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

        芜湖市滨江公园位于芜湖市城区西部的长江沿岸,北起芜湖造船厂,南至鲁港大桥,全长9.5公里,宽度100—200米不等。这一带历史上曾有“吉祥寺”、“观澜亭”、“接官亭”、“码头寺”、“李鸿章故居”等建筑群和明清古民宅街坊,历史遗存和文化底蕴十分丰厚。

         2002年,芜湖市政府决定配合修建长江水利设施的同时兴建滨江公园,2005年4月,滨江公园项目正式启动,2012年已基本建成。滨江公园景观带设计吸收了武汉、上海沿江景观带的精华,突显欧式风格,引江入城、推城入江、再铸江魂作为建设理念,将固若金汤的防洪大堤不露痕迹的隐藏在如诗如画的景观之中,使防洪、景观交通、商务诸多功能有机结合,改善了城市人民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同时又保护、修复、整合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天主教堂、老海关、太古码头、中江塔等。

         下图、芜湖天主教堂

        芜湖天主教堂位于芜湖市镜湖区长江中路东侧,正门朝西,与新建的“吉和广场”仅一路之隔。教堂是公元1887年由法籍耶稣会教士和法国设计师监造的,为砖木石混结构,1891年5月教会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史称“芜湖教案”),即将竣工的教堂被烧毁,后由清政府与上海法国领事馆协议用十三万两(一说为12万两)白银在原址重建。上世纪“文革”期间再次受到破坏,现在的教堂是1983年重修的。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张图片

     下图、这是位于教堂对面“吉和广场”中的雕塑及喷泉水池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2张图片

下图、雕塑细部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3张图片

 下图、“吉和广场”中的青铜雕像,似乎是神父给儿童作洗礼的场景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4张图片

下图、“吉和广场”中的青铜天使雕像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5张图片

下图、在“吉和广场”音乐喷泉水池边拍摄婚纱照的情侣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6张图片

        吉和广场是由古吉祥寺前广场芜湖港广场发展起来的、因位于芜湖吉和街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吉和广场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公元346年),此处扼江(长江)控河(青弋江),有“百物翔集,文采布帛,镪而辐辏”之誉。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晚清重臣李鸿章奏请朝廷在此处设立芜湖米市,从此芜湖成为全国“四大米市”之一。(其他米市为:长沙、无锡、九江。)

          下图、在池边拍摄婚纱照的情侣。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7张图片

   下图、这是“吉和广场”西侧临近长江岸边的“主题音乐喷泉”,据说喷出的水柱高达80米,相当于20多层楼那么高,造价高达400万元。是迄今为止安徽省最大的音乐喷泉。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8张图片

     下图、在“吉和广场”亲水平台上拍摄长江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9张图片

  下图、近处为音乐喷泉池水面,远处为夕阳下的长江,正是:红云薄雾古长江,两个夕阳一带光。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0张图片

 下图、芜湖滨江北路及观景平台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1张图片

    下图、在滨江观景平台上拍摄长江下游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2张图片

     下图、远眺滨江公园内的“中江塔”和“临江桥”的鱼形塔楼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3张图片

     下图、这是滨江公园上游的长江江面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4张图片

     下图、这是江边的青铜雕塑,是一渔民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5张图片

  下图、復建的“芜湖米市”景区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6张图片

下图、这是影壁中间的镶嵌的砖雕《芜湖“米市”史记》全文请看本文“附件一”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7张图片

下图、这是反映当年“芜湖米市”的一组雕塑。车载斗量,是形容货物众多,芜湖的米市,收米时也采用“斗量”的方法。但因稻米品种、质量不同,每石的重量也不同。看这情形,老人家正在对米的质量与收粮人员的进行讨论。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8张图片

下图、用抬秤来秤量,重量应该是更准确。据说现代农业科研人员对小麦、大米质量进行比较时,就经常采用计算“千粒重”的方法。但是现在的情形,好像有点不对头,米袋还没有离地,秤杆已经受力了。看来“抬秤”的二人,个子还是矮了些。

        我是不是有点“抬杠”了?假如米袋真的离开地面,没有了支撑,这组雕塑中的杠子可能早就断了。这也是雕塑家考虑的因素吧?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19张图片

 下图、管账先生戴着茶镜(老花镜?)、手捧紫砂茶壶,正翻看账本,是否在心算着有多少进账?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20张图片

下图、这是芜湖米市景区南边的滨江公园,右侧为过街天桥。可以通往中江塔、接官亭景区(本博客另有专文介绍)

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_第21张图片

附件一

            芜湖“米市”史记

        芜湖米市起源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清光绪二年(1876年),中英签订了《烟台条约》,开辟芜湖为通商口岸,芜湖商业日兴。一八七七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上奏朝廷,要求将镇江米市移至芜湖,获批准,此后,潮州、烟台、宁波上海、天津等米商也蜂拥而至,开设米号,坐地经营。从此芜湖粮商云集,中外舟轮如织,每年吞吐大批粮食逐渐形成巨大的米业市场,至此,芜湖被推为中国四大米市(芜湖、长沙、九江、无锡)之首。

        据记载:当时芜湖各帮米商达五十多家,砻坊五十多家,米行一百一十多家。从业人员约有七千之多。铁路未通之前,米粮集散主要依靠水运。芜湖通江达海,域内水网纵横,通航极为便利。皖境内长江两岸和周边地区所产稻米、除本地食用之外,出口部分,全经芜湖运往粤、闽、鲁、津、苏、沪等埠,其中上海吴淞口为直接输出地,广州、汕头为主要销售地。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间(公元1898年至一九零四年),每年出口数量近达五百万石左右。一九一八年以后,出口米曾一度增至八百余万石,出现了“堆则如山、销则如江”的兴旺景象。

                                                                                                 芜湖滨江公园建设办公室  芜湖市文化委员会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全文完

原题:(原创)芜湖:“天主堂”和“米市”实拍  2013-07-26 08:45   发表

2018.12.31    阅读(1773)| 评论(25) 

你可能感兴趣的:(芜湖:“天主教堂”/“滨江公园”实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