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基础笔试题(四)

servelet中foward和redirect的区别

Servlet页面跳转分两部分,一是发生在Servlet,一是在JSP,其实JSP也就是servlet,不过还是有点差异滴。

Servlet:

当然,在servlet中,一般跳转都发生在doGet, doPost等方法里面。

1) redirect 方式

response.sendRedirect(“/a.jsp”);
页面的路径是相对路径。sendRedirect可以将页面跳转到任何页面,不一定局限于本web应用中,如:
response.sendRedirect(“URL”);
跳转后浏览器地址栏变化。

这种方式要传值出去的话,只能在url中带parameter或者放在session中,无法使用request.setAttribute来传递。

2) forward方式

RequestDispatcher dispatcher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a.jsp”);
dispatcher .forward(request, response);
Servlet页面跳转的路径是相对路径。forward方式只能跳转到本web应用中的页面上。
跳转后浏览器地址栏不会变化。
使用这种方式跳转,传值可以使用三种方法:url中带parameter,session,request.setAttribute

JSP:

1) response.sendRedirect();

和servlet的response.sendRedirect()方式一样。
此语句前不允许有out.flush(),如果有,会有异常: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Can't sendRedirect() after data has committed to the client. 
at com.caucho.server.connection.AbstractHttpResponse.sendRedirect(AbstractHttpResponse.java:558) 
... 

跳转后浏览器地址栏变化
如果Servlet页面跳转要跳到不同主机下,跳转后,此语句后面的语句会继续执行,如同新开了线程,但是对response的操作已经无意义了;
如果要跳Servlet页面跳转要到相同主机下,此语句后面的语句执行完成后才会跳转;

2) response.setHeader(“Location”,”“);

此语句前不允许有out.flush(),如果有,页面不会跳转。
跳转后浏览器地址栏变化
此语句后面的语句执行完成后才会跳转

3) “jsp:forward page=” ”

此语句前不允许有out.flush(),如果有,会有异常:

java.lang.IllegalStateException: forward() not allowed after buffer has committed. 
at com.caucho.server.webapp.RequestDispatcherImpl.forward(RequestDispatcherImpl.java:134) 
at com.caucho.server.webapp.RequestDispatcherImpl.forward(RequestDispatcherImpl.java:101) 
at com.caucho.jsp.PageContextImpl.forward(PageContextImpl.java:836) 
... 

Servlet页面跳转后浏览器地址栏不变,但是只能跳到当前主机下
此语句后面的语句执行完成后才会跳转

http中常见的状态码及其代表的含义

100 Continue 继续,一般在发送post请求时,已发送了http header之后服务端将返回此信息,表示确认,之后发送具体参数信息
200 OK 正常返回信息
201 Created 请求成功并且服务器创建了新的资源
202 Accepted 服务器已接受请求,但尚未处理
301 Moved Permanently 请求的网页已永久移动到新位置。
302 Found 临时性重定向。
303 See Other 临时性重定向,且总是使用 GET 请求新的 URI。
304 Not Modified 自从上次请求后,请求的网页未修改过。
400 Bad Request 服务器无法理解请求的格式,客户端不应当尝试再次使用相同的内容发起请求。
401 Unauthorized 请求未授权。
403 Forbidden 禁止访问。
404 Not Found 找不到如何与 URI 相匹配的资源。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最常见的服务器端错误。
503 Service Unavailable 服务器端暂时无法处理请求(可能是过载或维护)。

什么是长连接?什么是短连接?区别?

长连接:client方与server方先建立连接,连接建立后不断开,然后再进行报文发送和接收。这种方式下由于通讯连接一直存在。此种方式常用于P2P通信。

短连接:Client方与server每进行一次报文收发交易时才进行通讯连接,交易完毕后立即断开连接。此方式常用于一点对多点通讯。C/S通信。
二、长连接与短连接的操作过程:

短连接的操作步骤是: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长连接的操作步骤是:建立连接——数据传输…(保持连接)…数据传输——关闭连接
三、长连接与短连接的使用时机:


