtpStreamReceiver::ResendPackets函数。调用流程最终会到达RTCPSender::SendRTCP,发送类型为NACK的RTCP报文。

NACK报文是类型为205的RTCP 扩展反馈报文,如图3所示:

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_第3张图片

图3 NACK报文格式

其中PT = 205,FMT = 1,Packet identifier(PID)即为丢失RTP数据包的序列号,Bitmao of Lost Packets(BLP)指示从PID开始接下来16个RTP数据包的丢失情况。一个NACK报文可以携带多个RTP序列号,NACK接收端对这些序列号逐个处理。

NACK报文构造完成以后,发送到网络层。NACK报文是RTCP报文的一种,因此其发送、接收和分析遵循RTCP报文处理的一般流程。这部分内容可参考文档[3]。

四、RTP数据包重传

接收端在接收和解析NACK报文后,通过回调机制处理各种类型的RTCP报文,对于NACK报文,会调用RTPSender重新发送RTP数据包,如图4所示:

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_第4张图片

图4 发送端数据包重传

RTCPReceiver在解析RTCP之后,得到RTCP报文的描述结构,然后通过回调进行报文语义处理。NACK报文会被发送到RTPSender进行处理。RTPSender根据NACK报文中包含的序列号,到RTPPacketHistory缓存中查找对应的RTP数据包。如果找到,则把数据包发送到网络。

至此,一个完整的NACK报文回路完成,丢失的RTP数据包会重新发送到接收端。

五、总结

本文深入分析了WebRTC内部关于丢包重传(NACK)的实现细节,对NACK的SDP协商、丢包判定和重传进行深入研究,为继续学习掌握WebRTC的QoS机制奠定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RTC中丢包重传NACK实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