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第一章绪论 笔记

<1>数据库的地位:

  1.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六十年代末,是数据管理的有效技术,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
  2. 数据库技术是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基础,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计算机应用向各行各业的渗透。
  3. 数据数据的定义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 数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等库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2>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

1.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

 数据的定义: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数据的种类: 数字、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学生的档案记录等

2.数据库:

  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的基本特征: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 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冗余度较小 数据独立性较高 易扩展

3.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定义:(1) 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2)是基础软件,是一个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用途: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1)数据定义功能: 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

                                                   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对象

                                               (2)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 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

                                                    确定组织数据的文件结构和存取方式

                                                    实现数据之间的联系

                                                    提供多种存取方法提高存取效率

                                              (3) 数据操纵功能: 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

                                                   实现对数据库的基本操作  (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

                                              (4)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数据库在建立、运行和维护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多用户对数据的并发使用

                                                  发生故障后的系统恢复

                                            (5)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数据库初始数据的装载和转换

                                                   数据库转储、恢复功能

                                                   数据库的重组织

                                                   性能监视、分析等

                                            (6)其它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与网络中其它软件系统的通信

                                                 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

                                                  异构数据库之间的互访和互操作

3.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

数据库系统的构成 : 

(1)数据库

(2)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开发工具)

(3)应用程序

(4)数据库管理员

<3>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数据管理定义: 对数据进行分类、组织、编码、存储、检索和维护

                        数据处理的中心问题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人工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之前)

                                          文件系统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中)

                                          数据库系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现在)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动力: 应用需求的推动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1)人工管理阶段特点:一应用程序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冗余度极大

                                          数据的独立性:不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程序员),数据不保存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独立,完全依赖于程序

                                          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2)文件系统阶段特点:数据的管理者:文件系统,数据可长期保存

                                          数据面向的对象:某一应用  

                                          数据的共享程度:共享性差、冗余度大

                                          数据的结构化:记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

                                          数据的独立性:独立性差

                                          数据控制能力: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4>数据库系统阶段特点:

1.数据结构化

           数据的整体结构化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    

           整体结构化 : 不再仅仅针对某一个应用,而是面向全组织

                                不仅数据内部结构化,整体是结构化的,数据之间具有联系

                                数据记录可以变长

                                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数据项

           数据的用数据模型描述,无需应用程序定义

2.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

数据面向整个系统,可以被多个用户、多个应用共享使用。

数据共享的好处 : 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

                            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

                            使系统易于扩充

3.数据独立性高

物理独立性: 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中数据的物理存储是相互独立的。

                     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逻辑独立性: 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

                     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数据独立性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

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控制功能 :

                                   (1)数据的安全性(Security)

                                                          保护 保护数据以防止不合法的使用造成的数据的泄密和破坏。

                                   (2)数据的完整性(Integrity)

                                                           检查 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3)并发(Concurrency)控制

                                                           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防止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

                                   (4)数据库恢复(Recovery)

                                                           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

数据模型分为两类: (1)概念模型

                                 (2)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是数据库系统中最早出现的数据模型

                  层次数据库系统的典型代表是IBM公司的IMS(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网状模型:

                 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基本层次联系的集合: 1. 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双亲;

                                                                                       2. 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双亲。

                  表示方法(与层次数据模型相同) 实体型:用记录类型描述                

                                                                                        每个结点表示一个记录类型(实体)

                                                                          属性:用字段描述            

                                                                                     每个记录类型可包含若干个字段

                                                                          联系:用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记录类型(实体)之间的一对多的父子联系

               网状模型与层次模型的区别 :

                                              网状模型允许多个结点没有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允许结点有多个双亲结点

                                              网状模型允许两个结点之间有多种联系(复合联系)

                                              网状模型可以更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

                                              层次模型实际上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

关系模型:

          关系数据库系统采用关系模型作为数据的组织方式

          1970年美国IBM公司San Jose研究室的研究员E.F.Codd首次提出了数据库系统的关系模型

           计算机厂商新推出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关系模型

关系(Relation): 一个关系对应通常说的一张表

元组(Tuple): 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属性(Attribute): 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属性名

主码(Key): 也称码键。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域(Domain): 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属性的取值范围来自某个域。

分量: 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关系模式: 对关系的描述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

           学生(学号,姓名,年龄,性别,系名,年级)

优点: 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

           概念单一  :实体和各类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 对数据的检索结果也是关系

           关系模型的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  :具有更高的数据独立性,更好的安全保密性

                                                                 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和数据库开发建立的工作

缺点 :存取路径对用户透明,查询效率往往不如格式化数据模型 为提高性能,必须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优化,增加了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难度

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从数据库应用开发人员角度看,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库系统内部的系统结构  

从数据库最终用户角度看,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分为:

                                                                                 单用户结构

                                                                                 主从式结构

                                                                                 分布式结构

                                                                                 客户-服务器

                                                                                 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多层结构等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模式(也称逻辑模式): 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所有用户的公共数据视图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模式的地位:是数据库系统模式结构的中间层

                     与数据的物理存储细节和硬件环境无关

                    与具体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及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无关

模式的定义: 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等)

                     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

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数据库用户(包括应用程序员和最终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

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是与某一应用有关的数据的逻辑表示

内模式(也称存储模式): 是数据物理结构和存储方式的描述

                                             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记录的存储方式(例如,顺序存储,按照B树结构存储,按hash方法存储等)

   1.索引的组织方式

   2.数据是否压缩存储

   3.数据是否加密

   4.数据存储记录结构的规定

   5.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