连接多用于操作频繁,点对点的通讯,而且连接数不能太多的情况。每个TCP连接的建立都需要三次握手,每个TCP连接的断开要四次握手。如果每次操作都要
建立连接然后再操作的话处理速度会降低,所以每次操作下次操作时直接发送数据就可以了,不用再建立TCP连接。例如:数据库的连接用长连接,如果用短连接
频繁的通信会造成socket错误,频繁的socket创建也是对资源的浪费。


连接:web网站的http服务一般都用短连接。因为长连接对于服务器来说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像web网站这么频繁的成千上万甚至上亿客户端的连接用短连
接更省一些资源。试想如果都用长连接,而且同时用成千上万的用户,每个用户都占有一个连接的话,可想而知服务器的压力有多大。所以并发量大,但是每个用户
又不需频繁操作的情况下需要短连接。

总之:长连接和短连接的选择要视需求而定。

ajax的概念及原理

XMLHttpRequest是ajax的核心机制,它是在IE5中首先引入的,是一种支持异步请求的技术。简单的说,也就是javascript可以及时向服务器提出请求和处理响应,而不阻塞用户。达到无刷新的效果。
所以我们先从XMLHttpRequest讲起,来看看它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XMLHttpRequest这个对象的属性。
它的属性有:
onreadystatechange 每次状态改变所触发事件的事件处理程序。
responseText 从服务器进程返回数据的字符串形式。
responseXML 从服务器进程返回的DOM兼容的文档数据对象。
status 从服务器返回的数字代码,比如常见的404(未找到)和200(已就绪)
status Text 伴随状态码的字符串信息
readyState 对象状态值,0—未初始化 1—正在加载 2—加载完毕 3—交互 4—完成。
XMLHttpRequest是完全用来向服务器发出一个请求的,它的作用也局限于此,但它的作用是整个ajax实现的关键,因为ajax无非是两个过程,发出请求和响应请求。并且它完全是一种客户端的技术。而XMLHttpRequest正是处理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通信的问题所以才会如此的重要。
现在,我们对ajax的原理大概可以有一个了解了。我们可以把服务器端看成一个数据接口,它返回的是一个纯文本流,当然,这个文本流可以是XML格式,可以是Html,可以是Javascript代码,也可以只是一个字符串。这时候,XMLHttpRequest向服务器端请求这个页面,服务器端将文本的结果写入页面,这和普通的web开发流程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客户端在异步获取这个结果后,不是直接显示在页面,而是先由javascript来处理,然后再显示在页面。至于现在流行的很多ajax控件,比如magicajax等,可以返回DataSet等其它数据类型,只是将这个过程封装了的结果,本质上他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线程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5种状态

Java线程具有五中基本状态

新建状态(New):当线程对象对创建后,即进入了新建状态,如:Thread t = new MyThread();

就绪状态(Runnable):当调用线程对象的start()方法(t.start();),线程即进入就绪状态。处于就绪状态的线程,只是说明此线程已经做好了准备,随时等待CPU调度执行,并不是说执行了t.start()此线程立即就会执行;

运行状态(Running):当CPU开始调度处于就绪状态的线程时,此时线程才得以真正执行,即进入到运行状态。注:就 绪状态是进入到运行状态的唯一入口,也就是说,线程要想进入运行状态执行,首先必须处于就绪状态中;

阻塞状态(Blocked):处于运行状态中的线程由于某种原因,暂时放弃对CPU的使用权,停止执行,此时进入阻塞状态,直到其进入到就绪状态,才 有机会再次被CPU调用以进入到运行状态。根据阻塞产生的原因不同,阻塞状态又可以分为三种:

1.等待阻塞:运行状态中的线程执行wait()方法,使本线程进入到等待阻塞状态;

2.同步阻塞 – 线程在获取synchronized同步锁失败(因为锁被其它线程所占用),它会进入同步阻塞状态;

3.其他阻塞 – 通过调用线程的sleep()或join()或发出了I/O请求时,线程会进入到阻塞状态。当sleep()状态超时、join()等待线程终止或者超时、或者I/O处理完毕时,线程重新转入就绪状态。

死亡状态(Dead):线程执行完了或者因异常退出了run()方法,该线程结束生命周期。

关于Java中线程的生命周期,首先看一下下面这张较为经典的图:

