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垃圾分类,你的文章属哪类

众所周知,垃圾处理已成为政府部门一项十分紧迫,且又十分棘手的民生问题之一。无论填埋还是焚烧,都势必对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为及时有效地应对这一状况,垃圾分类处理已变得刻不容缓,势在必行。政府大力倡导,媒体广泛宣传动员,甚至许多的书记、市长还亲身示范、讲解和动员,其目的就在于为人类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有鉴于此,我们是否能有点超前意识,对人类已广泛涉足的精神活动领域,也采取类似的分类处理办法,及时有效地清理妨碍我们生活的精神垃圾,也是十分必要且极具现实意义的。我想,这不仅可以为我们日理万机的书记、市长分一份忧(当然,他们尚未顾及到这点。我指的是超前意识),而且也是作为一个公民所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对精神领域的垃圾进行分类呢?这里,仅以我近期看过的为数不多的文章为例,谈谈我的一点肤浅认识和看法,希望能为各位有识之士提供一些参考和佐证,更愿意得到各位的批评和指教。

一是有害类。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有些文章明显带有一己私利。说白了,就是为了泄一己私愤;说深点,不排除有混淆视听的可能。比如近几年愈演愈烈的“为老不尊”、“倚老卖老”等社会丑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抨击此类现象的文章也不计其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仅以“尊与不尊”来予以抨击,看似言之凿凿,实则多此一举。因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这种行为本身,就已经向你说明了它不需要你的尊重,更不值得你去尊重。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你还煞有介事地讨论“尊与不尊”的问题,不是多此一举吗?这是不是你在遭遇此类社会丑象之后,心有不平,于是,假借文章之名出一口怨气。这与骂街有什么区别呢?无非只是高了一个逼格而已。更令人怀疑的是,你是否假借少数人的不齿行为,去拷问社会所推崇的“尊老爱幼”这一道德规范。要知道,“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容置疑、天经地义的事!而你的文章是不是想混淆视听,颠覆传统呢?这虽有些言重,却不能不让人警醒。

二是厨余类。此类文章随处可见,最多的当属“鸡汤类”。这类文章有好、中、差三类:一是真材实料类。即个人亲身经历加上真实感悟,这类文章读过之后,其营养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二是“浓汤宝”兑水类。这类文章中的经历大多是作者听来的,而且确有其事,但不一定确有其感;三是“鸡精”兑水类。此类文章纯属混水摸鱼,因为“事”和“感”都是看来的,但不属剪贴而来,而是分析综合加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而成。“鸡”本来就是厨房之物,无论好坏,终将成为厨余,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是可回收类。在网文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借文章之名,行广告之实”类的文章。象“不可不读的哪几本书”、“影响(或帮助)我的哪几本书”、“手机上不可或缺的APP”等等,不一而足。以至于真能给人提供帮助的此类文章,也让人不想问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应该承认,这类文章有一个好处,便是对人体无害,当然,也无味。不过,也有很有味的,而且是“重口味”的,像酽茶。如“一年搞定多少本书”、“几天搞定一本书”等。古人说“学富五车”,便要算是大学问家了。按梁实秋的计算方法,“五车”也不过区区十万字,而现在的一本书大多都在十万字以上。“搞定”一语让自己即时成为古代大学问家的N多倍,想想看,这该是怎样的一个学问家呀?……幸好我没见过,见了肯定会被吓死。

四是其他类。这应算是一个大类,很多文章似乎都可以归为此类。这里仅举两例:一是仿国学大师类。这类文章看似在谈自己的学习、创作体会,但实际与教科书上没什么区别,有的只是颠倒一下顺序而已。我读过半篇连顺序都未曾变,基本沿袭了国学大师的套路:一多读、二多看(观察)、三多思、四多练、五……(文字上有所异地动)。二是娱乐翻版类。象“是文魔,也是色魔”类文章,无非就是采取吸睛的方式,达到被关注的效果。这类文章可以上娱乐头版(蒙骗一下小孩子是毫无问题的),与娱乐新闻上的“某某明星青涩照片曝光”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色魔与青涩照”都是早已存在的事实,用不着大惊小怪的。

以上文字仅为一点初念,肤浅在所难免,好在不是社论和综述,无需面面俱到、字字珠玑。仅作一示范,目的在于引起各位对此类问题的关注,共同防范和抵御精神领域的各种垃圾,守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按垃圾分类,你的文章属哪类)