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

目前关系数据库有六种范式: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巴斯-科德范式(BCNF)、第四范式(4NF)和第五范式(5NF,又称完美范式)。

而通常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第三范式(3NF),也就是本文要讲的“三大范式”。

第一范式(1NF):要求数据库表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分割的原子数据项。

举例说明: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1张图片

在上面的表中,“家庭信息”和“学校信息”列均不满足原子性的要求,故不满足第一范式,调整如下: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2张图片

可见,调整后的每一列都是不可再分的,因此满足第一范式(1NF);

 

第二范式(2NF):在1NF的基础上,非码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候选码(在1NF基础上消除非主属性对主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第二范式需要确保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都和主键相关,而不能只与主键的某一部分相关(主要针对联合主键而言)。

举例说明: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3张图片

在上图所示的情况中,同一个订单中可能包含不同的产品,因此主键必须是“订单号”和“产品号”联合组成,

但可以发现,产品数量、产品折扣、产品价格与“订单号”和“产品号”都相关,但是订单金额和订单时间仅与“订单号”相关,与“产品号”无关,

这样就不满足第二范式的要求,调整如下,需分成两个表: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4张图片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5张图片

 

第三范式(3NF):在2NF基础上,任何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其它非主属性(在2NF基础上消除传递依赖)

第三范式需要确保数据表中的每一列数据都和主键直接相关,而不能间接相关。

举例说明: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6张图片

上表中,所有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学号,所以满足第二范式,但是“班主任性别”和“班主任年龄”直接依赖的是“班主任姓名”,

而不是主键“学号”,所以需做如下调整: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7张图片  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_第8张图片

这样以来,就满足了第三范式的要求。

ps:如果把上表中的班主任姓名改成班主任教工号可能更确切,更符合实际情况,不过只要能理解就行。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wsg25/p/9615100.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的通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