上图中基本上囊括了Java中多线程各重要知识点。掌握了上图中的各知识点,Java中的多线程也就基本上掌握了。主要包括:
Java基础笔试题(四)_第1张图片

基本数据类型和包装类型的区别

Java中基本数据类型与包装类型有:

基本类型 包装器类型
boolean Boolean
char Character
int Integer
byte Byte
short Short
long Long
float Float
double Double

我们都知道在Java语言中,new一个对象存储在堆里,我们通过栈中的引用来使用这些对象;但是对于经常用到的一系列类型如int,如果我们用new将其存储在堆里就不是很有效——特别是简单的小的变量。所以就出现了基本类型,同C++一样,Java采用了相似的做法,对于这些类型不是用new关键字来创建,而是直接将变量的值存储在栈中,因此更加高效。

有了基本类型为什么还要有包装类型呢?

我们知道Java是一个面相对象的编程语言,基本类型并不具有对象的性质,为了让基本类型也具有对象的特征,就出现了包装类型(如我们在使用集合类型Collection时就一定要使用包装类型而非基本类型),它相当于将基本类型“包装起来”,使得它具有了对象的性质,并且为其添加了属性和方法,丰富了基本类型的操作。

另外,当需要往ArrayList,HashMap中放东西时,像int,double这种基本类型是放不进去的,因为容器都是装object的,这是就需要这些基本类型的包装器类了。

二者相互转换:

1、int转Integer

int i = 0;
Integer ii = new Integer(i);

2、Integer转int

Integer ii = new Integer(0);
int i = ii.intValue();

二者的区别:

  1. 声明方式不同:

基本类型不使用new关键字,而包装类型需要使用new关键字来在堆中分配存储空间;

  1. 存储方式及位置不同:

基本类型是直接将变量值存储在栈中,而包装类型是将对象放在堆中,然后通过引用来使用;

  1. 初始值不同:

基本类型的初始值如int为0,boolean为false,而包装类型的初始值为null;

  1. 使用方式不同:

基本类型直接赋值直接使用就好,而包装类型在集合如Collection、Map时会使用到。

JSP是怎么被Web容器执行的

  • 1) 当客户端第一次请求一个jsp资源的时候,jsp引擎会查找这个jsp文件并且讲 它转换成为一个java文件,然后编译成为一个servlet类
  • 2) Web容器实例化这个servlet
  • 3) Web容器调用init()方法。在这个init方法中,调用针对jsp的JspInit()方法。
  • 4) Web容器调用service()方法。在service()方法中,调用_jspService()方法

Java中的异常处理机制的简单原理以及应用

异常指Java程序运行时(非编译)所发生的非正常情况或错误。

java对异常进行了分类,不同类型的异常使用了不同的java类,所有异常的根类为java.lang.Throwable.Throwable派生了2个子类:Error和Exception.

Error表示程序本身无法克服和恢复的一种严重错误,程序只有死的份,如内存溢出和死锁问题等系统问题。

Exception表示还能克服和恢复,其中又分为系统异常和普通异常。系统异常是软件本身缺陷导致的问题,也就是软件开发问题考虑不周所导致的问题,软件使用者无法克服和恢复这种问题,但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让软件继续运行或死掉。如数组越界问题(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空指针异常(NullPointerException),类转换异常(ClassCastException);普通异常是运行环境的变化或异常导致的问题,是用户能够克服的问题,如网路掉线、硬盘空间不足、IO异常发生这种异常后程序不应该死掉。

java为系统异常和普通异常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编译器强制普通异常必须try..catch处理或throws声明继续抛给上层调用方法处理。所以普通异常为checked异常,而系统异常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编译器不强制用try..catch或throws声明,所以系统异常成为uncheckde异常。

堆和栈的区别

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

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所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他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new创建的对象和数组。

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Java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

在堆中产生了一个数组或对象后,还可以在栈中定义一个特殊的变量,让栈中这个变量的取值等于数组或对象在堆内存中的首地址,栈中的这个变量就成了数组或对象的引用变量。

引用变量就相当于是为数组或对象起的一个名称,以后就可以在程序中使用栈中的引用变量来访问堆中的数组或对象。

java中变量在内存中的分配

1、类变量(static修饰的变量):在程序加载时系统就为它在堆中开辟了内存,堆中的内存地址存放于栈以便于高速访问。静态变量的生命周期–一直持续到整个”系统”关闭

