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 你身在局中,已经丧失耳目视听

最近精神状态不太好,一直在写什么总结、反思类的"啰嗦文"。计划是今天改变下文风,写一点叙事的文体,临到跟前有了新的想法,今天还要"啰嗦"一天了。

我昨天的文章讲过,我是个IT控,会经常换手机。其实我也是个软件控,曾经收藏各种工具和软件,多到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总之PC时代一个分区专门用来放置各种工具软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也是个软件控,记得一次测试一个接口,取得手机上所有安装的应用列表然后上传,我用测试机测试一切正常,用我的手机测就是有问题。后来才发现犯了个低级错误,使用Get请求去提交数据,而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要用POST去提交的。GET请求是有长度限制的,有的最小的阈值有限制不能超过2048个字符,也是个挺大的文本数了,但总有些变态手机上装的应用过多,会导致超出长度限制,而我的手机就是这么个变态...。据我那一次统计,我手机上装有大约712个应用 :) 。

当然上面废话是介绍前提,并不是重点。其中新闻资讯类软件有10个之多,其中某日头条、某点资讯又是我当时的最宠,说到这里,谁又没如此过呢?记得2011年开始用智能手机时,网易新闻之类的新闻资讯软件,顶多是消磨时间的工具。而到了现在,新闻咨询类软件已经不只是消磨一个人的时间这么简单了,而是真正开始控制一个用户的三观和思想。

最早在2012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的《大数据时代》一书,就预言了大数据对人类生活的改变,大数据将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预言是来临的如此之快,大约从2014年开始,大数据应用开始井喷,以某日头条为代表的资讯类软件,凭借先进的算法,开始为用户个性推送新闻,甚至可以做到一万个人看到一万个不同的新闻首页。并随着对用户画像的分析、丰富,逐步建立起用户画像库,不夸张的说,你用的新闻软件,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甚至你的潜意识会做什么决定,你自己都不知道,但是你用的软件知道。记得看到一篇文章讲对大数据电商的担心,电商一方面拉平了客户和商户之间的层级,是便利性,同时大数据电商的背后,也是对客户议价能力的屠宰。当你参与过足够多的优惠,你会为什么力度的优惠,什么样的价格而做出下单的决定,都会被准确的分析出来。你面临的总会是一个你无法拒绝的价格,就像你面临的新闻首页,永远是你喜欢的内容,无论它是否有用,你都一步步被它所引导,进而接受这些经常出现在时间线的内容,并被潜在输入其价值观、世界观。

当我发现我的新闻资讯软件头条,其首页内容越来越趋同于我的兴趣爱好,并被其进一步发掘放大以后,终于有一天我感到彻骨的冰凉。这已经不仅仅是更多的时间被消耗在资讯软件上的问题,而是我惊恐的发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消息正在变得越来越闭塞!新闻首页的内容,除了绝对热点,其余的都是为了迎合和出现的,甚至有选择的屏蔽。真实的世界正在离你而去,一个精心为你量身定做的信息流世界开始把你慢慢包围,你所读的,所见到的并不是你主动获取的,而是被设计的,你的耳目视听获取信息的来源,变得越来越封闭。

为了防止无意义的消耗时间,为了看到真实的世界,我卸载了所有的新闻资讯软件,清理了大部分无用的应用。开始订阅杂志,关注自己仔细思量挑选的付费的、有内容、有价值的输入。有意识的去获取多渠道资讯来源,是在2015年开始的,当时趁着读览天下搞活动,一年800元的年费会员,用699元就买到了一年半的时长。虽然并没有坚持每月读完规定的几本月刊,但至少这个决定促进了我后来的为资讯渠道付费的理念。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充斥于海量的信息流中,并且是真假难辨的信息流中。再加上新媒体的野蛮生长,以至于很多资讯来源渠道,内容真假不分,而且质量低下,说的不好听一些,不只不能带来有益的价值,消耗时间不说,还会拉低智商与水准。相对来讲,月刊、半月刊的杂志,我认为是相对好一些的,尤其是有点口碑的老牌杂志,虽然受互联网新媒体冲击很严重,人才流失也很严重,但是必要的审核机制还是有的,一月出一刊,半月出一刊,最起码能把一些很短时间就能被辟谣的谣言过滤掉,因为准备时间相对充足,内容质量上更有保障一点。杂志分类属性较强,想要关注哪一方面的内容,直接找相关类型杂志,比在浮躁的信息流中获取资讯,一个是靠谱的多,二是屏蔽很多不需要的垃圾信息消耗时间。所以,我是由衷的希望传统杂志能有一块最后的生存土壤,如果有同样喜欢读杂志的朋友,请支持正版。

除了杂志以外,如果想获取实时信息,重大热门信息,微信中的新闻推送也会推,更进一步,个人以为现在新华社客户端已经做的不错,重大热点和政策类的风向标也会及时发布。

最后,现在做特定方向付费内容推荐的也不少了,也是个不错的信息来源途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12/70 你身在局中,已经丧失耳目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