2、实例变量:当你使用java关键字new的时候,系统在堆中开辟并不一定是连续的空间分配给变量(比如说类实例),然后根据零散的堆内存地址,通过哈希算法换算为一长串数字以表征这个变量在堆中的”物理位置”。 实例变量的生命周期–当实例变量的引用丢失后,将被GC(垃圾回收器)列入可回收“名单”中,但并不是马上就释放堆中内存

3、局部变量:局部变量,由声明在某方法,或某代码段里(比如for循环),执行到它的时候在栈中开辟内存,当局部变量一但脱离作用域,内存立即释放

附:java的内存机制

Java 把内存划分成两种:一种是栈内存,另一种是堆内存。

  在函数中定义的一些基本类型的变量和对象的引用变量都是在函数的栈内存中分配,当在一段代码块定义一个变量时,Java 就在栈中为这个变量分配内存空间,当超过变量的作用域后,Java 会自动释放掉为该变量分配的内存空间,该内存空间可以立即被另作它用。

  堆内存用来存放由 new 创建的对象和数组,在堆中分配的内存,由 Java 虚拟机的自动垃圾回收器来管理。在堆中产生了一个数组或者对象之后,还可以在栈中定义一个特殊的变量,让栈中的这个变量的取值等于数组或对象在堆内存中的首地址,栈中的这个变量就成了数组或对象的引用变量,以后就可以在程序中使用栈中的引用变量来访问堆中的数组或者对象,引用变量就相当于是为数组或者对象起的一个名称。引用变量是普通的变量,定义时在栈中分配,引用变量在程序运行到其作用域之外后被释放。而数组和对象本身在堆中分配,即使程序运行到使用 new 产生数组或者对象的语句所在的代码块之外,数组和对象本身占据的内存不会被释放,数组和对象在没有引用变量指向它的时候,才变为垃圾,不能在被使用,但仍然占据内存空间不放,在随后的一个不确定的时间被垃圾回收器收走(释放掉)。

  这也是 Java 比较占内存的原因,实际上,栈中的变量指向堆内存中的变量,这就是 Java 中的指针!

finally,final,finalize三个关键字的区别

 final
  当这个关键字修饰一个类时,意味着他不能派生出新的子类,也就是说不能被继承,因此一个类不能被同时声明为abstract和final。当final修饰变量或者方法时,可以保证他们在使用中不会被改变。被声明为final的变量必须在初始化时给定初值,以后在使用时只能被引用而不能被修改。同样,当final修饰一个方法时,这个方法不能被重载。
  finally
  异常处理时提供finally来执行任何清楚操作。如果抛出一个异常,那么相匹配的catch子句就会被执行,然后控制就会转入finally块。
  finalize
  方法名。finalize方法在垃圾回收器执行内存对象清理时会调用finalize()方法进行前期的清理工作。这个方法是由垃圾收集器在确定这个对象没有被引用时对这个对象调用的。它是在 Object 类中定义的,因此所有的类都继承了它。子类覆盖 finalize() 方法以整理系统资源或者执行其他清理工作。finalize() 方法是在垃圾收集器删除对象之前对这个对象调用的。
  Java中所有类都从Object类中继承finalize()方法。当垃圾回收器(garbage colector)决定回收某对象时,就会运行该对象的finalize()方法。值得C++程序员注意的是,finalize()方法并不能等同与析构函数。Java中是没有析构函数的。C++的析构函数是在对象消亡时运行的。由于C++没有垃圾回收,对象空间手动回收,所以一旦对象用不到时,程序员就应当把它delete()掉。所以析构函数中经常做一些文件保存之类的收尾工作。但是在Java中很不幸,如果内存总是充足的,那么垃圾回收可能永远不会进行,也就是说filalize()可能永远不被执行,显然指望它做收尾工作是靠不住的。
  那么finalize()究竟是做什么的呢?它最主要的用途是回收特殊渠道申请的内存。Java程序有垃圾回收器,所以一般情况下内存问题不用程序员操心。但有一种JNI(Java Native Interface)调用non-Java程序(C或C++),finalize()的工作就是回收这部分的内存。

JSP四大共享范围的应用场合

四大作用域为:PageContext,ServletRequest,HttpSession,ServletContext;

PageContext域:作用范围是整个JSP页面,是四大作用域中最小的一个;生命周期是当对JSP的请求时开始,当响应结束时销毁。

ServletRequest域:作用范围是整个请求链(请求转发也存在);生命周期是在service方法调用前由服务器创建,传入service方法。整个请求结束,request生命结束。

HttpSession域:作用范围是一次会话。生命周期是在第一次调用request.getSession()方法时,服务器会检查是否已经有对应的session,如果没有就在内存中创建一个session并返回。当一段时间内session没有被使用(默认为30分钟),则服务器会销毁该session。如果服务器非正常关闭(强行关闭),没有到期的session也会跟着销毁。如果调用session提供的invalidate() ,可以立即销毁session。
注意:服务器正常关闭,再启动,Session对象会进行钝化和活化操作。同时如果服务器钝化的时间在session 默认销毁时间之内,则活化后session还是存在的。否则Session不存在。 如果JavaBean 数据在session钝化时,没有实现Serializable 则当Session活化时,会消失。

ServletContext域:作用范围是整个Web应用。当Web应用被加载进容器时创建代表整个web应用的ServletContext对象,当服务器关闭或Web应用被移除时,ServletContext对象跟着销毁。

作用域从小到大为:PageContext(jsp页面),ServletRequest(一次请求),HttpSession(一次会话),ServletContext(整个web应用)。

数据库连接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对于共享资源,有一个很著名的设计模式:资源池(resource pool)。该模式正是为解决资源频繁分配、释放所造成的问题。数据库连接池的基本思想就是为数据库连接建立一个“缓冲池”。预先在缓冲池中放入一定数量的连接,当需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时,只需要从缓冲池中取出一个了,使用完毕后再放回去。我们可以通过设定连接池最大数来防止系统无尽的与数据库连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连接池的管理机制监视数据库连接使用数量,使用情况,为系统开发,测试以及性能调整提供依据。

连接池的相关问题分析:

1、并发问题。

  为了使连接管理服务具有最大的通用性,必须考虑多线程环境,并发问题。这个问题相对比较好解决,因为各个语言自身提供了并发管理的支持,比如java c#等,使用synchronized(java) lock(c#)等关键字确保线程同步。

2、事务管理。

  我们知道,事务具有原子性,此时要求对数据库操作符合“ALL-ALL-NOTHING”原则,即对于一组sql语句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我们知道当两个线程共用一个连接connection对象时,而且各自都有自己的事务要处理时,对于连接池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因为即使connection类提供了相应的事务支持,可是我们仍然不能确定那个数据库操作对应那个事务。知识由于我们的两个线程都在进行事务操作。为此我们可以使用每一个事物独占一个连接来实现,虽然这种方法有点浪费连接池资源但是可以大大降低事务管理的复杂性。

3、连接池的分配与释放

  连接池的分配与释放,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分配与释放,可以提高连接的复用度,从而降低建立新连接的开销,同时还可以加快用户的访问速度。
  对于连接的管理可使用一个List。即把已经创建的连接都放入List中去统一管理。每当用户请求一个连接时,系统检查这个List中有没有可以分配的连接。如果有就把那个最合适的连接分配给他(如何能找到最合适的连接文章将在关键议题中指出);如果没有就抛出一个异常给用户,List中连接是否可以被分配由一个线程来专门管理捎后我会介绍这个线程的具体实现。

4、连接池的配置与维护

  连接池中到底应该放置多少连接,才能使系统的性能最佳?系统可采取设置最小连接数(minConnection)和最大连接数(maxConnection)等参数来控制连接池中的连接。比方说,最小连接数是系统启动时连接池所创建的连接数。如果创建过多,则系统启动就慢,但创建后系统的响应速度会很快;如果创建过少,则系统启动的很快,响应起来却慢。这样,可以在开发时,设置较小的最小连接数,开发起来会快,而在系统实际使用时设置较大的,因为这样对访问客户来说速度会快些。最大连接数是连接池中允许连接的最大数目,具体设置多少,要看系统的访问量,可通过软件需求上得到。
  如何确保连接池中的最小连接数呢?有动态和静态两种策略。动态即每隔一定时间就对连接池进行检测,如果发现连接数量小于最小连接数,则补充相应数量的新连接,以保证连接池的正常运转。静态是发现空闲连接不够时再去检查。

引用记数

  在分配、释放策略对于有效复用连接非常重要,我们采用的方法也是采用了一个很有名的设计模式:reference counting(引用记数)。该模式在复用资源方面使用非常广泛,我们把该方法运用到对于连接分配释放上。每一个数据库连接,保留一个引用记数,用来记录该链接的使用者的个数。具体实现上,我们对connection类进行了进一步包装来实现引用记数。被包装的connection类我们提供2个方法来实现引用记数的操作,一个是repeat(被分配出去)一个是remove(被释放回来);然后利用repeatnow属性来确定当前引用多少,具体是哪个用户引用了该连接,将在连接池中登记;最后提供isRepeat属性来确定该连接是否可以使用引用记数技术。一旦一个连接被分配出去,那么就会对该连接的申请者进行登记,并且增加引用记数,当被释放回来时就删除他登记的信息,同时减少一次引用记数。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好处是,使得我们可以高效的使用连接,因为一旦所有连接都被分配出去,我们就可以根据相应的策略从使用池中挑出一个正在使用的连接来复用,而不是随便拿出一个连接去复用。

    连接池用于创建和管理数据库连接的缓冲技术,缓冲池中的连接可以被任何需要他们的线程使用。当一个线程需要使用JDBC对一个数据库操作时,将从池中请求一个连接。当这个链接使用完毕后,将返回连接池中,等待为其他的线程服务。

  连接池的主要优点:

1)减少连接的创建时间,连接池中的连接是已准备好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获取后可以直接访问数据库,因此减少了连接创建的次数和时间。

2)简化的编程模式。当使用连接池时,每一个单独的线程能够像创建自己的JDBC连接一样操作,允许用户直接使用 JDBC编程技术。

3)控制资源的使用。如果不使用连接池,每次访问数据库都需要创建一个连接,这样系统的稳定性受系统的连接需求影响很大,很容易产生资源浪费和高负载异常。连接池能够使性能最大化,将资源利用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连接池能控制池中的链接数量,增强了系统在大量用户应用时的稳定性。

连接池的工作原理:

连接池的核心思想是连接的复用,通过建立一个数据库连接池以及一套连接使用、分配和管理策略,使得该连接池中的连接可以得到高效,安全的复用,避免了数据库连接频繁建立和关闭的开销。

连接池的工作原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连接池的建立,连接池中连接的使用管理,连接池的关闭。

第一、连接池的建立。一般在系统初始化时,连接池会根据系统配置建立,并在池中建立几个连接对象,以便使用时能从连接池中获取,连接池中的连接不能随意创建和关闭,这样避免了连接随意建立和关闭造成的系统开销。java中提供了很多容器类,可以方便的构建连接池,例如Vector,stack等。

第二、连接池的管理。连接池管理策略是连接池机制的核心,连接池内连接的分配和释放对系统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其策略是:

当客户请求数据库连接时,首先查看连接池中是否有空闲连接,如果存在空闲连接,则将连接分配给客户使用;如果没有控线连接,则查看当前所开的连接数是否已经达到最大连接数,例如如果没有达到就重新创建一个请求的客户;如果达到,就按设定的最大等待时间进行等待,如果超出最大等待时间,则抛出异常给客户。

当客户释放数据库连接时,先判断该连接的引用次数是否超过了规定值,如果超过了就从连接池中删除该连接,否则就保留为其他客户服务。该策略保证了数据库连接的有效复用,避免了频繁建立释放连接所带来的系统资源的开销。

第三、连接池的关闭。当应用程序退出时,关闭连接池中所有的链接,释放连接池相关资源,该过程正好与创建相反。

常见的RuntimeException

NullPointerException - 空指针引用异常
ClassCastException - 类型强制转换异常。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 传递非法参数异常。
ArithmeticException - 算术运算异常
ArrayStoreException - 向数组中存放与声明类型不兼容对象异常
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 下标越界异常
NegativeArraySizeException - 创建一个大小为负数的数组错误异常
NumberFormatException - 数字格式异常
SecurityException - 安全异常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 - 不支持的操作异常

数据库锁的含义及作用

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一样,是一个多用户使用的共享资源。当多个用户并发地存取数据 时,在数据库中就会产生多个事务同时存取同一数据的情况。若对并发操作不加控制就可能会读取和存储不正确的数据,破坏数据库的一致性。加锁是实现数据库并 发控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遇到的与锁相关的异常情况,当两个事务需要一组有冲突的锁,而不能将事务继续下去的话,就会出现死锁,严 重影响应用的正常执行。
在数据库中有两种基本的锁类型:排它锁(Exclusive Locks,即X锁)和共享锁(Share Locks,即S锁)。当数据对象被加上排它锁时,其他的事务不能对它读取和修改。加了共享锁的数据对象可以被其他事务读取,但不能修改。数据库利用这两 种基本的锁类型来对数据库的事务进行并发控制。
死锁的第一种情况
一个用户A 访问表A(锁住了表A),然后又访问表B;另一个用户B 访问表B(锁住了表B),然后企图访问表A;这时用户A由于用户B已经锁住表B,它必须等待用户B释放表B才能继续,同样用户B要等用户A释放表A才能继续,这就死锁就产生了。
解决方法:
这种死锁比较常见,是由于程序的BUG产生的,除了调整的程序的逻辑没有其它的办法。仔细分析程序的逻辑,对于数据库的多表操作时,尽量按照相同的顺序进 行处理,尽量避免同时锁定两个资源,如操作A和B两张表时,总是按先A后B的顺序处理, 必须同时锁定两个资源时,要保证在任何时刻都应该按照相同的顺序来锁定资源。
死锁的第二种情况
用户A查询一条纪录,然后修改该条纪录;这时用户B修改该条纪录,这时用户A的事务里锁的性质由查询的共享锁企图上升到独占锁,而用户B里的独占锁由于A 有共享锁存在所以必须等A释放掉共享锁,而A由于B的独占锁而无法上升的独占锁也就不可能释放共享锁,于是出现了死锁。这种死锁比较隐蔽,但在稍大点的项 目中经常发生。如在某项目中,页面上的按钮点击后,没有使按钮立刻失效,使得用户会多次快速点击同一按钮,这样同一段代码对数据库同一条记录进行多次操 作,很容易就出现这种死锁的情况。
解决方法:
1、对于按钮等控件,点击后使其立刻失效,不让用户重复点击,避免对同时对同一条记录操作。
2、使用乐观锁进行控制。乐观锁大多是基于数据版本(Version)记录机制实现。即为数据增加一个版本标识,在基于数据库表的版本解决方案中,一般是 通过为数据库表增加一个“version”字段来实现。读取出数据时,将此版本号一同读出,之后更新时,对此版本号加一。此时,将提交数据的版本数据与数 据库表对应记录的当前版本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提交的数据版本号大于数据库表当前版本号,则予以更新,否则认为是过期数据。乐观锁机制避免了长事务中的数据 库加锁开销(用户A和用户B操作过程中,都没有对数据库数据加锁),大大提升了大并发量下的系统整体性能表现。Hibernate 在其数据访问引擎中内置了乐观锁实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乐观锁机制是在我们的系统中实现,来自外部系统的用户更新操作不受我们系统的控制,因此可能会造 成脏数据被更新到数据库中。
3、使用悲观锁进行控制。悲观锁大多数情况下依靠数据库的锁机制实现,如Oracle的Select … for update语句,以保证操作最大程度的独占性。但随之而来的就是数据库性能的大量开销,特别是对长事务而言,这样的开销往往无法承受。如一个金融系统, 当某个操作员读取用户的数据,并在读出的用户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时(如更改用户账户余额),如果采用悲观锁机制,也就意味着整个操作过程中(从操作员读 出数据、开始修改直至提交修改结果的全过程,甚至还包括操作员中途去煮咖啡的时间),数据库记录始终处于加锁状态,可以想见,如果面对成百上千个并发,这 样的情况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采用悲观锁进行控制时一定要考虑清楚。
死锁的第三种情况
如果在事务中执行了一条不满足条件的update语句,则执行全表扫描,把行级锁上升为表级锁,多个这样的事务执行后,就很容易产生死锁和阻塞。类似的情 况还有当表中的数据量非常庞大而索引建的过少或不合适的时候,使得经常发生全表扫描,最终应用系统会越来越慢,最终发生阻塞或死锁。
解决方法:
SQL语句中不要使用太复杂的关联多表的查询;使用“执行计划”对SQL语句进行分析,对于有全表扫描的SQL语句,建立相应的索引进行优化。
5.小结
总体上来说,产生内存溢出与锁表都是由于代码写的不好造成的,因此提高代码的质量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有的人认为先把功能实现,有BUG时再在测试阶段进 行修正,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正如一件产品的质量是在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决定的,而不是质量检测时决定的,软件的质量在设计与编码阶段就已经决定了,测试只是 对软件质量的一个验证,因为测试不可能找出软件中所有的BUG。
锁的更多详细介绍请参考
数据库锁概念介绍
数据库锁的基本原理

事务的含义,事务的作用?

一.什么是事务

事务是应用程序中一系列严密的操作,所有操作必须成功完成,否则在每个操作中所作的所有更改都会被撤消。也就是事务具有原子性,一个事务中的一系列的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一个都不做。
事务的结束有两种,当事务中的所以步骤全部成功执行时,事务提交。如果其中一个步骤失败,将发生回滚操作,撤消撤消之前到事务开始时的所以操作。

二.事务的 ACID

事务具有四个特征:原子性( Atomicity )、一致性( Consistency )、隔离性( Isolation )和持续性( Durability )。这四个特性简称为 ACID 特性。
1 、原子性
事务是数据库的逻辑工作单位,事务中包含的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2 、一致性
事 务执行的结果必须是使数据库从一个一致性状态变到另一个一致性状态。因此当数据库只包含成功事务提交的结果时,就说数据库处于一致性状态。如果数据库系统 运行中发生故障,有些事务尚未完成就被迫中断,这些未完成事务对数据库所做的修改有一部分已写入物理数据库,这时数据库就处于一种不正确的状态,或者说是 不一致的状态。
3 、隔离性
一个事务的执行不能其它事务干扰。即一个事务内部的操作及使用的数据对其它并发事务是隔离的,并发执行的各个事务之间不能互相干扰。
4 、持续性
也称永久性,指一个事务一旦提交,它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改变就应该是永久性的。接下来的其它操作或故障不应该对其执行结果有任何影响。

数据库系统必须维护事务的以下特性 ( 简称 ACID) :

原子性 (Atomicity)

一致性 (Consistency)

隔离性 (Isolation)

持久性 (Durability)

原子性 (Atomicity)

事务中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执行,要么都不执行;

如果事务没有原子性的保证,那么在发生系统

故障的情况下,数据库就有可能处于不一致状态。

隔离级别

1) 为了应对多线程并发读取数据时出现的问题,事务有了“隔离级别”特性,多线程并发读取数据一般会引发如下三个问题:
  Ø 脏读(dirtyreads)
  Ø 不可重复读(non-repeatablereads)
  Ø 幻读(phantomread)
下面进行简要介绍:
  Ø 脏读:一个事务读取了另一个未提交的并行事务写的数据。
  Ø 不可重复读:一个事务重新读取前面读取过的数据, 发现该数据已经被另一个已提交的事务修改过。
  Ø 幻读:一个事务重新执行一个查询,返回一套符合查询条件的行, 发现这些行因为其他最近提交的事务而发生了改变。
2) 为了处理上面的读数据问题,java事务提供了4种隔离级别,如下:
  Ø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Ø 读已提交(Readcommitted)
  Ø 可重复读(Repeatableread)
  Ø 可串行化(Serializable)
3) 4种隔离级别与上面3个问题的对应关系如下:

  
  注意上面的“可能”二字。
Java基础笔试题(四)_第2张图片

上述笔试题和答案均来自网络。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java错误集,java笔试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